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sta 2Q25 季报笔记

用户头像
moneyneversleeps
 · 新加坡  

Arista是AI基础建设核心票之一,为cloud network solution智能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AI算力集群、园区网络及路由环境构建“数据驱动、端到云”的网络架构。其五大核心价值包括:

高可用性(Availability)—— 基于操作系统EOS实现零宕机升级;

敏捷扩展(Agility)—— 支持从10G到1.6T的平滑带宽演进,适应AI算力爆发需求;

自动化运维(Automation)—— 通过CloudVision平台实现网络策略编程化部署;

深度可观测(Analytics)—— 依托实时遥测技术(如DANZ)提供纳秒级流量诊断;

内生安全(Security)—— 具备微隔离、加密流量分析等云原生防护能力。

主要提供的产品:网络解决方案;EOS;硬件:网络路由器和交换机,包括800G速度以上的high density fixed configuration数据中心;软件和服务:CloudVision和其他网络应用以及售后支持服务。

Arista的差异化在于:

- 颠覆传统封闭架构:采用白盒交换机硬件+解耦式软件设计,打破思科/Juniper的捆绑销售模式;

- 领跑AI网络赛道:800G以太网交换机在超算集群部署份额超60%(2025年Omdia数据),成为英伟达InfiniBand的主要替代方案;

- 重构运维范式:将网络从"黑盒设备集合"转型为"可编程数据平台",契合DevNetOps趋势。

公司是云计算巨头(如 MetaMicrosoft Azure 以及其他 AI / 云超大规模客户)的首选交换机供应商。以“软件优先”的策略,在高速以太网交换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2024 年在数据中心以太网交换市场的份额:整体约为 20–25%,但在 100G 及以上高速交换机中市场份额超过 50%。正在扩展至 AI 网络:推出专为 AI 计算集群设计的 800G 网络连接方案,以及下一代叶脊(leaf-spine)网络架构。

竞争:

小结公司的竞争优势

一是,适配发展方向的软件能力:Arista 的 EOS 系统是模块化、基于 Linux 构建,并具有高度可编程性,为 DevOps 团队以及 AI / 云网络环境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灵活性。其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的架构,相较于传统网络解决方案,带来了更高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相比较,Cisco 的 IOS 系统更偏向整体式架构,定制性较差;而 Arista 的 EOS 是一个面向开发者、原生支持 SDN(软件定义网络)的平台,适配现代云和 AI 网络需求。

二,客户关系和粘性:Arista 与微软和 Meta拥有深入的合作关系。2023 年微软贡献了 Arista 超过 15% 的收入,而 Meta 也贡献了约 10%。Arista 与这些云巨头共同开发交换机和芯片路径架构,这种深入的联合开发关系多数竞争对手难以企及。这些hyperscaler客户并不希望完全自研全栈平台,但他们对 AI/机器学习工作负载的网络集成要求非常高,Arista 正好能作为一个“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满足他们需求。

三,Merchant Silicon Strategy: Arista 选择采购主流商用网络芯片(例如 Broadcom 的 Trident / Tomahawk、Innovium、Nvidia 网络芯片),而不自行设计芯片,这使得 Arista 能保持高度灵活、模块化,并专注在软件差异化竞争上。相比之下,思科有很多自研芯片,虽然有助于控制垂直整合,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产品灵活性与迭代速度。

四,AI 网络方面以太网替代 Infiniband:随着 AI 基础设施的快速扩张,Arista 正通过推广其基于以太网(Ethernet)的 AI 集群互联架构,获得市场份额(Infiniband在AI back-end network曾经占有80%的市场份额但是现在被Ethernet快速替代)。相比 已经被Nvidia 收购的 Infiniband,以太网方案成本更低、可扩展性更强。Arista 率先推出了 800G 光连接技术,并构建了面向 GPU 集群的 AI 专用 spine-leaf 网络架构,优化 AI 工作负载的数据传输效率。虽然 CiscoBroadcom 也在加紧追赶,但 Arista 仍被市场视为 基于以太网 AI 网络结构的“首发者”和领先者

从财务数据横向对比,Arista都具备更好的指标:

这个季度业绩:

1 收入为2.2billion,环比增速10%,同比增速30.4%。上个季度收入2billion,上个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速为28%。收入中产品收入为1.8billion,占比82%,其余为服务收入。

2. GAAP GPM为65.2%,一季度GPM为63.7%,去年二季度GPM为64.9%。毛利率趋势很好。Non-GAAP GPM为65.6%,一季度为64.1%,去年二季度为65.4%。Non-GAAP和GAAP差异没有非常大。

3 GAAP净利润为889million,去年同期为665million,同比增长33.7%。Non-GAAP净利润为923million,去年同期为672million,同比增长为37%。GAAP和Non-GAAP的差异的大头是股权费用,其他是无形资产摊销。

一些思考:

单纯业绩层面,收入增速加速,利润率趋势良好。

公司本身轻资产模式,固定投资很少,运营资本占用也不多,基本是中性。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很高。

在科技行业保持如此好的经济数据,原因是什么呢?现在想到有几点:

1. 挑选高端客户,不去和白牌和低端竞争打价格战。

2. 和客户共同开发对客户后续产品升级和扩展有locked in的效果

3. 相当于networking的操作系统,具备传统和白牌networking厂商不具备的优势。

4. 效率非常高。比如公司才4400多员工,思科8万多人。

可能遇到的竞争风险和挑战:legacy player和白牌不具备软件方面的能力。新进入者需要同时有大规模交换机的产品能力和类似EOS的能力,非常难。最大的可能是博通英伟达垂直整合,推自己的产品。需要观察AI networking win rate,如果持续在800G以上AI cluster buildout中占主流,意味着未来几年都不需要担心市场变化和竞争。

指引

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速25%。比上半年的29%有所下降。

Non-GAAP gross margin 64%,和一季度接近,比二季度略有下降。

Non-GAAP operating margin 47%,低于上半年的48.3%和二季度的48.8%。

股票在业绩后涨了13%,市场对业绩和展望是满意的。

估值

公司历史PE在30x-50x,目前在比较高的范围。今年可能的EPS是2.45,对应的2025年估值为45x,比类似Cadence这样公司的估值便宜一层(Cadence是26年45x)。未来CAGR可能在high-teen,在现在的环境里算是合理偏高,反应了公司不论财务数据还是业务前景和自身竞争力带来的溢价。现在已知的信息里是跌下来可以买的公司,85我觉得比较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