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光模块最新需求调研

用户头像
龙慈道
 · 江苏  

AI 算力的扩张,正重塑全球光模块供应链。尤其是 Meta(M 客户)在 800G 光模块上的大规模采购,已成为业内最受关注的现象之一。

一、需求爆发:Meta 年需求量超 1000 万只 。2025 年,Meta 在全球数据中心的 800G 光模块需求量将超过 1000 万只,甚至有业内人士预测会逼近 1200 万只。以每只 350 美元计算,仅 800G 光模块的年度采购金额就超过 35 亿美元。

这一需求爆发,来自 Meta 对自建数据中心的持续扩张:训练集群快速更迭(内部称“AI Infra Refresh”);传统以太网光模块向硅光方案迁移;部分场景开始准备 1.6T 光模块的验证。

二、800G 技术路线:硅光为主,EML 为辅。 在产品结构上,Meta 的主力型号为 800G 2×FR4(FR8),相比 Cisco 等电信客户使用的 2×DR4(DR8),FR8 方案能节省光纤数量,更符合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布线需求。

从技术路线来看:硅光(SiPh) 模块仍是主流,占据绝大部分出货量;EML(电吸收调制) 方案更多被 Meta 作为“冗余与风险分散”选择;Meta 明确希望两种路线并存,以防硅光产能瓶颈影响整体部署进度。

三、供应格局:老玩家吃紧,新玩家崛起。 目前,Meta 已签约的主要供应商包括:

InnoLight(中际旭创)、Eoptolink(新易盛)、Finisar(Coherent 旗下)、

Cloudlight(Lumentum 旗下)。这些厂商的产能都无法完全满足 Meta 的采购规模。 Meta 已经计划再引入新的供应商,条件是:年交付能力达到 100 万只以上;

具备海外产线;已通过其他海外客户认证、具备稳定量产经验。

四、价格体系:Meta 的“成本压榨”逻辑。 Meta 在采购策略上以量取胜。Meta 当前的目标价格仅 300–350 美元/只,而 Cisco 的采购价仍在 400 美元/只 左右,2026 年预计才会降到 350 美元。Meta 采用的“价格锁定 + 阶段复审”模式:每年重新评估主力供应商产能与成本;若新供应商进入且满足交付条件,会触发价格下修机制;平均毛利率要求被压缩至 30–35% 区间。这意味着厂商若要盈利,必须依赖 高良率与自研设备降本,否则难以承受降价压力。

五、质量标准差异: MetaCisco“好伺候”。Meta 的验厂门槛虽高,但整体要求远低于电信客户:Cisco/华为类客户 通常要求产品寿命达 10–20 年、全生命周期追溯、每个失效率事件都需停产排查;Meta/云厂商 则只要求通过网络兼容性与性能验证,出现潜在风险时直接更换即可,基本3年就换。因此,Meta 更关注:是否具备足够的产能;财务健康度是否能支撑大规模交付;产线是否位于海外、符合其供应链安全要求。

六、供应链分化:中际旭创转向 1.6T,Meta 缺口进一步放大 。2026 年起,Meta 的焦点将开始向 1.6T 光模块倾斜。这对现有供应链是一把“双刃剑”:中际旭创(InnoLight)将重心转向谷歌的 1.6T 订单(约 400 万只),对 Meta 的 800G 供货量势必减少;

新易盛、Finisar 等厂商的硅光产能有限,无法填补空缺;Lumentum/Cloudlight 仍以多模产品见长,单模产能提升缓慢;索尔思(Source)虽然尝试通过 EML 路线切入,但性能与成本均存在劣势。

这一结构性空缺,意味着 Meta 明年可能面临高达 300–400 万只的供货缺口。对于任何能实现百万级海外交付的厂商来说,对光迅科技和华工科技是一次历史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