本文为个人学习记录,不做投资推荐
硅碳负极是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过将硅(Si)与碳基材料(如石墨、多孔碳)复合而成。
硅的优势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 mAh/g(远超石墨的372 mAh/g),可大幅提升电池能量密度。
硅的缺陷充放电时体积膨胀达300%,导致结构粉化、循环寿命短。
碳的作用碳骨架提供导电性和机械支撑,缓冲硅的膨胀,提升稳定性。
研磨法(机械混合)
将硅粉与石墨/碳黑物理混合,成本低但硅含量低(通常<10%),性能提升有限。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在多孔碳骨架上沉积纳米硅颗粒,硅含量可达40-60%,膨胀控制更好,性能更优。
核心设备流化床反应炉(百公斤级设备是量产瓶颈)。
消费电子(3C电池)
高端手机/折叠屏(如vivo X Fold 5、荣耀Magic V5)已规模化应用,硅含量达12-25%。
能量密度可达600-900 Wh/L,比传统石墨负极提升13-25%。
动力电池
半固态/全固态电池硅碳负极是核心材料(如宁德时代神行Plus电池),可提升能量密度至400 Wh/kg以上。
瓶颈成本高(当前60-80万元/吨)、膨胀控制难,规模化应用预计在2025-2026年。
多孔碳材料
树脂基多孔碳(圣泉集团):性能优(孔径均匀),成本高(40+万元/吨)。
生物质基多孔碳(元力股份):成本低(15-20万元/吨),压实密度待提升。
硅烷气核心原料(成本占比30%),硅烷科技、中宁硅业是主要供应商。
降本路径
多孔碳规模化生产(圣泉集团规划万吨级产能)。
设备大型化(百公斤级反应炉量产)。
技术迭代
硅氧负极(SiOₓ):循环性能更好,但首效低(华为专利优化)。
预锂化技术补偿首次充放电容量损失。
市场空间
2025年全球需求预计1-2万吨(消费电子主导),2030年动力领域占比将超50%。
材料端
负极企业
设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