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概况与产业链结构
商业航天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双轮作用下进入高速发展期。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其列为"新增长引擎",推动低轨卫星星座组网、火箭回收技术商业化等关键领域突破,行业从初创期迈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根据预测,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产值将达2.8万亿元,2026年星网(GW星座)与G60星座计划合计发射超750颗卫星,带动全产业链需求爆发。
产业链呈现"金字塔模型"特征:
上游卫星制造与核心部件环节技术壁垒高,形成技术垄断格局,国企与头部民企主导,如铖昌科技实现T/R芯片国产替代;
中游发射服务市场集中度提升,国家队与民营火箭企业互补发展,海南发射场规划高频发射推动规模化降本,目标2030年实现"每周1发";
下游应用场景从传统通信/导航/遥感("通导遥")向卫星互联网、手机直连卫星等新兴领域延伸,应用边界持续拓展。
中国商业航天独特优势在于"国企技术积累+民企创新活力"的协同模式,截至2025年4月全国注册企业达7.5万家,A股板块市盈率116.8倍显著高于市场平均,反映资本对其成长性的高度认可。
全球市场方面,2030年规模预计达1.1万亿美元,我国产业以22.9%的复合增长率追赶,成为全球商业航天重要增长极。
核心数据支撑:
2025年2.8万亿元产值目标下,上游卫星制造环节受益于星网450颗+G60 300颗卫星发射计划,核心部件需求预计增长超300%;中游发射服务市场规模随海南发射场20次/年任务规划加速释放;下游卫星互联网等新兴应用将打开千亿级增量空间,形成"上游技术突破-中游规模降本-下游应用爆发"的产业闭环。
上游环节:卫星制造与核心配套
卫星平台作为低轨星座组网的核心载体,其性能与批量化生产能力直接决定组网效率与成本控制。
当前行业已形成以模块化设计(如时空道宇28天交付周期)和自动化产线(银河航天单星成本降至千万元级)为特征的规模化制造体系,单星成本持续下探至百万级,推动总装环节进入产能驱动增长阶段。
核心逻辑:低轨卫星组网需求(2026年全球发射量预计超750颗)推动批量化生产,具备规模化产能与星网/千帆等核心项目配套能力的企业将优先受益。2024年中国卫星制造行业收入达132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11.1%,2025年有望突破166亿元。
中国卫星(600118)卫星总装与平台研制,国内唯一卫星整机制造上市平台,星网项目核心供应商,承担GW星座60%份额,2025年超级工厂投产(年产能规划1000颗),2025年交付28颗卫星,营收增速预计超30%。
航天环宇(688523)卫星结构件与射频组件,参与星网/千帆星座,射频组件市占率超30%,适配多频段通信需求,低轨卫星批产订单(如千帆星座54颗卫星配套),2025年相关订单超2亿元。
上海沪工(603131)箭体结构与卫星部件,长征十二号火箭配套,G60星链电源系统独家供应商一箭多星发射需求拉动,太仓基地2025年柔性产能提升至200颗/年
增长潜力:产能释放与订单共振
中国卫星作为行业龙头,2025年上半年已交付28颗卫星,其超级工厂投产后将形成“设计-总装-测试”全流程自动化能力,深度参与星网07组卫星批量生产,预计全年卫星制造业务(占比85%)营收贡献显著。
上海沪工通过沪航卫星切入总装领域,500kg级卫星年产能达百颗,受益于一箭多星发射带来的部件需求激增。
航天环宇则凭借结构件与射频组件双轮驱动,在多星座项目中实现份额持续提升。
平台分系统配套方面,结构件(光威复材T800级碳纤维)、电源系统(乾照光电砷化镓电池,转换效率32%)、姿控系统(天银机电星敏感器全球市占率30%)等细分领域已形成专业化供应体系,为总装环节降本增效提供支撑。
卫星有效载荷作为功能核心,占总成本60%-80%,其中通信载荷占70%,其核心相控阵T/R芯片占单星成本15%-20%。
低轨星座加速部署下,星网/G60等计划的2.5万颗卫星将催生百亿级T/R芯片市场,核心器件国产替代与技术壁垒构筑成为行业主线。
按技术稀缺性与市场空间优先级,头部企业呈金字塔结构:
铖昌科技(001270)为全球唯二星载相控阵T/R芯片供应商,替代美国ADI,市占率超80%,星网订单全覆盖。单星需数百至上千颗芯片,公司80%毛利率较行业平均40%显著溢价,2025H1卫星芯片营收同比增152%。
国光电气(688776) 高功率行波管适配星网高带宽需求,2025年订单预计增长80%,是通信载荷核心供应商。
华力创通(300045) 天通卫星基带芯片唯一量产商,华为手机直连卫星合作方,低轨市场收入有望三年翻番。
臻镭科技(688270) 抗辐射射频芯片技术领先,绑定航天科技集团供应链,订单能见度2年。
天银机电(300342) 星敏感器全球市占率30%,打破欧洲垄断,60克皮型产品精度达角秒级,SpaceX订单实现突破。
技术溢价显著:铖昌科技80%毛利率较行业平均40%翻倍,印证高端芯片定价权;星网/G60星座2.5万颗卫星催生百亿级T/R芯片需求,单星数百颗的密度加速国产替代。
材料性能是决定航天器极限能力的核心要素,结构材料在航天器总成本中占比约25%,其轻量化、耐高温及低成本特性直接影响火箭运载效率与卫星有效寿命。当前商业航天产业链中,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率超60%,3D打印技术降低发动机成本30%+,推动材料环节成为降本增效的关键支撑。
碳纤维复合材料:卫星轻量化的核心支撑
光威复材(300699)作为卫星太阳翼碳纤维骨架主力供应商,凭借材料减重 40%的核心优势,直接提升卫星载荷能力并延长有效寿命,在该领域市占率超 60%。其航天业务收入年增速达45%,且为星网项目独家供应商,充分体现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卫星结构中的不可替代性。该材料密度仅 1.6g/cm³(为铝的 60%),拉伸强度超 4500MPa,成为卫星减重的首选方案。
耐高温合金:火箭重复使用的关键瓶颈
斯瑞新材(688102)聚焦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材料,在液氧甲烷喷管领域市占率达 40%,且为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等型号的独家供应商。其产品耐温达2000℃+,保障可回收火箭发动机重复使用时的结构稳定性,相关业务毛利率高达41.2%。随着液氧甲烷火箭量产趋势显现,公司 2025 年航天订单预计增长50%,进一步巩固在耐高温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
3D 打印金属构件:降本增效的创新路径
楚江新材(002171)通过3D打印一体化成型技术生产铜合金构件,实现卫星结构件成本降低 40%,其火箭喷管材料已成为可回收火箭重复使用的核心配套。该技术不仅解决“轻量化+复杂结构”制造难题,还缩短航天器制造周期,与铂力特、华曙高科等企业共同推动 3D 打印在航天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核心逻辑:轻量化与耐极端环境材料是卫星/火箭性能提升的关键,碳纤维、钛合金等需求刚性。结构材料环节通过材料替代(如碳纤维替代传统金属)、工艺创新(3D 打印)及独家供应模式,为商业航天产业链降本增效提供基础支撑,直接关联航天器载荷能力、发射成本与重复使用寿命。
从行业数据看,航天材料企业订单增速显著:光威复材航天业务收入年增 45%,斯瑞新材火箭发动机材料市占率 40%,楚江新材 3D 打印构件降本幅度达 40%,均印证材料环节对产业链的强驱动作用。未来随着星网项目推进及液氧甲烷火箭量产,高性能材料的需求刚性将进一步凸显。
中游环节:发射服务与地面设备
发射服务作为进入太空的核心环节,其规模化与成本控制能力直接决定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速度。
当前,可回收火箭技术突破(如液氧甲烷发动机)与一箭多星常态化推动发射成本从1万美元/公斤降至3000美元,而海南发射场“3-5天/次”的高频发射规划及2026年星网+G60计划超750颗卫星发射需求,进一步拉动中游制造与配套系统升级。
产业链中,航天电子、中天火箭、国机精工三家企业分别从测控系统、快响发射、材料支撑三个维度形成协同,共同推动“太空进入成本”持续优化。
核心逻辑:可回收技术降低单次发射成本,一箭多星提升发射频次,二者共同驱动测控系统、特种材料等中游环节需求同步增长。2023年我国商业发射26次(占全年39%),2024年增至33次,高频发射与应急补网需求成为行业增长核心引擎。
航天电子(600879)作为火箭测控系统绝对龙头,市占率超80%,其产品覆盖箭上控制系统与地面监测网络,单价约占火箭总成本的12%。公司当前订单已覆盖2025-2030年发射计划,航天配套业务收入占比超70%,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7%,毛利率达38%,高频发射场景下的设备更新需求将持续释放业绩弹性。
中天火箭(003009)聚焦固体火箭快响发射能力,凭借“短周期、高可靠性”优势切入应急补网市场。针对低轨星座快速部署需求,公司2025年发射计划达20次,商业载荷市场份额有望提升至15%。其固体火箭无需复杂燃料加注流程,可实现72小时内快速响应,成为星座补网与应急发射的核心选择。
国机精工(002046)则从材料端突破可回收火箭重复使用瓶颈,其碳化硅陶瓷热防护瓦耐温达2000℃以上,重量较传统材料降低50%,已适配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可回收火箭需求。该材料解决了火箭箭体再入大气层时的高温烧蚀问题,配合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推动可回收火箭单次发射成本降低50%,为规模化发射提供关键支撑。
中游制造环节通过“测控系统保障发射精度、快响火箭提升响应速度、特种材料延长箭体寿命”的协同模式,持续优化太空进入成本。
随着2025年可回收火箭密集首飞(如星际荣耀双曲线三号)及商业发射频次突破50次/年,三家企业的技术优势将进一步转化为市场份额与业绩增长。
地面设备与终端作为卫星互联网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技术成熟度与普及速度直接决定下游应用场景的商业化进程。
该领域涵盖地面基站、核心网、终端天线等关键设施,当前正经历传统抛物面天线向相控阵技术的迭代,单终端价值量提升3-5倍,同时手机直连卫星(NTN)标准的推进进一步催生多频段、高精度设备需求。
以下从运营服务、导航终端、通信技术三个维度,对比分析三家核心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中国卫通:频段资源垄断下的用户增长逻辑
作为国内卫星通信运营服务龙头,中国卫通凭借中星系列卫星实现全球覆盖,在航空海事通信领域市占率超70%,其C/Ku频段高通量卫星资源具备不可替代性。公司计划于2025年Q4推出消费级卫星通信套餐,参考每百万用户贡献约15亿元收入的模型,若2025年用户规模突破500万,有望新增营收75亿元,成为业绩增长核心驱动力。其“运营 + 频段”的双重壁垒,使其在星网后期通信服务独家运营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海格通信:军民两用的北斗终端龙头
海格通信聚焦北斗导航终端与卫星通信设备,在低空经济与军用换装领域形成显著优势。民用市场方面,其高精度定位模块在农业无人机领域市占率达60%,为极氪车型提供高精定位服务,并切入吉利星座供应链;军用领域,作为华为Mate 60射频核心配套商,已实现055驱逐舰、歼 - 10C等主战装备的终端配套,北斗三号芯片市占率达40%。2025年推出的天通一号/北斗短报文双模消费级卫星手机,有望进一步打开大众市场空间。
上海瀚讯:Ka频段技术突破驱动订单爆发
上海瀚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其独创的Ka频段多波束天线解决了手机直连卫星的“带宽瓶颈”,单站覆盖范围提升5倍,完美适配NTN标准。作为千帆星座地面基站核心供应商,2024年向垣信卫星销售终端设备超2亿元,2025年Q1净利润同比激增231.84%,毛利率维持37.56%的高位。受益于千帆星座地面基站订单放量,公司2025年营收预计增长150%,成为卫星通信终端技术突破的典型标的。
核心逻辑:终端设备先行是卫星互联网商业化的关键。相控阵天线替代传统设备推动单终端价值量提升3 - 5倍,而NTN标准适配能力决定企业能否抢占手机直连等增量市场。建议优先关注中国卫通(频段垄断 + 用户增长)、海格通信(军民订单双轮驱动)、上海瀚讯(技术突破 + 星座绑定)三家具备明确订单支撑与技术壁垒的企业。
从市场规模看,2024年中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达884亿元,2025年预计突破900亿元,地面设备与终端作为核心基础设施,将持续受益于卫星星座建设与应用场景拓展的双重红利。
卫星通信与导航作为商业航天领域商业化最成熟的板块,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下游需求共振下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卫星通信提供全球无缝覆盖服务,导航卫星则支撑高精度定位,二者通过“政策+技术+需求”三维驱动模型,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价值释放。
中国卫通(601698)作为国内唯一卫星通信运营商,凭借“国家队”身份形成自然垄断壁垒:独占中星/亚太系列卫星资源及核心频段,航空海事通信市占率超70%,管理18颗商用通信卫星,主导的地月激光通信网络将实现100 Gbps高速数据传输。其增长动能来自消费级市场突破,与华为合作测试手机直连技术,预计2025 Q4推出消费级套餐,推动用户付费率提升至35%、ARPU值达80元,叠加星网工程后期通信服务独家运营权,2025年净利润有望增长45%。
华测导航(300627)聚焦高精度定位“To B向To C延伸”,以厘米级定位技术构建场景壁垒:农业无人机导航模块市占率60%,并切入特斯拉FSD自动驾驶配套体系。随着低空经济与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2025年导航增强星座订单同比增长80%,营收预计突破30亿元,成为高精度定位商业化标杆。
信科移动(688387)则通过6G前瞻布局建立技术护城河:星载激光通信终端传输速率达100 Gbps,适配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星网试验星载荷供应商,研发投入占比2025年将超20%。其星间链路技术与手机直连卫星突破,为未来6G网络提供底层支撑,形成难以复制的先发优势。
核心增长逻辑:中国卫通垄断运营资源打开消费级市场,华测导航场景渗透驱动高精度模块放量,信科移动技术前瞻卡位6G星网,三者分别代表运营、应用、技术环节的增长范式。
市场规模方面,2025年卫星通信市场规模将超900亿元,其中卫星运营服务占比70%;北斗导航定位产业产值预计突破6000亿元,较2023年的5362亿元实现持续增长。下游消费电子、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场景的“需求牵引”,正加速产业链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
卫星遥感与数据服务
中国卫星遥感与数据服务市场正处于从“公益服务”向“商业产品”转型的关键阶段,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00亿元,政府与商业订单占比当前约为7:3,预计 2030年将达到5:5的均衡格局。
这一转型过程中,航天宏图(688066)与中科星图(688568)作为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差异化的技术路径与市场策略,共同推动遥感数据价值商业化变现加速。
航天宏图凭借自主研发的遥感 AI 处理软件PIE平台,在政府应急监测领域占据超 60%份额,政府用户覆盖率达 80%,2025 年上半年遥感数据处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5%,其中2.3亿元政府订单(同比增 45%)验证了其“政务信息化”基本盘的稳固性。公司正积极探索商业产品化路径,推出“农业干旱监测指数”等数据产品,单价 50 万元/年,复购率超 80%,标志着其从“项目交付”向“产品订阅”模式的突破。此外,公司参与“女娲星座”太空碎片监测项目,依托河南鹤壁地面接收站,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中科星图则以空天大数据平台 GEOVIS 为核心,该平台市占率位居行业第一,作为军方数字地球核心供应商,其技术溢价能力显著。2025 年,公司为嫦娥八号提供月球基地选址数据分析服务,展现了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壁垒;同时推出“星图太空云”系统,实现航天器在轨管理智能化,推动民用业务占比提升至 30%,“空天大数据 + AI”模式下毛利率高达 62%,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核心趋势洞察:遥感数据应用场景正从传统的国土、应急、气象等公共服务领域,快速拓展至精准农业、碳中和监测、智慧城市等商业领域。航天宏图的“农业干旱监测指数”与中科星图的月球选址分析案例,分别代表了商业产品标准化与技术服务高端化的转型方向,二者共同推动行业从“数据供给”向“决策支持”升级。
从市场结构看,政府需求仍为当前主导力量(航天宏图政府订单占比超 70%,中科星图军方业务为核心基础),但商业需求增速明显。随着技术成本降低与数据精度提升,农业监测、环保评估、灾害预警等场景的商业化价值持续释放,预计未来五年商业订单占比将提升20个百分点,重塑行业增长格局。
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采用“赛道优先级+公司弹性”矩阵构建投资组合,结合产业链各环节增长逻辑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精选标的。
上游聚焦“硬科技”龙头:铖昌科技凭借相控阵芯片国产替代优势,星网订单支撑2025 年营收增长152%;天银机电作为星敏感器全球龙头,国际订单突破打开成长空间;光威复材在材料端市占率超 60%,成本优势显著。
中游关注“高弹性”标的:航天电子受益于发射频次提升,测控设备需求确定性强;上海瀚讯地面终端需求爆发,2025 年营收增速预计达 150%。
下游布局“稳增长”标的:中国卫通运营服务壁垒高,PE 估值 30 倍低于行业平均,用户增长驱动估值提升;航天宏图遥感数据商业化加速,以 55.2%毛利率及 25.6%研发强度实现政府订单与商业客户双轮驱动。
核心风险提示
技术风险方面,火箭回收试验失败可能导致发射成本下降延迟,而卫星量产线投资回收期超5年(vs 火箭回收技术3年),资金压力较大。
政策与资源风险凸显,国际频谱轨道资源争夺加剧,中国低轨星座申报量占全球 30%,频谱资源有限性或制约组网进度。
市场风险包括低轨星座组网进度低于预期,以及部分依赖政府补贴的企业若无法实现商业化盈利,可能面临现金流压力(如中国卫星 2023 年上半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仅1.2次)。
此外,技术迭代风险需警惕,可回收火箭技术若被竞争对手突破,可能挤压传统发射市场份额。
关键财务参考指标:
A股核心企业毛利率表现为航天宏图55.2%、中国卫通42.1%、航天电器35.8%、中国卫星28.5%;
研发强度方面,航天宏图25.6%、中国卫星12.3%、航天电器9.1%、中国卫通8.7%,高研发投入企业更具技术迭代韧性。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均为个人记录,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