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电向全品类供应商甩出“2026年1月起降价15%”的通牒

用户头像
Ruffgic
 · 浙江  

联电15%压价炸场:成熟制程内卷下,这四大板块正藏机遇

联电向全品类供应商甩出“2026年1月起降价15%”的通牒(直接挂钩产能分配),这可是晶圆代工业近年首次大规模供应链压价——

一、先抓机遇:四大板块逆势受益,标的核心逻辑明确

不用等行业洗牌结束,当前这几类企业已能承接红利,核心数据一目了然:

(一)材料端:国产替代+以量补价,直接接联电/中芯订单

硅晶圆:沪硅产业(688126,12英寸产能80万片/月,成本比日企低15%-20%)、立昂微(605358,8英寸市占超30%);

光罩:清溢光电(688138,订单预计增20%+)、菲利华(300395,基板进台积电供应链);

特气:华特气体(688268)、金宏气体(688106,市占超30%,NF3纯度99.999%)。

(二)设备端:国产替代窗口期,国内扩产托底需求

成熟制程设备:北方华创(002371,28nm刻蚀机落地)、中微公司(688012),2025年国产渗透率达50%(2023年仅35%),2024年国内设备采购额496亿美元(占全球42%);

SiC设备:天岳先进(688234,6英寸衬底良率75%)、北方华创,2025年国内市场预计破100亿元。

(三)制造端:中芯抢份额,车规成“避风港”

中芯国际(00981.HK):12英寸代工价仅台系6折,2025年Q2产能利用率90%(联电仅72%),新增20万片/月产能,车规营收占比提至30%;

车规代工:中芯、华虹车规芯片超50类(过AEC-Q100认证),价比联电低15%,2025年国内新能源车销1500万辆,国产代工厂有望抢20%+全球份额。

(四)应用端:汽车电子+先进封装,不受价格战冲击

汽车电子:比亚迪半导体(002812)、斯达半导(603290),2025年国内市场1.5万亿元(同比+14.7%),营收预计增25%+;

先进封装:长电科技(600584,4nm Chiplet良率98%)、华天科技(002185),2025年国内市场破2000亿元,毛利率超30%。

二、再拆根源:联电压价不是“任性”,是数据逼的

联电敢打破行业惯例压价15%,核心是“不压就活不下去”,三组数据说透:

毛利率腰斩:2022年45.12%→2025年H1 27.72%,远低于台积电超50%的水平,逼近盈利红线;

产能利用率跌破盈亏线:当前仅72%,而行业盈亏平衡线需85%,订单缺口持续扩大;

成本再添压:2026年新加坡新厂投产,年新增折旧成本12亿美元,叠加硅晶圆、能源涨价,压价是唯一对冲方式。

三、看透本质:成熟制程内卷,源于护城河太浅

为什么联电压价能引发全行业震动?因为成熟制程根本没有“不可替代”的壁垒:

技术上:28-90nm制程,中芯、联电、华虹良率均超95%,新进入者1-2年就能追上(先进制程要5年+);仅车规有局部壁垒(认证18个月、良率超99.5%),还覆盖不了全制程;

客户粘性上:消费电子客户3-6个月就能换供应商(价差超10%就跑);车规虽认证久(12-18个月),但联电与中芯价差15%,已有客户启动二次验证——粘性扛不住价差,壁垒自然站不住。

说白了,成熟制程的护城河,就靠“规模降本”(中芯单位成本比联电低8%)和“细分卡位”(联电车规市占30%),但价格战一来,这些优势正快速弱化。

四、总结:聚焦两类标的,不用怕行业内卷

联电压价只是成熟制程洗牌的“开始”,短期淘汰落后产能,但“国产替代”“细分需求爆发”的逻辑不会变。两类核心:一是材料、设备领域的国产替代龙头(如沪硅产业北方华创),靠国内扩产和供应链重构“以量补价”;二是制造、应用端深耕车规、先进封装的企业(如中芯国际长电科技),靠需求韧性扛住价格战,反而能抢更多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