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在《前景不明、用词浮夸——持仓股2024年报系列之健帆生物》中提到,2024年公司除了降价促销的肾科传统产品,其余肝科、重症等领域销售全面下滑,未来经营形势不明。但考虑到回购、增持、回购都较为积极,股息率较高,预计下行空间也较有限。现在,公司发布了2025年半年报,情况有了哪些新的变化?
一、经营实绩
1、上半年,公司经营延续下滑态势。
实现营收11.3亿元,下降24%;净利润3.9亿元,下降29%。但经营质量尚可,经营净现金流5.4亿元,是净利润的138%。毛利率近80%,净利率34%,集采利剑之下,公司依然保持了很强的盈利能力。
2、肾科主力产品营收大幅下降。
作为公司业绩第一主力,肾科板块营收仅7.8亿元,占比69%,与去年全年的23亿元、86%相比,仅完成去年的34%,占比则下滑了17个百分点。特别是,去年对HA130系列一次性降价26%,可能经销商得到降价消息暂缓拿货,前年底积压的需求一次性释放,导致了较高的基数,这是今年上半年业绩下滑的主因。
3、肾科新品表现良好。
除了传统产品HA130以外,新品PHA系列、KHA系列表现较好。
其中,KHA去年覆盖600多家医院,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拓展到700多家,实现营收8000万元,在去年翻倍增长的情况下继续增长27%。
PHA系列2023年底正式上市销售,截至目前已在120多家临床医院推广使用,今年上半年收入1175万元,同比增长近4倍。
血液透析产品实现收入1800万元,一如既往地可忽略不计。
4、肝科、重症科业务逐步修复。
肝科板块实现营收1.3亿元,占比11%,覆盖医院2000余家。去年全年是1.7亿元,2021年巅峰是3.1亿元。
急危重症领域营收1.4亿元,占比12%,去年全年是近2亿元。
5、海外市场有所起色。
海外营收3400万元,去年全年是5900万元。海外业务是未来最大的看点,也是灌流器治疗效果的有效背书,目前稳步增长,但体量仍然偏小。
6、财务费用仍属正常。
注意到有股友质疑公司利息收入与存款不匹配,其实主要是因为去年会计准则变更,购买理财产品的收益不再计入利息收入,而是在投资收益中核算。
上半年财务费用2000万元,但投资收益和理财产品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分别有833万和2155万元。
两相抵扣后,总的财务费用保持在-1000万元,与去年全年持平。
7、机构持仓占比创新低。
股东人数依然保持在5万人以上的高位,但机构持仓占流通盘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9%,为2023年以来的最低值。
A股的机构大都是跟风小毛孩,机构持仓占比往往跟股价表现负相关。
二、公司经营趋于稳健
经过了上市十年的疯狂扩张,营销体制的改革阵痛,东山再起的欲振乏力,今年公司明显看清了现实,各方面开始走向谨慎。
观察到这么几个迹象:
1、员工数量大幅下降。
去年年底公司员工数2797人,当年新增389人。到了今年上半年,员工数回落到2500余人。
2、产品矩阵初步成型。
上面提到,除HA130主力产品受去年高基数拖累外,其余产品营收规模均有恢复性增长,KPA、PHA系列更是快速放量,新老产品接力的产品矩阵初步成型。
单看二季度的话营收5.8亿元,净利润1.9亿元,符合年报解读时“每季度5亿营收、2亿利润”的预期。二季度同比大幅下降,但环比已开始回升。
3、产业链话语权逐步增强。
一方面,对下游的应收账款从5300万元下降至2500万元,创近10年新低;应收款项融资从3700万元下降至2850万元。
另一方面,对上游的合同负债从1700万增长到3900万元。
营收下降的情况下合同负债不降反升,原因可能与2023年底类似,经销商预计主力产品价格会进一步下降,下定但是等降价后再提货。
4、产品纳入医保。
国家医保局于2025年6月13日印发《泌尿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新增“血液透析灌流费”“血浆吸附费”两个项目,血液透析灌流、血浆吸附被正式纳入医保项目并设立独立收费标准。截至目前已有近二十个省份积极推进政策落地执行,为“血液透析灌流”“血浆吸附”项目制定具体合理的定价,未来血液灌流/吸附产品的临床使用有望迎来政策驱动式增长。
5、递延收益增加。
上半年收到政府补助2.25亿元,全部计入了递延收益。这笔巨额补助,在以后年度逐步释放,有望平滑年度间收益波动。
而销售费用同比从3.4亿降至2.4亿,收缩态势明显。
从上述迹象可以看出,面对集采压力和同行咄咄逼人的竞争,公司逐步认清了现实,放弃了前几年高歌猛进的激进,减少人员、清理渠道,为新一轮产品降价做了充分准备。
三、个人结论
这无疑不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也谈不上优秀,但按照目前的节奏,活下去肯定没问题。目前市值190亿元,每年有20亿营收、8亿利润,账上现金超20亿。即使长期0增长,每年股息率4%。这样的公司,你觉得风险还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