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
(一)产业布局:全链条覆盖,聚焦“硬科技”环节
这14家企业覆盖商业航天全产业链,从 前端检测(西测测试)、核心部件(结构件、敏感器、3D打印件)、测控装备(星图测控、航天环宇),到通信系统(上海瀚讯)、导航应用(北斗星通),形成“研发→制造→应用”闭环。
上游:材料(斯瑞新材、派克新材)、精密部件(超航股份、天银机电),突破火箭发动机、卫星姿态控制等核心技术;
中游:测控(星图测控)、系统集成(上海沪工、上海瀚讯),衔接卫星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星座组网;
下游:导航(北斗星通)、仿真(华力创通),推动航天技术向低空经济、智能装备等民用场景渗透。
(二)核心逻辑: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技术突破成关键
1. 政策红利:国防现代化(军工配套)、卫星互联网(“星网”“千帆星座”建设)等国家战略,提供刚性需求;
2. 市场爆发:低轨经济(通信、遥感)、商业火箭发射等市场化需求崛起,催生 “批量采购→成本下降→市场扩容” 正循环;
3. 技术突围:
国产替代:星图测控突破国际主流航天分析软件垄断,铂力特3D打印替代火箭传统加工;
场景创新:天银机电恒星敏感器支撑卫星姿态控制,上海瀚讯布局星座通信载荷,抢占前沿赛道。
(三)企业特征:民参军为主,市值分化显潜力
市值分布:百亿级企业(铂力特、北斗星通、上海瀚讯)聚焦 应用端(导航、通信),技术壁垒高、市场空间广;小市值企业(20-60亿)多深耕 部件级环节(结构件、测控),受益于商业订单放量的弹性更大。
主体性质:民企占比超70%(如超航、铂力特、天银机电),体现 “民参军”活力,通过技术优势切入军工供应链,同时拥抱商业市场。
二、客户体系分层梳理:从“军工定制”到“商业普惠”
(一)第一梯队:商业航天“新势力”(火箭+星座)
商业火箭制造商:蓝箭航天(超航股份→尾段/整流罩、斯瑞新材→推力室内壁、铂力特→3D打印箭体部件)、九州云箭/星际荣耀(斯瑞新材合作方)。
▶ 需求逻辑:火箭“轻量化、低成本”倒逼 3D打印、特种材料 应用,民企通过技术创新打破传统供应链垄断。
星座运营/系统集成商:星网/千帆星座(陕西华达→电连接器、航天环宇→测控天线)、G60星座(上海瀚讯→通信分系统)。
▶ 需求逻辑:星座“批量组网”催生 标准化、规模化供应,考验企业产能(如陕西华达已获星座订单,从军工定制转向商业量产)。
(二)第二梯队:传统航天院所(国家工程托底)
航天科技/科工集团:西测测试(航天工程检测)、派克新材(航空发动机/火箭锻件)、航天晨光(发射配套金属软管)。
▶ 需求逻辑:国家重大工程(载人航天、探月)的 高可靠性需求,为企业提供技术验证和稳定订单,是民企“技术背书”的核心阵地。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上海沪工(商业卫星AIT及核心部件,唯一民企合作方)。
▶ 需求逻辑:打通“院所技术+民企产能”通道,民企切入 商业卫星总装 等高附加值环节,打破军工院所垄断。
(三)第三梯队:地面应用延伸(市场化破圈)
空天载具制造商:卫星/无人机企业(天银机电→恒星敏感器,支撑姿态控制;北斗星通→导航芯片,覆盖卫星、无人机)。
▶ 需求逻辑:航天技术向 “空天载具智能化” 渗透,敏感器、导航芯片成为核心部件。
智能装备企业:自动驾驶(北斗星通)、无人系统(华力创通仿真测试)、机器人(北斗星通导航模组)。
▶ 需求逻辑:卫星导航、仿真技术 “下沉民用”,衔接低空经济、智能终端等万亿级市场,打开长期成长空间。
三、客户生态本质:从“闭环”到“开放”的产业变革
1. 需求侧:从 “国家单一采购” 转向 “军工+商业+民用”多元需求,商业星座、低空经济等新场景贡献增量;
2. 供给侧:从 “院所垄断” 转向 “民企突破”,民企通过 “技术替代+成本优势” 重构供应链(如铂力特3D打印颠覆火箭加工模式);
3. 生态侧:从 “封闭配套” 转向 “协同创新”,形成“院所(技术)+民企(产能)+资本(赋能)”的商业航天新生态(如上海沪工与航天院所共建商业卫星产线)。
简言之,商业航天的客户逻辑,本质是 “技术红利释放”与“市场边界扩张”的共振——航天技术向下沉市场渗透,而市场化需求又反哺技术迭代,推动产业进入“螺旋上升”的黄金周期。
本文涉及资讯、数据等内容来自网络公共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