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电股份(SZ000875)$ 结合全国碳市场建设完成后的政策框架、吉电股份业务结构及公开数据,其利润增长主要来自碳配额交易、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收益、绿电溢价及绿氢项目减排等路径。以下从核心业务场景出发,量化分析潜在利润增量:
配额分配逻辑
吉电股份 2024 年底火电装机容量为 330 万千瓦,占总装机的 22.85%。若全国碳市场全面建成后,火电配额分配完全市场化(即免费配额取消),其理论配额需求可通过公式估算:
理论配额 = 火电装机容量 × 利用小时数 × 基准值
假设利用小时数为 5000 小时,基准值为 380 克 CO₂/ 千瓦时(参考生态环境部 2025 年政策),则理论配额为:330万千瓦×5000小时×0.38千克/千瓦时=627万吨CO2
若吉电股份通过节能改造使实际排放降至 550 万吨,则剩余配额 77 万吨可出售,按当前碳价 70 元 / 吨计算,可增加收入5390 万元。
政策敏感性分析
若碳价上涨至 200 元 / 吨(北京理工大学预测值),剩余配额收入将达1.54 亿元。若火电装机进一步缩减(如 2026 年降至 200 万千瓦),剩余配额可能增至 120 万吨,对应收入8400 万 - 2.4 亿元。存量与增量项目
历史项目:2022 年发行的碳中和债已投项目年减排量 24.61 万吨,按 70 元 / 吨计算,年收益1722 万元。新增项目:大安风光制绿氢项目:年减碳 65 万吨,对应收入4550 万元。光伏 / 风电项目:假设 2025 年新增 CCER 项目年减排量 30 万吨,收入2100 万元。合计 CCER 收益:约8372 万元。机制红利
CCER 重启后,抵消比例可能从当前 5% 逐步提升至 10%-15%,若吉电股份每年通过 CCER 覆盖 10% 的火电配额需求(62.7 万吨),可减少履约成本4389 万元(按 70 元 / 吨计算)。
绿电交易量与溢价率
2024 年吉电股份绿电交易量为 3400 万元,对应溢价率约 0.05 元 / 千瓦时。若全国碳市场建成后,绿电溢价率提升至 0.08 元 / 千瓦时,且清洁能源发电量达 220 亿千瓦时(按 1114 万千瓦装机 ×2000 小时利用小时数计算),则绿电溢价收入为:220亿千瓦时×0.08元/千瓦时=17.6亿元。
扣除当前已实现的 3400 万元,新增溢价收益约17.26 亿元。
绿证交易补充
若绿证交易规模扩大至 500 万张(参考 2023 年 340 万张),按 9 元 / 张计算,可增加收入4500 万元。
直接减排收益
大安项目年减碳 65 万吨,若全部通过 CCER 交易,收入4550 万元;若通过碳配额置换(如替代灰氢生产),可额外节省火电配额需求,间接减少履约成本约4550 万元(按 70 元 / 吨计算)。
合计绿氢碳资产收益:约9100 万元。
产业链延伸
绿氨产品获得欧盟低碳燃料认证后,出口溢价可达 200-300 元 / 吨,18 万吨绿氨对应收入3600 万 - 5400 万元,进一步增厚利润。
收益来源保守估计(亿元)中性估计(亿元)乐观估计(亿元)火电配额交易0.541.542.40CCER 项目收益0.841.201.80绿电溢价17.2617.2617.26绿氢碳资产0.911.362.00合计19.5521.3623.46
碳价波动
当前碳价 70 元 / 吨,若受政策收紧或国际碳关税(如 CBAM)推动上涨至 200 元 / 吨,利润增量将翻倍。
政策落地节奏
CCER 抵消比例:若维持 5% 上限,收益将减少约 50%。绿电交易机制:跨省跨区交易规模不足可能制约溢价空间。项目进度
大安项目产能释放、新增 CCER 项目核证进度等因素可能导致收益滞后 1-2 年。
在全国碳市场建设完成、政策全面落地的情景下,吉电股份每年可通过碳配额交易、CCER、绿电溢价及绿氢项目实现19 亿 - 23 亿元的利润增量,相当于 2024 年归母净利润(10.99 亿元)的 1.7-2.1 倍。这一估算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绿电溢价的规模化释放、CCER 机制的全面激活以及绿氢项目的碳资产价值重估。建议重点关注 2025 年 CCER 抵消比例调整、碳价走势及大安项目产能爬坡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