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AS312
 · 美国  

$WaterBridge基础设施(WBI)$ $LandBridge(LB)$
Horizon Kinetics Inflation Beneficiaries ETF (INFL) - 2025 Semi-Annual Letter
水资源基础设施
自成立以来,“通胀受益基金”INFL始终保持着对能源板块的持续配置,重点投资于 油气特许权业务(Oil & Gas Royalty Businesses)。这些公司能够在控制利润率的同时,将产量增速维持在高于美国/全球供应增长的水平,即使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中亦能做到。
这些投资依旧处于有利位置,可以参与下一轮大宗商品价格周期;在此期间,它们也能带来强劲的现金流收益。最终,这些公司的长期回报对油气价格具有一定敏感性——这是我们乐于接受的特性。
不过,还有一个“能源相关”的子行业,既有长期增长,又几乎不受油气价格影响,那就是 水资源基础设施(Water Infrastructure)。
油气开采的过程中会产生 伴生水(Produced Water),即与碳氢化合物一同产出的水。这些水必须经过分离、运输和处置。常规油气井可以将其重新注入井筒(帮助维持压力、提高最终采收率),但 非常规油井(Unconventional Wells, Fracking) 的伴生水量远远高于常规井,且无法再注入。因此,它必须被运输,并要么注入 处置井(Disposal Wells),要么经过处理再利用。
这一问题在 二叠纪盆地(Permian Basin) 最为突出。该区域是美国最大的产油区,2024年占美国总产量的近50%。但与此同时,二叠纪的 含水率/水油比(Water Cut / Water-to-Oil Ratio) 也是最高的:通常每生产一桶油当量,会伴生2–4桶水,相当于每日超过2100万桶的处理需求。
在十多年前页岩革命初期,钻探公司通常选择 深层注入(Deep Injection),即将伴生水注入油层以下的岩层。这样虽避免干扰油藏,却导致地下压力上升,并在高密度注水区域引发地震。后来公司改用 浅层注入(Shallow Injection),即将伴生水注入油层之上的岩层或砂层。虽然一定程度缓解了地震,但带来新的风险:必须穿透含水层才能采油,且重力和压力可能使水进入含油页岩,阻碍产油。
目前约75%的注水井为浅层井,虽然改善了地震情况,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地表沉降/天坑(Sinkholes)、废弃封井渗漏带来的环境隐患,甚至有争议称浅层注入可能穿透油藏,直接损害储量。如果情况属实,井的运营商可能面临赔偿或停产。
问题的核心在于 孔隙空间(Pore Space)——地下岩石的空隙体积,决定了可注入水量。随着高密度钻探,二叠纪的孔隙空间接近极限,监管机构已加大对新处置井的审查,预计最早在2026年出现明显的处置能力缺口。
这意味着,水务问题已从油企的一项小麻烦,迅速演变为 租赁运营成本(Lease Operating Expense, LOE) 中最大的一部分,甚至可能制约美国整体的产油目标。
投资逻辑:从误解中孕育机会
长期以来,水处理多由油气企业内部完成,很少在财报中单独提及。独立的 油田水务基础设施(Oilfield Water Infrastructure) 行业仍处于早期,甚至不少能源分析师对其缺乏深入理解。
因此,市场上为数不多的水务公司常被误认为是资本密集、周期性强的业务,其估值倍数被压低至 油田服务公司(Oilfield Service Companies) 或 中游管道公司(Midstream Gathering & Processing Companies) 的水平。这种误解,正是投资机会所在。
与油气产量不同,伴生水在井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持续产生。即使油产量在头几年快速衰退,水含量仍会随着井龄增加而上升。随着油企开发更深层页岩层,含水率更高,进一步推动需求长期稳定增长。
这意味着:
1)合同化水处理量长期稳定,价格随通胀调整;
2)总需求量持续增长,而处置能力受限;
3)定价权将逐渐集中到第三方水务基础设施公司。
换句话说,水务管理的现金流特征更接近 传统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Assets) 和 废弃物处理公司(Waste Management Companies),但在投资回报率、增长性和定价权上可能更具优势。
案例与估值
例如,Aris Water Solutions 的估值不到其2025年EBITDA的8倍,尽管其在2024年前五年间EBITDA复合增速高达43%。相比之下,废弃物处理与全球上市的基础设施公司通常交易在16–20倍,且需要巨额资本开支维持增长。
这种折价不可持续。2025年8月,市值200亿美元的 Western Midstream Partners 以约25%溢价收购 Aris,收购文件强调“体量可见性、收入稳定性和长期合同”。合并后,水务业务将占约16%收入。
同时,另一家公司 WaterBridge 在合并公告后数周提交了上市注册文件。它与 LandBridge 同属 Five Point Infrastructure 旗下,早在十多年前就布局水务基础设施,如今在二叠纪占据主导地位。WaterBridge 上市后,将成为唯一的 纯水务上市公司(Pure Play Public Water Management Company),与 LandBridge 和 Texas Pacific Land Corporation (TPL) 一同在市场上运营。
结论
综上,我们认为水务基础设施行业具备长期增长、稳定现金流和强定价权等特征,但由于市场认知不足而被低估。随着行业独立公司逐步进入公共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投资者最终会认识到这些业务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