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盘日记:梦想40岁到1000万,现158万,第1002天;10月11日,星期六
我家离地铁站比较远,公交车的时间又不太可控,共享单车算是我上下班通勤很优的一个选择了,我家附近的小蓝车比较多,所以从4月开始,我一直在骑小蓝车。
但我一直都是一个月一个月的续费的,因为之前出现过我续了三个月,但附近小蓝车突然一夜之间变成了小黄车这样的事情,所以我比较谨慎。
骑了小蓝车几个月,我感觉附近的共享单车环境比较稳定,而且续三个月的价格要更便宜一点,于是我在上个月续了3个月的小蓝车。
前两天早上出门的时候,我明显发现小黄车变多了,而小蓝车变少了,今天出门的时候,甚至我走了很远才勉强找到一辆小蓝车。
如果后面小蓝车都这么难找了,我就得开一个小黄车来通勤上班了,本来想省几块钱,结果又得多花20。
让人们养成惯性思维,形成路径依赖,再打破这个习惯,这就是收割。
这是我早上骑车的时候想到的,4月至今,市场对于科技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科技太贵了”,“市盈率太高了”,到“百倍市盈率依然具备投资价值”。
人们从不信和质疑科技,到将信将疑的参与,再到笃信,不容置疑,谁敢说半句科技不好,就要承受言语上的攻击,甚至还衍生出了“小登与老登之争”,6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让群体的观点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之前持有创业板被人说傻,现在减仓创业板依然被人说傻,之前有人劝我卖了创业板配置银行,现在有人劝我接回创业板,未来还能涨。
科技还能不能涨,我真的不知道,我以2021年的医药为例吧。
那个时候的医药、半导体涨到让不信的人,都变成了信的人,可最后信的人呢?
就像以前都说投资什么都不如买房,“房子是好资产”,可形成了这种固定思维的人呢?都被收割了。
小蓝车为什么会一夜之间变成小黄车?不停的变动某一区域的共享单车品种,是不是可以提高这一区域用户们,同时开两个月卡的可能性,实现真正的竞争中合作呢?
要么早信,要么不信,不要最后信。
我没有在银行上赚到钱,同样的我也没在银行上亏过钱。
我今天举的例子可能不那么恰当,但是我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当人们都觉得只有科技才能涨的时候,科技就要到头了,当人们觉得银行能一直涨下去的时候,银行也就到头了。当我身边从来不接触股票投资的朋友,开始讨论股市的时候,牛市就要到头了。
我永远记得2021年,我身边从来不接触投资的人,开始讨论和配置白酒,医药基金。
当然,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不代表我就能做对,市场的转向往往要比我的预期更晚,就像我本轮在熊市里进场早了,现在卖出创业板卖飞了一样,过早的正确,和错误没有区别。
而我真的卖飞了吗?
10月10日,今年跑输了创业板9.16%,10月11日,今年跑输了创业板4.76%,如果下周一我还能防住,是不是说明我并没有卖飞呢?
某一个月跑赢跑输是没有意义的,把周期拉长,等一波牛熊之后,再看看我留住了多少,跑赢/跑输了多少,现在说这些都太早了。
有些朋友在某一个阶段跑赢了我,就全盘否定我的策略,这样的人我见过太多了,有一些水平很高的,能持续的跑赢我,也有很多,市场风格一转变,调整的时候回撤也比我大很多,最后消失在了人海。
同样的,我现在说的这些话,可能也只是我一时赚钱之后的自以为是。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呢?
有朋友认为我配置消费至今,不涨不跌,错过行情就是错,有人认为我卖创业板卖得太早是错。
我梦想40岁1000w,要实现这个梦想,我需要年化18%,而我23年至今是实现了的,还略有超额完成,我并不觉得我错过了什么,我接下来只想守住我的利润,减小回撤,这就是我配置消费的原因,并不是我卖飞之后的借口。
科技的博弈分为三个阶段,最开始是博弈估值回归,是投资,这个阶段最安稳,我持有的很安心,第二个阶段是投机,这个阶段我一直在减仓,我卖飞了不少。
第三个阶段是博弈勇气了,我准备撤了,因为我怂。
星期五晚上,外围又传来了坏消息,我并不是太慌,不慌的原因是,我现在手里大部分的品种都在相对较低的位置,我准备写一篇文章,详细的聊聊我建仓消费方向的理由。
觉得我今天写的这些文字有些意思的朋友,可以点点赞支持一下小丁,这样我也能知道我今天写的东西,有哪些朋友是觉得有意思的,谢谢各位啦。
觉得我写的东西没什么意思的朋友,也可以评论,建议,提提意见,万分感谢所有陪伴我一路前行的朋友们。
#股票# #ETF# #股民日常#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上证指数(SH000001)$ $深科技(SZ000021)$ $通富微电(SZ00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