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安诊断$和$金域医学$一样拉胯,拐点什么时候到来?

用户头像
飞奔的蜗牛-
 · 山东  

迪安诊断中报总收入49.36亿,同比-20.61%;净利润1027.72万,同比-85.68%;毛利率27.59%,同比-0.10个百分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2.78亿元。

金域医学中报总收入29.97亿,同比-22.78%,净利润-8481万元,同比-194.60%;毛利率33.93%,同比-0.83个百分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3.5亿元。

迪安诊断业务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区域,为超过22,000家医疗机构提供4,300余项医学检测项目。

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增签约客户1036家,其中三级医院133家,三级医院收入占比提升至49.28%。特检业务占诊断服务收入提升至47.63%。公司重点疾病项目实现逆势增长,其中病原tNGS业务收入增长35%,血液病业务收入增长22%,肿瘤伴随诊断业务收入增长20%。公司与三级医院合作共建的院内综合性特检平台精准中心数量增至99家,其中61家已实现盈利。新增共建实验室45家,累计共建实验室已超过800家,海外业务越南迪安成功获得ISO15189认证。

公司AI方面,形成了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四大数智产品矩阵在数据类产品X-MedExplorer大数据平台已应用于30多家三甲医院,公司自主开发的病理大模型“灵眸”可精准诊断9大器官的57种肿瘤亚型,“病理+CDSS”系列产品已为国内160余家三级医院提供服务,并成功出海至亚洲医疗集团,累计出具超500万份报告。公司推出了与华为云合作的AI健管专家“迪晓智”,利用华为云技术和公司医疗数据,自动生成“AI健康促进书”,效率提升10倍。公司与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合作开发的“体重管理一体化平台”,整合数字化服务流程和AI系统,实现全周期健康管理。

两家公司营收都下滑了20%多,减非后都亏损,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应收计提对利润影响,迪安诊断计提减值2.15亿,新增3年以上应收3.74亿,此项新增1.87亿信用减值损失,占当期信用减值81%;金域医学计提减值2.72亿,新增3年以上应收6.52亿,此项新增计提3.26亿,占当期信用减值120%。两家公司22年新冠产生应收年底全部计提完成,保守估计下半年迪安诊断和金域医学计提应收分别小于2亿和2.5亿。

两家最晚都会在今年底迎来计提拐点,已计提的应收账款明年开始将会逐步收回增加当年利润。

2、 医保控费集采与DRG/DIP改革,检测费用大幅下滑,对营业收入和利润影响。

受集采影响上半年生化、免疫发光、肿瘤标志物等主要检测试剂价格普遍下降50%以上,从而带动检测费用大幅度下滑。特检(如NIPT、肿瘤标志物):降幅普遍大于50%,例:国家医保局规范常用肿瘤标志物价格,围绕糖类抗原测定、癌胚抗原测定、甲胎蛋白测定等10个量大价高、区域价格差异大的肿瘤标志物检验项目,全国统一的预期目标价,普遍不高于50元,降幅50%以上,江苏省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服务集采从1200元降至600元左右,降幅50%。普检:生化、免疫项目通过省际集采与价格治理,部分项目降幅超90%,常规外包服务下浮率多在20%-70%,例:安徽省54项检验项目下调价格,降幅27%-91%,云南官渡区常规检验外送服务整体下浮60%-70%;黑龙江拜泉县人民医院第三方检验外送项目下浮率57%等等。

国家卫健委要求医疗机构拆除“不必要检验套餐”,血常规、肿标等组套项目减少,直接削减检测量。

今年初开始24个省份互认超100项检验结果,重复检测减少30%左右。

明年起医保控费集采与DRG/DIP改革对公司业绩影响负面减弱,积极影响逐渐增加,金域医学今年4季度将迎来营业收入拐点(去年4季度营收基数较低),迪安诊断营业收入拐点在明年Q1。

长期看医保控费集采与DRG/DIP改革:缺乏特检技术、物流网络和资本实力的小型实验室,在失去普检业务后难以生存,破产、被收购成为常态,2023年至今倒闭医学实验室300家左右,中小企业加速出清,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医保支付方式从“按项目付费”转向“按病种打包付费”,迫使医院降本增效。第三方实验室凭借规模化检测能力,成本比医院自检低30%以上,成为优选外包伙伴。美国推行DRG改革后第三方医学实验市场份额不断上升,90年起长期保持36%左右,国内第三方医学实验市场份额才6%,至少有10%以上份额增长空间。

个人认为两家公司处于低估值区间,拐点到来可能带来股价大幅上涨。拐点指标:营业收入重回两位数增长,医保开始结算非集采服务费用,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大幅降低,毛利率上升,AI产品商业化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