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人比较认同的是谷电去电解水,获得的氢气和氧气,都是锅炉燃烧的必需品。随着电解效率提升会加速推广(可能技术进步的速度还挺慢,毕竟这是一个近百年的成熟技术)
二,网络讨论的溶盐法
目前在光伏领域的光热溶盐法,还只是项目试点,近十年来没有啥进展【技术层面略知一二,更多是经济性的缺乏】
用到火电领域,首先不能在现有锅炉内改造。其次放在减温减压后的回路,具有可行性。高温溶盐保温8~12小时后,给二回路用,作为调峰用,而调峰期限全天也就4~6小时。或者锅炉侧长期保持上限85~90%的负荷,另外其余部分靠溶盐释放热能。但谷电时期,锅炉负荷通常低于50%,已经进入非经济运行区了,溶盐部分只能提升到65%的经济运行区下限。且时间通常>8小时。
如此,仅靠溶盐是无法全部完成有效的灵活性目的的。需要再结合电解水,钒钛液流动力电池等组合,才能达到灵活的深度又具备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