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腾讯音乐版权费问题的一些思考

用户头像
博实
 · 北京  

关注腾讯音乐有一段时间了,其实最早的关注来自于我个人从网易云音乐转向腾讯音乐。换平台的原因也很简单,我想听周杰伦,只有腾讯音乐有。当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最后用QQ音乐?

近几年也一直关注腾讯音乐的股价,也一直在思考音乐这个市场。下面主要从音乐版权和版权费这个角度聊一聊相关的思考。

一、版权费问题:2021年以后有下降趋势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的版权支付方式和成本占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尤其在版权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取消独家版权)之后。

总的来说,版权费是腾讯音乐最大的成本项,其支付方式主要有两种:预付保证金和收入分成。

1.版权费的支付方式:预付保证金和收入分成

腾讯音乐并非直接“购买”版权,而是从版权方(如唱片公司)获得授权,以便在其平台(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上播放和分发这些音乐内容。支付方式通常是以下两种的结合:

预付保证金

含义:腾讯音乐会提前向唱片公司(如环球、索尼、华纳)支付一笔固定的巨额保证金,以获得一个音乐库在特定时期(例如数年)的授权。

性质:这相当于一个“最低保障”,无论腾讯音乐平台实际产生了多少收入,这笔钱都是版权方保底能拿到的(有点像中国中免上海机场的保底合同)。

会计处理:这笔预付费用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会先被记为一项资产(例如“授权内容”或“无形资产”),然后随着音乐被播放,在受益期内逐步摊销,计入利润表的营收成本中。

收入分成

含义:在预付保证金的基础上,腾讯音乐还需要将来自授权音乐的一部分收入支付给版权方。

分成基础:分成的计算基础包括:

订阅收入:用户付费会员的月费。

广告收入:在免费用户流中播放广告获得的收入。

其他收入:如数字专辑/单曲销售、卡拉OK/直播等社交娱乐服务中与音乐相关的部分。

机制:通常,平台需要先让版权方的总收入(预付保证金 + 分成)达到一个更高的金额上限后,才会进入纯粹的收入分成阶段。

简单来说,支付流程是:先付一大笔保底费(预付保证金)→ 然后产生的收入按比例再分给版权方(收入分成)。

2.版权费占公司成本的比重

版权费是腾讯音乐最大的成本项,主要体现在财报的 “营收成本” 中。具体来看:

历史情况(独家版权时代:2021年7月之前)

在拥有独家版权的时代,为了构建内容护城河,腾讯音乐支付了天价的版权费用。在此期间,内容成本(主要是版权费)占营收成本的比例非常高,通常能超过50%甚至更高。这是因为独家授权协议的价值巨大,推高了预付保证金和分成比例。

当前情况(后独家版权时代:2021年7月之后)

自监管总局责令腾讯音乐解除独家版权后,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成本压力缓解:由于版权不再是独家,腾讯音乐在与唱片公司续约时的议价能力增强,版权费用的增速得到控制,甚至在某些协议中可能有所下降。

具体占比:根据腾讯音乐近年来的财报,其 “内容成本” 占营收收入的百分比 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

例如,在2023年,其内容成本约占总收入的25%-30% 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内容成本”不仅包括音乐版权费,还包括在其社交娱乐业务(如酷狗直播、全民K歌)中支付给主播的收入分成。但音乐版权费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

我今天又下载了网易云音乐测试了一下,大部分的知名歌手的歌曲,网易云音乐的确比以前版权多多了。但是,周杰伦的音乐目前网易还是比较少。虽然音乐平台不能要求周杰伦的公司给自己独家版权,但是周杰伦的版权公司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授权给所有平台。

二、版权费下降后腾讯利润显著增加

独家版权费的下降,显著增加了腾讯音乐的利润。 这可以说是近年来影响腾讯音乐财务状况最积极的转变之一。

当最大的成本项停止非理性增长甚至开始下降时,只要收入不出现更大幅度的下滑,利润就必然会得到提升。

独家版权时代的“军备竞赛”:在拥有独家版权的时代,为了锁定核心内容,腾讯音乐不得不向环球、索尼、华纳等大型唱片公司支付天价的预付保证金和分成费用。这导致其内容成本(主要就是版权费)长期居高不下,严重侵蚀了利润。

后独家时代的“理性回归”:2021年7月解除独家版权后,腾讯音乐在续约时的议价能力显著增强。版权不再是“有你无我”的排他性资源,版权方为了确保收入,也需要以更合理的价格将内容授权给所有平台。这使得腾讯音乐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同样甚至更丰富的音乐内容。

我们可以从腾讯音乐公开的财报中找到明确的证据,主要体现在毛利率和净利润率的持续改善上。

1. 毛利率的提升

毛利率是(收入 - 营收成本)/ 收入,它能最直接地反映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

版权费就计入“营收成本”。当版权成本下降,营收成本占收入的比重就会降低,毛利率自然上升。

自2021年下半年独家版权取消后,腾讯音乐的毛利率进入了持续上升通道。这直接证明了其成本结构得到了优化。

2. 净利润与净利润率的增长

在毛利率提升的驱动下,加上公司有效的费用管控,腾讯音乐的净利润和净利润率也水涨船高。

2023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88.5%;2023年全年,净利润也实现了大幅增长。管理层在多次财报电话会议中都提到,内容成本的有效控制是利润增长的关键因素。

全面的影响:不止于短期利润

独家版权费的下降,对腾讯音乐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

现金流改善:无需再支付天价预付保证金,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变得更加充裕,这为回购股票、投资新业务(如AI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多弹药。

竞争重心转移:竞争从“烧钱买版权”的军备竞赛,转向了 “产品体验、技术创新、用户服务” 的健康竞争。腾讯音乐可以更专注于优化APP、推广AI功能、提升音质等,从而增强用户粘性。

商业模式优化:利润空间的扩大,让公司有更多资源去扶持原创音乐、发展音乐人平台,减少对传统唱片公司的依赖,构建更可持续的内容生态。

腾讯音乐在近几年的确在内容质量上,比如高音质的音频等投入不小。

三、独家版权费取消以后,平台间竞争是否会加剧

竞争的性质和焦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取消独家版权并没有让竞争减弱,而是将竞争从一场“资源垄断战”转变为一场“综合能力持久战”。

1. 竞争变得更加“公平”,起点趋同

在独家版权时代,腾讯音乐拥有环球、索尼、华纳等全球最大唱片公司的独家版权,构建了几乎无法逾越的内容壁垒。用户想听大部分主流歌手的歌,只能选择腾讯音乐旗下的QQ音乐、酷狗、酷我。

取消独家后,所有平台的核心版权内容库基本趋同。 网易云音乐、咪咕音乐等平台也拥有了与腾讯音乐类似的主流歌曲版权。这意味着:

用户流失的门槛降低了:因为歌单差异变小,用户切换平台的成本大大降低。

竞争起点拉平了:大家都有了参赛资格,胜负不再由版权这一张牌决定。

2. 竞争维度多元化:从“我有你没有”到“谁更好”

正如上图所示,竞争的焦点已经从“有什么歌”转向了“如何更好地服务用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产品体验与技术创新

音频质量:谁能提供更极致的音质(如Hi-Res、空间音频)?

推荐算法:谁能更懂用户,推荐更合口味的“每日推荐”和歌单?

AI应用:谁能的AI功能更强大(如AI推荐歌单、AI音效、AI唱歌)?

用户体验:谁的界面更流畅、操作更人性化?

② 社区与品牌文化

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和“歌单文化”是其强大的护城河,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氛围和用户粘性。

腾讯音乐则依靠QQ音乐的精美UI、酷狗的大众化用户基数以及全民K歌的社交生态,构建了庞大的产品矩阵。

③ 商业模式与价格

会员价格战:各平台经常推出折扣、联合会员等活动来吸引用户订阅。

差异化服务:提供更丰富的会员权益,如更多音质选择、演唱会特权、社交身份标识等。

④ 上游内容争夺:从“成品”到“源头”

既然成品音乐的版权不再独家,竞争就向前延伸到了音乐产业的上游:

独立音乐人和原创音乐:各大平台都在拼命争夺和扶持独立音乐人,希望通过独家首发、流量倾斜、资金支持等方式,绑定下一个周杰伦或泰勒·斯威夫特。这才是新的“独家”战场。

音乐宣发和推广:歌曲的推广资源、首发位置、榜单公信力成为了新的竞争点。

3. 新形态的竞争对手加入:短视频平台

取消独家版权后,一个更强大的竞争对手角色更加突出——短视频平台(尤其是抖音)。

抖音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音乐发现和推广平台。很多新歌是通过抖音短视频爆红的,抖音掌握了强大的“音乐引爆能力”。

抖音推出了“汽水音乐”等独立APP,直接切入音乐流媒体赛道。它可以将抖音上爆火的流量直接引导至自己的音乐APP,形成生态闭环。

这对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都构成了巨大威胁,因为用户听歌的习惯可能从“搜索-播放”变为“刷到-喜欢-收听”。

总结:腾讯音乐的应对与新局面

面对这种新型竞争,腾讯音乐的策略是:

发挥规模优势:利用其庞大的用户基数和产品矩阵(QQ音乐、酷狗、酷我、全民K歌)进行交叉推广,维持市场领先地位。

技术驱动体验:大力投入音频技术(如臻品音质)和AI功能,提升产品差异化。

巩固上游生态:通过腾讯音乐人平台等加大对原创音乐的投入。

降本增效:如我们之前所讨论的,版权成本下降带来的利润增长,为其应对竞争提供了更充足的“弹药”。

结论就是:竞争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加复杂和全面。这是一场关于产品、技术、社区、生态和运营效率的全方位竞争,对任何平台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因为平台必须不断优化体验来吸引和留住我们。

声明:以上内容借助Deepseek收集整理资料。

$腾讯音乐-SW(01698)$ $网易云音乐(0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