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深夜,两份公告划破资本市场的宁静。中国船舶(600150.SH)与中国重工(601989.SH)同时宣布:中国船舶将以发行A股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两家公司股票将于8月13日起停牌。中国重工将就此挥别A股,8月12日成为其最后一个交易日。
这场酝酿近一年的“鲸吞式”重组,终于迎来收官之战。合并后的新实体总资产将突破4000亿元,年营收超1300亿元,手持订单占全球市场18%以上,产能排期已至2029年。
作为A股史上最大规模吸收合并案(交易额1151.5亿元),其背后交织着国家战略、资本博弈与产业野心的复杂图景今天,我们穿透资本迷雾,剖析这场重组背后的阳谋与暗战。
时间定格在2025年8月12日。这将是中国重工在A股市场的“最后一舞”。次日,其股票将永久停牌直至退市;而中国船舶也将同步停牌,待异议股东收购请求权申报结果公布后复牌。
这场重组并非突发。其根源可追溯至2019年“南北船”的世纪合并——当时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联合重组为中国船舶集团。但集团层面的合并仅解决了“面子”问题,旗下两大上市平台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仍在民船、军船领域存在严重同业竞争。
真正的破局始于2024年9月,两家公司突然宣布筹划吸收合并。历时近一年闯关,终在2025年7月18日获证监会注册批文。 此刻,距离中国船舶集团承诺的2026年6月整合大限,提前了整整十个月。
换股方案成为焦点:每1股中国重工股票可换取0.1339股中国船舶股票。这一比例由初始1:0.1335经分红调整而来,背后对应着中国船舶37.84元/股与中国重工5.05元/股的定价基准。
看似平静的方案下,异议股东的行权机制暗藏玄机:中国重工股东现金选择权行权价定为4.03元/股,中国船舶股东收购请求权行权价30.02元/股,均显著低于公告日收盘价(中国重工4.68元/股,中国船舶34.04元/股)。
这种倒挂设计实则是对异议股东的“温柔劝退”——选择现金意味着立即承受约16%(中国重工)和13%(中国船舶)的损失。资本的游戏规则,从来都充满精致的算计。
当市场还在咀嚼交易条款时,两家公司半年报业绩预告已提前释放利好信号:中国船舶净利润预增98%-119%(28-31亿元),中国重工预增181%-238%(15-18亿元),合计增长高达121%-152%。这份成绩单,无疑为合并注入强心剂。
但真正的价值远不止于报表数字。重组后,新实体将整合35家船厂资源,在三大维度重构竞争力:
采购降本:钢材集中采购成本降低5%-8%,年节约运营费超20亿元
财务减负:负债率从69%降至58%,融资成本降1.5个百分点
产能优化:消除军船、LNG船、超大型油轮等业务重叠,统一调配产能
整合7家国家级研究院,剑指“卡脖子”技术:
船舶发动机国产化率冲刺90%
攻克LNG船殷瓦钢焊接工艺
高端船型占比提升,LNG船产能翻倍,毛利率目标从35%提升至42%
截至2024年末,两家公司手持订单价值超4500亿元(中国船舶2169.62亿元,中国重工2337.68亿元),合并后将占全球新船订单量的18%。凭借如此订单厚度,新实体在国际议价中已握有王牌。
更深层的战略意图在于响应“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在全球船队更新需求爆发(克拉克森预测潜在订单达历史高位)、欧盟碳税推高绿色船舶造价20%-30%的背景下,中国需要一艘“航母级企业”突围。
尽管前景光明,但异议股东的声音仍值得倾听。在投资社区,网名“亲切河流hR”的质疑引人深思:“重工业绩不好时股价走低,如今业绩好转却要合并”。此番言论直击重组时机选择的微妙性。
更值得玩味的是现金选择权的定价逻辑。以中国重工为例,4.03元/股的行权价较市价折让16%,相当于对异议股东征收“反对税”。这种设计虽符合商业惯例,却暴露了重组中对中小股东话语权的挤压。
另一些投资者则提起前车之鉴。“全球信用大崩溃2027”提醒关注类似案例辽港股份的历史表现——暗示合并后的整合风险可能被市场低估。
真正的挑战还在产业层面:
交付压力:订单排产至2028年,长周期资金占用导致利息支出侵蚀利润(净利率仅个位数)
供应链风险:高端设备如发动机仍依赖国际供应商
碳税冲击:欧盟碳税推高绿色船舶造价20%-30%,直接挤压毛利空间
这些隐患如同潜伏在水下的冰山,随时可能撞击巨轮的航程。
合并远非终点。中国船舶集团已承诺3年内注入沪东中华资产(全球LNG船领军企业),更可能整合中船防务(600685.SH)、中船科技(600072.SH)等集团资产。 一个全产业链的船舶王国正在浮出水面。
全球造船格局的重塑已然加速。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全线领跑:新接订单量全球占比68.3%,完工量51.7%,手持订单量64.9%。合并后的中国船舶,将成为中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的核心载体。
但资本市场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合并后公司需证明其能:
将规模优势转化为定价权
突破核心技术封锁
应对周期波动风险
这场重组本质是一场豪赌——赌中国能借助资本之力,在高端制造领域复刻高铁的成功。当4000亿巨舰鸣笛启航,所有参与者都已被时代裹挟其中。
此刻回望8月12日中国重工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历史或将证明:这不仅是一家公司的退场仪式,更是一个产业新纪元的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