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生物的进阶与突围:从盈利拐点到全球野望

用户头像
雨墨清荷2030
 · 江苏  

网页链接

$信达生物(01801)$ $百济神州(06160)$

确定性业绩与想象力边界同时扩张,这家中国生物制药领军企业正迎来其价值的系统性重估。
2025年上半年,信达生物实现营业收入59.53亿元,同比增长50.6%;净利润(Non-IFRS)达12.13亿元,持续两个季度保持盈利。这不仅标志着公司已稳固越过“盈利拐点”,更验证了其从“烧钱研发”到“自我造血”的商业化能力成熟。

公司的增长路径清晰:预计2025年全年收入有望突破100亿元,到2027年将拥有20款商业化产品,实现产品收入200亿元的目标。信达生物已构建起坚实的业绩“地基”,展现出一条区别于百济神州、更具代表性的“由中国市场驱动全球崛起”的创新药企发展路径。

01 业绩基石:从烧钱研发到自我造血的跨越

信达生物的亮眼业绩,是创新药“烧钱模式”通向盈利终局的又一例证信。
收入双引擎:2025年上半年产品销售收入达52.34亿元,同比增长37.3%;与罗氏等巨头的合作带来的授权费收入增至6.66亿元。

运营效率提升:毛利率提升至86.8%,销售费用率下降7.9个百分点,展现了公司在快速扩张中卓越的精细化运营能力。

现金储备充足:截至2025年7月31日,公司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20亿美元。这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述——“烧出未来的前提,是在能融到钱的时候,把‘燃料’备足”——充裕的现金为后续全球创新研发提供了充足弹药。
02 核心引擎:肿瘤管线的迭代与全球化突围
信达生物正将其在肿瘤领域的优势,转化为参与全球竞争的硬实力。公司商业化产品组合已扩展至16款。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下一代具有“同类最佳”BIC潜力的创新药国际布局:
IBI363(PD-1/IL-2):开发策略明确“三步走”,旨在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一代基石药物。其首个全球关键III期临床研究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启动。

IBI343(CLDN18.2 ADC):作为全球范围内首个进入胰腺癌III期研究的CLDN18.2 ADC,已同步开展三线胃癌和三线胰腺癌的III期临床。

IBI3009(DLL3 ADC):与罗氏达成全球合作,信达生物获得8000万美元首付款及最高10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这印证了:成功的BD出海是创新药企全球价值的权威认证。

03 综合管线:隐藏的BIC潜力与业绩压舱石
除了肿瘤领域,信达在代谢、自免等赛道布局了多款具备“同类首创”FIC或“同类最佳”BIC潜力的药物,构成了业绩的“压舱石”。
玛仕度肽(IBI362):全球首创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在针对中国中重度肥胖人群的II期临床中,治疗24周后体重较基线下降达15.4%,疗效媲美减重手术,展现出BIC潜力。

替妥尤单抗:作为中国甲状腺眼病领域70年来首款获批的新药,解决了迫切的临床需求。其同类药物Tepezza在2024年销售额达18.5亿美元。

匹康奇拜单抗:有望成为中国首个获批的IL-23p19靶向药物。IL-23靶点同类药物全球销售额逾百亿美元,想象空间广阔。
04 全球战略:从中国根基到全球视野的务实远征
信达生物的全球化路径,展现了中国创新药企的另一种成功模式。与百济神州创立之初便“中美双核”同步临床的商业化路径不同,信达采取了更为经典的“由内而外” 发展模式:先依托中国大市场建立强大的商业化能力和现金流,再凭借具有BIC潜力的管线,通过BD合作与自主推进相结合的方式,迈向全球。
公司海外全资子公司Fortvita正积极吸纳国际化人才,计划到2030年实现5个管线进入全球III期临床。公司坚持“数据驱动”,基于明确的PoC数据后才推进海外关键临床。这种“先本土深耕,再择机出海” 的稳健策略,为中国绝大多数创新药企提供了更具普适性的参考路径。
05 未来展望:下有保底,上有空间的明确溢价
信达生物的增长路径清晰可见。在资本市场上,其当前估值中海外潜力尚未被充分定价,这构成了最大的预期差。
随着核心肿瘤管线的全球临床数据读出和综合管线BIC药物的市场潜力释放,信达生物的估值中枢有望迎来系统性重塑。
06 结语
信达生物的持续盈利,再次验证了中国创新药“高投入、长周期”模式能够通向“高回报”的终局。
其发展路径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创新药企的另一种成功画像:下有保底——依托成熟商业化平台与明确的200亿营收目标,构筑了强大的确定性根基;上有空间——凭借在肿瘤与慢病领域具备BIC/FIC潜力的管线,逐步打开全球化天花板。
在中国创新药的大航海时代,百济神州是率先扬帆远航的探索者,而信达生物则代表了另一种成功模式:先成为中国市场的强者,再成为全球市场的有力竞争者。这条路径或许更为稳健,也更能体现大多数中国创新药企的成长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