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转创的拐点三连击——恩华药业的创新药转型观察

用户头像
财经三句半
 · 江苏  

最近医保局在第11批集采中调整了规则,从“唯低价”转向“质价平衡”。对行业而言,这意味着市场竞争逐渐从价格单一维度,转向对质量与供应保障的综合考量,被看作是医药行业的“反内卷”。

8月以来,$恩华药业(SZ002262)$ 在药品研发申报层面动作频频。短短十天内,公司先后在仿制药、首仿药和创新药三个维度都有新进展,引起市场关注。

单看每一个节点,属于研发与审评常规节奏;但放在一起,恰好构成了一个有代表性的切面:一家以精神麻醉为主的药企,正在通过产品结构的演进,逐渐打开创新药的想象空间。

拐点三连击:近期三件关键事件

1、首仿药——呫诺美林曲司氯铵胶囊
8月12日,恩华药业按3类化药注册申报的呫诺美林曲司氯铵胶囊临床申请已获受理。该药在我国尚未上市。

原研药 KarXT 由美国 Karuna Therapeutics 开发,2024年被百时美施贵宝(BMS)收购,并于2024年9月获得 FDA 批准,这是60年来首次获批的全新机制精神分裂症药物。2021年11月,再鼎医药获得该药在大中华区(含中国大陆、港澳台)的独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益。2025年1月,BMS和再鼎联合申报的5.1类进口申请已在国内受理,当前正处于审评审批阶段。

也就是说,在中国市场,原研药仍未获批,但仿制药的上市申请已经进入审评程序。市场关注点在于:原研和再鼎还未落地,恩华的首仿已经“先一步”申报,这种时间上的错位,使其成为目前少见的直接挑战原研格局的案例。

2、仿制药——羟考酮纳洛酮缓释片
8月19日,CDE官网显示,恩华药业按4类仿制化药申报的羟考酮纳洛酮缓释片上市申请已获受理。

羟考酮由英国 NAPP Pharmaceuticals 开发,是 WHO 推荐的癌痛三阶梯治疗药物之一。在国内,羟考酮院内累计销售额已达165.52亿元,2024年销售额17.54亿元,同比增长13.92%,在中重度疼痛治疗市场占据绝对优势。作为创新型复方制剂,羟考酮纳洛酮缓释片在镇痛的同时,可以减少阿片类引发的便秘问题,单次用药镇痛可维持约12小时,被视为羟考酮缓释片的替代升级。

2024年6月,绿叶制药的同品种产品(米美欣®)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仿+首家过评,并采用高硬度“锁药”工艺以降低滥用风险。截至目前,绿叶仍是唯一获批的国产仿制企业。恩华的申报,意味着该品种有望形成多家竞争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羟考酮纳洛酮缓释片的技术壁垒较高,包括生物等效性研究和专利挑战。其原研核心专利(CN102657630B)有效期至2027年8月24日,这也是阻碍国内仿制企业进入的主要门槛。

3、创新药——NH600001乳状注射液

8月20日,药监局官网显示,公司自主研发的化药1类创新药NH600001乳状注射液获受理,适应症覆盖全麻诱导和短时手术麻醉。在保留依托咪酯起效快、苏醒迅速、安全窗大、循环/呼吸影响小的同时,显著降低肌阵挛发生率,并基本消除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风险。

市场空间:适应症拓展至麻醉维持和ICU镇静,受益人群较依托咪酯放大至少50%;峰值销售有望从依托咪酯的10亿提升至30亿,按40%净利率计算,对应12亿利润,单品可带来约300亿市值增量。并且,这是恩华“十年转型”的第一个重磅报产,标志着公司创新药管线进入兑现前夜。

👉 三件事如果单独看,属于研发与审评的正常节奏;但集中出现在同一时间段,容易让市场重新聚焦在恩华的产品结构变化上。

无论是 NH600001 这样的创新迭代,呫诺美林首仿的时间差,还是进入百亿市场的羟考酮纳洛酮,背后共同指向的,是公司从“精麻仿制”向“CNS创新”逐步延展的路径。

#创新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