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新耀(01952)$ 秋雨绵绵,适合思考。做个检查清单,后期慢慢确认。
一、公司业务与产品分析
1. 核心业务定位
云顶新耀是一家专注于创新药及疫苗研发、临床开发、制造及商业化的生物制药公司,已建立跨肾病、抗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产品管线。公司采用"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构建商业化平台实现自我"造血",另一方面持续深化AI+mRNA技术平台的创新研发。
2. 产品管线分析
已上市核心产品:
耐赋康(TARPEYO):IgA肾病对因治疗药物,2024年5月上市,2024年12月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2025年9月被纳入全球肾脏病权威指南《2025KDIGO IgA肾病和IgA血管炎临床管理实践指南》,成为该指南中唯一被推荐的IgA肾病对因治疗药物。
依嘉(依拉环素):氟环素类抗菌药物,用于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
伊曲莫德/艾曲莫德(维适平):处于国内NDA阶段,预计2025年递交新药上市申请。
在研管线:
EVER001:新一代共价可逆BTK抑制剂,用于治疗膜性肾病。
mRNA肿瘤疫苗平台:包括个性化肿瘤疫苗EVM16和通用型现货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4(已获FDA IND批准)。
In vivo CAR-T平台:预计2025年底前启动临床试验。
3. 市场定位与竞争优势
耐赋康作为IgA肾病对因治疗药物,具有"长期对因治疗"的显著临床获益,填补了市场空白。
依嘉作为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药物,解决了临床未满足需求。
公司AI+mRNA技术平台具有全球竞争力,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全球化临床转化的里程碑突破。
二、财务状况分析
1. 收入与利润表现
2024年业绩:
营收7.067亿元,同比增长461%,超额完成7亿元目标
毛利率83%,首次实现年度商业化层面盈利
运营费用占收入比重同比下降562%
2025年上半年业绩:
营收4.46亿元,同比增长48%
毛利率76.4%,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亏损同比收窄31%
现金储备16亿元,叠加配股募资15.53亿港币,总现金余额超25亿元
2. 销售表现与增长动力
耐赋康:
2024年贡献收入3.53亿元(占全年收入50%)
2025年上半年收入3.03亿元,同比增长81%
2025年8月单月销售收入5.2亿元(发货量超10万瓶),创上市以来新高
2025年1-8月累计销售收入8.25亿元
依嘉:
2024年收入3.53亿元,同比增长256%
2025年上半年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6%
医院端纯销同比增幅高达37%
3. 未来财务展望
2025年销售目标:16-18亿元
耐赋康2025年销售指引:12-14亿元,2026年指引24-26亿元
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经营性现金流转正
三、增长潜力与市场机会
1. 市场规模与渗透率
耐赋康销售团队150人,已覆盖全国600-700余家核心医院,触达60%以上的目标患者群体
依嘉覆盖医院从300家核心机构持续扩展
随着产能限制解除(2025年8月扩产申请获批),耐赋康销售显著放量
2. 增长催化剂
产品放量:耐赋康医保落地后终端需求旺盛,销售持续超预期
新产品上市:艾曲莫德预计2025年获批,将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国际拓展:EVER001和mRNA平台的出海进展,EVM14已获FDA IND批准
指南推荐:耐赋康被纳入全球权威指南,将加速全球市场认可
3. 战略布局
"双轮驱动"战略:商业化平台为基石,自体生成CAR-T平台与mRNA肿瘤治疗性疫苗平台为引擎
深化AI+mRNA技术平台,开发肿瘤及其他治疗性mRNA药物
2030年愿景:成为亚洲领先的全球综合性生物制药公司
四、管理团队与公司战略
1. 领导层
首席执行官罗永庆:强调"双轮驱动"战略,推动公司商业化与研发双突破
管理层展现出对产品临床数据和商业化能力的强大信心,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销售指引
2. 战略执行能力
从0到1的商业化能力验证:两款核心产品均实现快速增长
研发转化效率高: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里程碑突破
灵活应对产能瓶颈:迅速解决耐赋康扩产问题,恢复供货
3. 战略清晰度
明确的"双轮驱动"战略路径
以开发高潜力蓝海市场的大单品商业化平台为基石
以自体生成CAR-T平台与mRNA肿瘤治疗性疫苗平台的自主研发与临床转化为引擎
五、2025年关键沟通事件与内容 (后续重点关注管理层是否诚实)
1. 2025年1月8日:首次大宗交易后主动释疑
背景:康桥资本首次通过大宗交易引入国际长线投资者,市场担忧“大股东减持”。
管理层回应:
强调交易为“优化股东结构”,买方为全球长线基金与医疗专业投资者;
康桥资本持股仍超34%,控股股东地位不变;
首次披露2025年三大增长引擎:耐赋康医保放量、EVER001数据读出、mRNA平台临床推进。
2. 2025年2月17日:非正式投资者沟通(疑似雪球/线下会议)
沟通形式:Q&A形式,直面散户关切,语言通俗、信息量大。
关键问答亮点:
关于耐赋康销售:“1月远超预期,患者自费5000元/瓶抢购,终端备货迅速售罄”;
关于BD合作:“EVER001(001项目)今年一定会BD,正在与多家跨国药企谈判”;
关于业绩透明度:“2024年各项指标超预期,Q1末将结合医保放量情况统一披露”;
关于投资者关系:“将组织大股东与个人投资者见面会,倾听二级市场声音”。
此次沟通被投资者称为“及时雨”,极大缓解了市场对“年报延迟”“医保后销量下滑”等误解。
3. 2025年6月13日:第二次大宗交易公告 + 全面战略更新
背景:康桥资本再次出售2500万股,引入更多国际机构。
管理层重点传递:
运营状况良好:耐赋康累计覆盖超2万名新患者;
临床数据突破:EVER001在ERA大会公布膜性肾病亮眼数据,1年随访数据将于2025下半年公布;
平台进展加速:
EVM16个性化肿瘤疫苗已启动人体临床试验(EVM16CX01);
EVM14获美国IND批准,中美双报推进中;
In vivo CAR-T完成大动物验证,多家MNC表达合作意向;
重申信心:CEO与CFO零减持,康桥资本仍持股超25%。
4. 2025年8月22日:EVM16临床启动官方通报
CEO罗永庆亲自发声:
“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mRNA平台所开发的肿瘤疫苗产品进入人体试验阶段,有望为肿瘤治疗领域开发出新一代免疫疗法。”
强调浙江嘉善GMP mRNA生产基地已投产,具备全球供应能力,为未来出海奠定基础。
5.对管理层评价
诚实:主动澄清市场误解,披露真实患者数、临床进度、BD进展;
能力:耐赋康14个月实现8亿+销售,商业化能力经验证;
资本纪律:现金储备充足(2025年中报披露超25亿元),研发投入聚焦高价值管线;
长期导向:拒绝短期套现,持续投入mRNA、CAR-T等需5–10年回报的平台技术。
云顶新耀管理层是典型的“创业者+职业经理人”复合型团队,兼具战略视野与落地能力,是“值得长期信任的管理层”。
后续沟通节点(2025Q4–2026)
2025年10–11月:EVER001 1年随访数据公布;
2025年Q4:耐赋康全年销售数据(预计12–14亿元)、经营性现金流转正确认;
2025年底:EVER001全球授权(BD)落地可能性;
2026年初:EVM16 1a期初步免疫原性数据读出;
不定期:大股东与个人投资者见面会(管理层已承诺)。
六、估值分析
1. 当前估值
中金维持"跑赢行业"评级,上调目标价至88港元(较当前股价有38.5%上行空间)
交银国际上调目标价至84港元,评级"买入",对应2.1倍收入达峰时市销率
基于DCF估值法,反映市场开始将公司在研管线出海预期打入估值
2. 估值驱动因素
耐赋康销售持续超预期,2025年销售指引上调至12-14亿元
2026年销售指引24-26亿元,同比增长约100%
依嘉稳健增长,医院端纯销同比增幅37%
在研管线价值逐步释放:EVER001、mRNA平台、CAR-T平台
3. 估值对比
与同类创新药企相比,云顶新耀已实现商业化盈利,估值基础更为扎实
随着经营性现金流转正预期,估值有望进一步提升
七、风险因素
1. 业务风险
产品集中风险:耐赋康目前占收入比重过高(2024年50%)
产能风险:2025年中期曾出现缺货问题,虽已解决但需持续关注
市场竞争风险:同类产品研发进展可能影响市场份额
2. 研发风险
mRNA平台和CAR-T平台研发存在不确定性
国际临床试验可能面临监管挑战
3. 市场风险
生物医药行业政策变化风险
市场对创新药估值波动较大
八、买入/卖出时机判断
1. 底部信号
财务拐点:2024年首次实现商业化层面盈利,2025年有望实现经营性现金流转正
产品放量拐点:耐赋康产能限制解除后销售显著放量,8月单月销售收入创新高
估值修复机会:当前估值尚未充分反映产品放量和在研管线价值
催化剂密集期:2025下半年至2026年催化剂丰富(艾曲莫德获批、商业化和医保谈判、自研管线BD合作)
2. 头部信号
产品增速放缓:若耐赋康销售增速明显低于指引(2025年12-14亿元,2026年24-26亿元)
研发进展不及预期:mRNA平台或CAR-T平台关键节点未达预期
过度估值:若股价大幅上涨导致估值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且缺乏基本面支撑
3. 投资建议
短期:产能限制解除后产品放量超预期,经营性现金流转正在即,是布局良机
中期:2025-2026年销售高速增长期,重点关注耐赋康销售达成情况和艾曲莫德获批进展
长期:AI+mRNA技术平台价值逐步释放,有望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九、结论
1.云顶新耀的核心产品——耐赋康(Nefecon)——用于治疗IgA肾病,这是一种在中国影响约100–200万人的慢性肾病,过去长期“无药可治”。如今,耐赋康不仅是全球首个获批的对因疗法,更在2024年12月纳入国家医保,2025年8月单月销售额高达5.2亿元。
作为投资者,若你或身边人关注肾病治疗、医院处方动态,或留意到医生频繁提及该药,就已站在“能力圈”之内。“最好的投资往往来自你的日常生活观察。”
2.云顶新耀2024年营收仅7.07亿元,2025年预计16–18亿元,2026年耐赋康单品目标24–26亿元——三年内营收可能增长3–4倍。若叠加mRNA肿瘤疫苗、CAR-T等平台型技术的全球授权潜力,市值具备从当前约200亿港元(2025年9月数据)迈向500亿+甚至千亿港元的想象空间。
这正符合林奇对“十倍股”的定义:不是来自神秘的高科技幻想,而是来自一个解决真实临床痛点、被医生和患者广泛接受的“普通”药品公司,做出了不普通的事。
3.云顶新耀2024年首次实现商业化层面盈利,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76.4%,现金储备超25亿元,管理层明确预告2025年Q4实现经营性现金流转正。
这意味着公司正从“烧钱研发”转向“自我造血”——盈利曲线刚刚启动。“不要被短期股价波动吓跑,要看它是否在持续称重(创造真实价值)。”
4.许多投资者仅因“创新药”“mRNA”“CAR-T”等标签买入云顶新耀,却忽视其商业化落地能力。而事实是:
耐赋康上市15个月,覆盖600–700家核心医院,触达60%目标患者;
依嘉®医院端纯销同比增37%;
销售团队仅150人,人均产出超200万元/月,效率极高。
“用脚验证”(go to the hospital, talk to the nephrologist)的实地研究——数据背后是真实需求,不是PPT故事。
5.2025年5月市场波动期间,云顶新耀曾逆势上涨,但若未来因短期涨幅回调(如公司公告提示“可能存在非理性炒作”),反而是黄金买点。
因为其内在价值(耐赋康医保放量+2026年24亿销售指引+mRNA平台全球潜力)远未被充分定价。“当别人恐惧时,你要研究;当别人狂热时,你要冷静。”
6.当前市场担忧美联储加息、地缘政治、Biotech估值回调等宏观因素。此处提醒:云顶新耀的价值不取决于纳斯达克涨跌,而取决于耐赋康每月卖多少盒、医保报销是否顺畅、mRNA疫苗能否进临床。
这些微观事实才是决定长期回报的关键。
7.云顶新耀已跨过“死亡之谷”——从纯研发公司蜕变为有收入、有毛利、有现金流、有盈利路径的商业化平台。
除非出现以下“极好理由”(如耐赋康疗效被证伪、竞品快速上市、医保大幅降价),否则继续持有,甚至逢低加仓。
8.“这不是一家靠概念讲故事的Biotech,而是一家正在用处方笺、医院覆盖率和医保目录证明自己的‘沙漠之花’——在IgA肾病这片长期干涸的蓝海市场中,它开出了第一朵花,而且越开越盛。
9.“你不需要很懂医药,但你需要知道:医生是否愿意开这个药?病人是否愿意用?医保是否愿意付?——如果答案都是‘是’,那你可能已经找到了一只未来的十倍股。”
而云顶新耀,正在用8.25亿元(1–8月)的销售数据,回答这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