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象屿昨晚公布2025年度半年度报告,数据侧改善实际上已经从其他玩家的交叉验证中得到预测,无需过多赘述,作为长期跟踪的行业样本,更多有趣的点在于本次报告公布了象屿集团新的野心,或许可以揭示这个特殊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些脉络。
众所周知,目前上市的大宗供应链公司,与其归类为贸易公司,更多的实际应该为金融企业,有多少资本就能扩张多少业务,近期巨头们整齐划一的再融资计划也预示着行业新一轮洗牌的开始,但在业务演进的背后,同样可以看到每一家都在谋求转型,毕竟个位数的利润率与价差的高风险、重资产投入与强周期性无一不是企业经营的重重难点,自19年开始,大家都喊出口号谋求转型,转型结果暂且不论,起码市场的认知并没有根本性改变,几家公司的估值依然趴在地板上。
未来的路在何方?象屿的中报能够挖掘出一些新鲜玩意:“在新的五年发展规划期,公司将秉持‘’产业链共建者与组织者‘’的行业新站位;构建多元化盈利的资管新思维,以资产管理思维获取资源、生产性服务、产 业投资、全球化套利等方面收益,进一步分散大宗行业波动风险,通过主动投资加速公司第二增长曲线的发展, 包括矿权投资、国际化及新业务孵化等;落地产业基金金项目,引入资本撬动公司更大规模、更高增速的发展”。
实际上当前象屿深度介入产业链的服务模式,本身就具备浓厚的资产管理色彩,相比较竞争激烈的公私募基金,银行券商对手,产业背景是小象独特的优势。那这种转型的路径中,有没有成功的案例或者可对标的企业呢?带着疑问我咨询了业内人士——deepseek,大模型也非常专业的给出了两个参考:
1. 普洛斯(GLP):全球典范,最核心的对标参考 · 转型路径:普洛斯最初是一家在中国和日本持有大量物流地产的 “重资产”开发商和运营商。它的转型非常经典: · 第一步(重资产):自建、收购并管理庞大的物流仓储网络。 · 第二步(基金化):将成熟期的物业资产注入自己发起管理的私募地产基金中,出售给外部投资者(如养老金、保险资金),但普洛斯自己保留资产管理人的角色,收取管理费和业绩提成。 · 第三步(平台化):从一个资产负债表沉重的房地产公司,成功转型为轻资产的 “物流生态投资管理与资产管理公司” 。其收入来源从租金变为稳定的管理费和基金收益。 · 对象屿的参考意义:这是象屿最应该学习的路径。象屿拥有大量的物流园区、仓库、码头等基础设施资产,完全可以模仿普洛斯的模式,将这些资产打包证券化(如发行REITs)或放入私募基金,回收资金的同时,继续负责这些资产的运营管理,赚取管理费。这完美实现了“轻资产”转型。
2. 嘉能可(Glencore) vs 托克(Trafigura):产业贸易商的对标 · 嘉能可:更侧重于通过股权投资、并购等方式直接拥有矿山、油田等上游生产资产,将其贸易物流能力与生产端深度绑定,盈利主要来自贸易价差和股权收益。它的模式更“重”,更像一个产业巨头。 · 托克:更专注于纯粹的贸易物流业务,虽然也涉及部分资产投资,但更倾向于轻资产运营。它近年来也大力发展融资等金融服务。 · 对象屿的参考意义:象屿目前的模式介于二者之间。它不像嘉能可那样大量控股生产企业,但比托克拥有更多物流基础设施。其转型资管平台,可以理解为吸取嘉能可的产业投资眼光和托克的交易运营能力,但通过募集外部资金(而非 solely 依赖自有资金)来进行投资,从而像普洛斯一样走向“资管”。
五年计划指引未来的方向,小象的这次转型无疑是一场豪赌,赌的是用产业背景撬开资本管理的大门,它的多元化资管平台之路,能不能在新的接班人手中走的更顺畅,让我们拭目以待。@#厦门象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