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了10%,却为少赚5%懊恼了三天

用户头像
东京疯人院长
 · 日本  

朋友最近不太开心。我以为他亏钱了,结果他说:“赚了十几个点,但还是不爽。”

他是个实打实的价值投资者,尤其偏爱高股息、稳定业务、慢慢复利的那一套。事情是这样的:

换仓逻辑没毛病

他原来持有$重庆农村商业银行(03618)$ ,分红偏低。观察后发现$建设银行(00939)$ ,业务结构类似,分红比例却更高,最近走势也更稳。

他4月底发现虽然重农前些年更便宜,但随着今年大涨,股息率已经和建行打平,甚至建行更高。他便决定把重农换成建行。

换仓后两个月,建行确实表现更强,涨得多跌得少,相对于持仓不动的浮盈超过了15%,从策略角度来看,这是一笔逻辑清晰、结果不错的操作。

问题出在一根K线上

直到昨天,重农商行H突然暴涨了4.3%。

他不爽的点在于:“前天如果把建行换回重农,能比之前多拿15%的股份。现在重农涨了这一下,只能多换10%了。这5%的差距,从心里一直过不去。”

我认为这是典型的“错过焦虑”,更准确说,是“错过了更完美操作的焦虑”。不是做错了什么,而是老想着“我本可以做得更好”,于是心里就开始拧巴。

真正难的是这种心态

这件事看似小,但其实击中了长期投资中最难的一环——不是选股、不是估值、不是持仓,而是面对“本可以更聪明”的假设时,我们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很多人做价值投资,是为了摆脱短期涨跌的情绪扰动。但当你开始要求自己的操作“更完美”“更聪明”时,其实就又被市场情绪牵着走了。

大师们的心态框架是怎么构建的

那些长期战胜市场的大师们认为“这不是策略问题,而是锚点没选对”。因为他们的思考路径从来不是“昨天谁涨得多”,而是问:

1,我有没有用当时最合理的逻辑做最合理的决策?

2,我有没有在当前节点继续维持最优性价比的资产组合?

3,我有没有在市场的非理性中坚守自己的理性系统?

只要这三条成立,昨天的4.3%,就和你无关。

更重要的是,大师们不会拿“事后最优解”去苛责自己。他们知道不可能每次都抓住“最完美”的时机,唯一能把握的,是长期可复制的理性系统优势。

怎么走出“不爽怪圈”?

首先,给策略设置模糊带,不求完美只求大致正确。

高手会设定一个容忍区间,比如:只要两只相似标的之间的性价比差距在10%以内(我是说比如,不一定非要10%),就不换仓,也不追涨杀跌。回头看朋友少赚的那5%,其实完全可以在策略容忍范围内。

其次,基于当下,重新确认自己的操作目标。

换仓后拿到了10%以上的收益,已经兑现了逻辑。高手不会停在这里,他们会问:当前持仓是否仍然优于原组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在正确的轨道上。

第三,把懊恼转化为系统优化的机会。

与其盯着昨天没赚到的5%,不如记录下这次换仓的思考过程,未来是否可以提前捕捉类似结构反转的机会。价值投资也可以不断进化,但这种进化不靠后悔,而靠总结提炼,把理性交易系统升级。

最后

这位朋友其实不是在懊悔亏损,而是在懊恼自己没踩到最完美的时点。但投资又不是体操比赛,要接受不完美,并且在错过中继续做对的事。

放过自己,放过那根K线,能不完美地赚钱,也是一种能力。

#银行股行情还会继续吗# #股息率 # #高分红股票# $招商银行(SH60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