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程控股(00697)$ 是我第一个在港股赚到钱的票,所以进行了持续关注。最近首程那个机器人店,国庆假期火得一塌糊涂,这事儿大家都知道了。
但热闹归热闹,作为投资人,我只关心两个问题:第一,流水怎么样?第二,这事儿天花板有多高?
先看流水。我托朋友打听了一下,据说首店开业第一天,销售额就破了10万。很多人会说,这只是开业热度。行,就算你打个对折,一天5万,一个月也是150万,一年下来就是妥妥的1800万。这还只是一个店,一个刚开业的店!如果运营成熟,叠加节假日效应,单店一年干到大几千万,根本不是梦。
这数字什么概念?它验证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机器人这东西,在C端是真的能卖出去的!过去我们总觉得这是To B的生意,现在首程直接把它捅到了C端,而且捅出了水花。宇树的机器狗是流量密码,吸引眼球;但真正闷声发财的,是那些几千块的桌面机器人、AI玩偶。高科技引流,低门槛变现,这个销售漏斗跑通了。
再来看天花板,这才是真正恐怖的地方。
我们来算笔账。按照首程的规划,如果年内真能开出20家店,哪怕保守点,按单店一年2000万的流水算,这是多少?4个亿的年收入!如果激进一点,按5000万算呢?那就是10个亿!
而且你别忘了,这还只是线下的零售收入。
第一,线上的想象力更大。有了线下店做体验基础,线上直播间卖货的转化率会高得吓人。一个头部主播一场带货,可能就是一个店一年的销量。
第二,To B的业务会被撬动。当C端用户心智被占领后,企业采购、政府合作的需求会闻着味儿找上门来。教育机构买一批编程机器人,养老社区配一批康养机器人,这都是指数级的增长空间。
所以,别再把这家店看成一个简单的零售终端了。它是一个战略核武器。它向市场证明了三件事:机器人能卖,场景能跑通,模式能复制。
对我们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首程的估值逻辑必须重写。以前我们看它的资产,算它的分红,现在我们要看它的终端数量、单店营收和市场占有率。它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投出”牛逼公司的股东了,它要亲自下场,做一个“卖出”牛逼产品的渠道霸主。
这已经不是故事,而是正在发生的、可以用计算器按出来的现实。这条“第二增长曲线”,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陡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