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保险资金,又“盯”上了上市银行,不但继续频频举牌,而且举牌的对象更加多样化:从国有大行,到股份制银行,再到城商行,从A股到港股全有!
举牌对象,越发多样
据港交所披露,平安人寿于8月8日增持1414.1万股邮储银行H股股份后,于当日达到该行H股股本的15%,触发举牌。同一天,弘康人寿也在场内增持990万股郑州银行H股股份,所持股份数量突破该行H股股本的15%,触发举牌。
这已经是平安人寿今年以来,在港股第三次举牌邮储银行:在此之前,平安人寿曾在1月8日、5月9日举牌邮储银行H股,所持该行H股数量占其H股总数分别突破5%、10%;1月8日至8月8日,平安人寿合计增持超过20亿股邮储银行H股股份。以区间成交均价计算,其间合计耗资超过100亿港元。
截至8月8日,平安人寿以“实益拥有人”身份持有29.89亿股邮储银行H股股份,占该行总股本(A+H股)的2.49%,最新持仓市值近172亿港元。顺带说一下,这里的“实益拥有人”,指的是股份的最终权益享有人,享有分红、股价增值等经济利益。
平安人寿港股举牌的银行,不止有邮储:农业银行H股,2月(5%)、5月(10%)触发了平安人寿的两次举牌;而招商银行H股则在1月(5%)、3月(10%)、6月(15%)触发了三次举牌——既有国有大行,又有股份制银行,完全是“扫货式”买买买!
平安人寿在港股举牌银行,并不是最近开始的:根据公告,从去年到今年,平安人寿三次举牌“宇宙行”工行H股,此后虽未再触发举牌,但依然有小幅增持,截至今年2月14日,持股比例已经超过17%。
据时代周报整理,截至上半年,“平安系”分别合计持有招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H股股票约13.78亿股、89.81亿股、47.96亿股、305.56亿股、120.19亿股,累计持有规模超4500亿港元,是当前H股市场中持有银行股市值最高的保险机构系列!
“平安系”作为保险巨头,举牌银行当然可以财大气粗,而弘康人寿作为规模相对比较小的保险公司,在选择举牌对象上也要符合自身实力,不过一旦确定方向,执行起来也是毫不手软!
据港交所,弘康人寿在6月27日、7月25日连续举牌郑州银行H股的基础上,此番再次举牌,截至8月8日,弘康人寿以“实益拥有人”身份持有3.09亿股郑州银行H股股份,占该行总股本的3.39%,最新持仓市值约4.35亿港元。
持续举牌H股,单从市值给险资带来的回报想必非常丰厚:截至8月13日收盘,邮储银行H股、郑州银行H股年内涨幅分别约28.6%、39.5%。
今年以来,举牌银行的险资并不止这两家:3月12日,瑞众保险所持中信银行H股数量突破该行H股股本的5%,触发举牌。不过在6月26日又减持300万股,持股占比回落至5%以内。
而民生保险于8月11日增持100万股浙商银行H股股份后,于当日达到该行H股股本的5%,触发举牌。假设今年4月以来民生保险未减持浙商银行A股股份,则此番举牌该行H股后,其持股数量将增至10.6亿股以上,合计占该行总股本的3.88%。
险资买入银行股的方式多种多样:就在今年1月24日,新华保险通过协议转让方式收购澳洲联邦银行持有的杭州银行3.3亿股A股股份,股份转让价款为43.17亿元。此次收购完成后,新华保险将持有该行5.87%股权。
险资与银行
“天作地和”
虽然说险资大举买入银行股是从去年以来开始的,但今年险资对银行的“扫货式”入手,力度之大还是前所未有:据有关统计,今年年内险资26次举牌中,11次涉及银行股,中资银行H股占比9成。那么问题来了,险资为什么偏爱银行股(特别是港股)呢?
其实这个问题,看起来并不难回答:银行的高股息率、低估值、以及承接大资金的能力使其很难被险资拒绝——这套逻辑,早已被市场上的声音重复了无数遍!
保险公司的投资,毫无疑问要以“保”为第一要务。买入的公司,必须要有稳健的回报。高股息的银行股自然成为保险业青睐的“香饽饽”,而港股的股息更是高于A股,成为保险公司追捧的对象!
首先看股息率:据招商证券研究,截至2025年2月27日,六大国有银行H股平均动态股息率为5.71%,比A股对应银行的平均动态股息率4.69%高1.02个百分点;而近期的A股市场,一些银行股的股息率可以超过6%,“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 保险行业贯彻得相当彻底。
再来看低估值:估值方面,银行股自2014年以后整体进入“破净”状态,即市净率PB常年小于1,即使红利资产经过这几年的重估,大多数银行股的市净率仍然在1以下。而银行股的大体量,也能够支撑保险公司的天量资金——这方面的论述已经很多很多!
说完了银行方面,再来看一看保险机构方面:目前“资产荒”,已经成为保险行业的普遍问题,说白了就是有钱投不出去,或者说无法获取合意的收益,因而寻找合适的标的,是行业的重要问题!
根据监管总局数据,截至2024年年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33.26万亿元;2024年财务投资收益率为3.43%,综合投资收益率为7.21%。其中财务投资收益率虽较2023年的2.23%有所回升,但仍处于历史低位,且连续三年低于4%。
今年以来,情况怎么样了呢?据券商中国报道,由保险资管机构发行的,新登记的债权投资计划的平均收益率已降至3.6%—3.9%的水平,收益率能达到4%以上的已属于较少者,甚至已有收益率下破3%关口,再刷新历史低位。而在此前,4%以上是行业债权计划产品普遍收益率水平。
而综合投资收益率较高,得益于债券牛市以及高股息股票行情,但此类收益波动大,因而需要持续增配高股息资产以维持稳定性,而银行股的高股息,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类固收”的收益,才能得到险资的青睐。
不光为投资
更是“抱团”
险企大举加码银行,除了银行高股息,低估值,还蕴含着加码银保渠道的战略考量——和银行绑定得更紧密,才能携手致远。而这,和市场环境的悄然变化脱不了干系!
近年来推行的“报行合一”,改变了银保渠道无序的佣金竞争,银保已从昔日单纯的保费规模通道,变身为险企的高价值增长渠道。并已经成为不少险企的“新增长点”之一。道理很简单:银行大量的高净值客户,是各家保险公司争夺的重点对象,前文提到的新华保险,就是“举牌促进银保”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在举牌杭州银行时,新华保险就表示,可以通过配置红利资产优化资产配置,增加长期股权投资底仓资产,促进银保业务协同,增强公司在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而杭州银行在长三角的近200家网点,无疑有助于新华保险在“新业务”上再度发力——平安多次举牌“零售之王”招行,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数据显示,整个2024年,新华保险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25亿元,增速达516%,远超其余险企。中国平安48.25亿元,同比增长62.7%,中国人保23.41亿元;太保寿险43.54亿元,同比增长134.84%。
通过入股和银行绑定更紧密的,还有更多险企:以太平人寿为例,截至2024年底,其持有浙商银行3.36%的股份,具体持股数量为9.22亿股。这些股票通过司法拍卖以及A+H扩股获得。
该公司与浙商银行达成战略协议,在银行服务、保险服务、投融资业务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数据显示,仅2024年度,浙商银行为太平人寿、太平养老提供金融产品代销服务,收取代理服务费1737.9万元、863.94万元。此外,太平人寿也向浙商银行委派董事应宇翔。
关于银行和保险在新时代下的合作,可以总结为:银行依托客户资源深度参与保险生态,险企依托渠道优势降低获客成本,共同响应新时代下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入股,则是在经济利益上的一种“绑定”!
尾声
在低利率时代下,险企和银行的“双向奔赴”,本质上是一种“抱团取暖”式的合作。那么未来双方还会书写怎样的篇章呢?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