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诺医疗(SH688108)$ $东芯股份(SH688110)$ $广生堂(SZ300436)$
感谢@上海世博源 提供的一个数据。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获得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后,最终获得FDA上市批准的概率较低。
从2015年至2022年12月31日,共计有760款医疗器械被纳入“突破性设备”名单,其中仅有62款获得了FDA的上市批准,通过率约为8.9%。截至2023年3月31日,794种获得突破性医疗器械称号的设备中,仅有67种获批进入市场,占比约8.4%。而根据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评估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数据,在1041个获得突破性认定的设备中,有127个获得批准,批准率为12.2%。
………………
借此科普一下赛诺医疗。
医疗行业的东西和其他工业品不一样,工业品可以反复优化、反复改,但是医疗行业涉及伦理、人种、病情变化等各种因素。
医学是所有科学成果的最终应用场景,或者说最后的应用场景也不为过。
由此可见,医学中的不确定性有多么大,正是因为这些不确定性,导致创新药成为双十定律,十年研发、十亿美元研发一款新药,一旦成功就是超级印钞机。
比如药王修美乐,自2002年上市以来,全球累计销售额已突破 2300亿美元。
立普妥(阿托伐他汀)是辉瑞的降脂药,是修美乐之前的药王。在2011年专利到期时,累计销售额约为1500亿美元。
可瑞达(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是默沙东的PD-1抑制剂,从2016年的14.02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294.82亿美元,累计销售额接近1000亿美元。
司美格鲁肽(Ozempic/Wegovy)2017年上市至2024年,累计销售额约500亿美元。
扯得有点远了,回来科普赛诺医疗。赛诺此次获认定的COMETIU支架系统+COMEX球囊微导管,获批概率更大的优势:
1、全球首创性填补治疗空白
该产品是FDA史上首个针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器械,也是首个国产神经介入器械获此认定。当前该疾病领域无已获批方案,完全符合突破性认定“无替代疗法”的核心标准。
技术层面采用全球专利的药物精准控释技术(西罗莫司涂层),促进血管内皮功能性愈合,降低再狭窄率,动物实验及前期临床数据已验证其安全性。
2、组合设计优化手术效率
COMETIU支架与COMEX球囊微导管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减少手术中器械交换次数,缩短操作时间,降低手术风险,符合“显著临床优势”要求。
3、多国监管背书增强可信度
中国:2024年4月进入药监局创新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同年5月提交注册申请并获受理,目前处于评审阶段;
欧盟:2024年10月提交MDR认证,已通过现场质量体系审核,处于技术审评最终阶段;
美国:突破性认定为后续临床及申报提供优先审评、FDA团队专项支持等资源。
4、公司具备FDA申报成功经验
2025年7月,赛诺的冠脉药物洗脱支架(DES) 已获FDA附条件批准,成为国产首个通过FDA PMA路径的高端植入器械。该产品同样基于原创理论开发,并通过了严格的技术评审及GMP检查210,表明赛诺具备满足FDA III类器械合规要求的能力。
说到这里,我得提一下广生堂,之前发表在柳叶刀子刊上的泰中定,很快被中国药监局批准,然后也进入医保了,你看也是有成功经验。
我肯定又要说让人不开心的事情,那就是风险了。
赛诺需完成FDA规定的设计开发验证、临床试验(可能需多中心研究)、GMP符合性检查。神经介入器械的临床试验周期长、成本高,且颅内病变患者招募难度大;
公司曾提及“中美复杂关系可能对海外销售、采购产生不利影响”,尽管通过国产替代降低供应链风险,但FDA审评是否受非技术因素干扰仍需观察;
再者,同类竞品如果获批,那么也会直接影响赛诺,比如微创Apollo裸支架;信立泰Maurora®药物支架(适应症受限);史赛克(Stryker)Wingspan自膨支架(裸金属),安全性较好但再狭窄率仍较高。可以不客气的说,同类竞品真的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简单概括一下:首创性+多国监管协同大幅提升技术可信度,且公司已有冠脉支架成功获批案例,熟悉FDA流程,这些会大幅提高赛诺的获批概率;
乐观估计,赛诺获批的概率大概在40%左右,这已经是很高很高的概率了。
就算首次未获批,FDA会明确反馈缺陷(如临床数据不足、生产工艺问题等),企业可据此完善后重新提交申请。比如美敦力的肾动脉神经消融(RDN)产品在2014年因临床试验未达终点被拒,但通过优化试验设计(如增加消融点、提升医生操作标准),于2020年最终获批。
医疗行业充满了不确定性,股市同样如此。
赛诺能否获批?广生堂能否过III期试验?东芯股份的GPU能否通过第三方检测?
虽然这些都是大概率事件,但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正是这些不确定性,才让不同认知的人反复交换筹码,我们才有上车机会,一边是风险,一边是机会。
所以要学会分仓,要学会享受机会,化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