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消费电子及汽车涂料供应商$松井股份(SH688157)$ 的风波不断。尽管公司实际控制人凌云剑先生持有的长沙茂松科技有限公司10%股权已解冻,但这并未能完全驱散市场的疑云。紧随其后的是,其直接持有的松井股份56.8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6%)已被司法冻结。虽然公司迅速公告称此举不影响其实际控制权和正常经营,但在市场看来,实控人层面的法律纠纷无疑为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未来稳定性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一连串的负面消息,让市场对这家头顶“华为概念”光环的企业,不得不进行一番审视。
松井股份成立于2009年,专注于为高端消费电子和乘用汽车领域提供涂料、特种油墨、胶黏剂等新型功能涂层材料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公司采用“交互式”研发和“定制化柔性制造”的模式服务客户。
从财务数据来看,公司近年来的增长呈现出一些令人不安的信号。根据2024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46亿元,同比增长26.41%;但归母净利润为8640万元,同比仅增长6.52%。营收大幅增长而利润增速严重滞后,显示出公司可能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或面临毛利率下滑和成本控制的压力。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13.24%,增速相比2024年全年已明显放缓,其高增长故事的可持续性存疑。
松井股份被市场贴上“华为概念股”的标签,是其重要的光环之一。公司在年报中也多次提及与“国内H大客户”的合作,称成功推动拓印等技术在国内H客户、小米、荣耀等众多终端的全面推广。在乘用车领域,公司也与华为系主机厂建立了技术合作,开发透雷达波PVD镀系统解决方案。
然而,这种关系并非牢不可破的护城河。首先,财报显示,华为仅是其众多客户之一,公司同时为苹果、小米、OPPO、VIVO等品牌供货。将公司的前景与单一客户深度绑定,本身就存在风险。其次,消费电子行业竞争激烈,供应链的“去A化”或“备胎”策略盛行,供应商随时可能被替代。过度依赖与几家头部终端品牌的合作,一旦客户的经营策略调整或自身产品竞争力下降,松井股份的订单和收入将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松井股份于2009年3月成立,并于2020年6月在科创板上市。上市之后,公司在巩固其在高端消费电子领域市场地位的同时,开始大力拓展乘用车业务,并投入重金进行研发,试图打造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高达7346.04万元。
然而,这种跨界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汽车行业对供应商的认证周期长、技术要求高,新业务的开拓需要持续的巨额投入,但回报周期漫长。公司大力投入的动力电池绝缘涂层等项目,虽号称取得进展,但何时能真正形成规模化收入,仍是未知数。这种“烧钱”式的扩张,叠加核心业务利润增长乏力的现实,让公司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
尽管公司基本面和治理层面存在隐忧,但部分券商似乎仍维持较为乐观的看法。光大证券和华创证券的研报均指出了公司在3C和乘用车领域的营收快速增长。开源证券也在此前维持了对公司的“买入”评级,理由是其在消费电子及乘用汽车涂料领域的“两翼齐飞”。
然而,这些观点或许过于侧重于公司披露的营收增长和业务布局,而对利润增长的失速,尤其是对此次实际控制人股权冻结所暴露出的公司治理风险重视不足。在实控人自身都出现法律纠纷的情况下,其对公司的掌控力以及公司的经营稳定性是否真如公告所言“不受影响”,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投资评级若未充分考虑此类黑天鹅事件的潜在冲击,其参考价值将大打折扣。
自2020年6月以34.48元的发行价上市以来,松井股份的股价表现可谓差强人意。截至2025年7月底,其股价长期在发行价下方徘徊,显示出资本市场对其长期价值的疑虑。虽然在特定时期,受益于消费电子复苏或AI手机等概念炒作,股价会有阶段性反弹,但整体趋势疲弱。特别是近期实控人股权被冻结的消息,更是对脆弱的投资者信心造成了进一步打击。股价的长期低迷,也从侧面反映出市场对于其业务模式、盈利能力和公司治理等核心问题的深层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