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量科技的分析和评估-真正的AI飞轮

用户头像
莫麦
 · 广东  

$汇量科技(01860)$ $Applovin(APP)$ $美图公司(01357)$
汇量已经连涨多天,按道理是应该抛了做一下波段,但是球友的截图让我非常差异,曝光量居然超过了当红炸子鸡AppLovin。这个是难以理解和惊讶的事情,还没有球友能够给出答案。还是自己要梳理一下,分5个维度评估汇量

1) 业绩的增长:客观现状
2) 估值对比:谁便宜、谁合理
3) 曝光份额的扩展:量变正发生
4)AI算法核心人员对比:朱小强 vs葛小川 / Giovanni Ge
5) 从“游戏→电商”的潜力:大平台流量 vs 聚合平台流量
第一,业绩增长的客观现状

1.1 收入增长情况(按财报与第三方数据)

2024 全年:Mobvista 实现收入约 14.1 亿美元(同比 +31%),增速高于全球移动广告行业整体(约 +9%)。

2025 Q1:收入 3.46 亿美元,同比 +47%,环比 +12%,表现显著优于多数广告科技同行。

主要驱动因素:

海外中长尾流量份额提升(Mintegral 曝光份额由 2024 年中 15% 左右升至 2025 年 21.97%)

电商广告投放需求增长

AI 驱动的广告匹配效率提升(提高广告主 ROI,增加预算倾斜)

1.2 盈利能力改善

毛利率:由 2023 年的 约 35% 提升到 2024 年的 约 40%,主要得益于:

Mintegral 高毛利广告交易占比提升

投放算法优化减少无效曝光

净利润:2024 年净利润同比翻倍(约 2 亿美元),利润增速明显高于收入增速 → 说明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1.3 客户留存与新增

客户留存率 94.7%(2023 数据),在广告平台中属于顶级水准。

过去 4 季度连续增加中长尾开发者数:

新客户主要来自海外(东南亚、拉美、欧洲)

部分为原 AppLovin / Unity Ads / IronSource 的流量发布者迁移而来

1.4 增长的结构特点

维度 Mobvista 现状 特点 流量来源 90%+ 来自海外中长尾 App 市场集中度低,竞争相对缓和 核心变现产品 Mintegral ADX 平台 曝光份额提升显著 AI 应用 广告归因算法 + 创意生成 目前在增量变现中起作用 新业务 电商广告、电商投放工具 处于试水到规模化的过渡期

1.5 客观结论

亮点

收入和利润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

份额提升趋势明确且连续

高客户留存 + 规模效应 → 中期利润率有望继续提升

第二估值对比:谁便宜、谁合理

核心结论先说

谁便宜(按销售倍数PS):汇量明显便宜(≈1.x× PS),AppLovin 极贵(≈30× PS)。(雅虎财经, GuruFocus)

谁“看起来合理”:从盈利质量看,AppLovinAdj. EBITDA 率≈81%、现金流强,给到高倍数有“基本面支撑”;汇量处在高速放量但利润率低的一档(Q1 EBITDA 率≈9–10%),需要利润兑现来驱动重估。(网页链接{AppLovin Investors}, 巴伦周刊, 商业电讯)

2.1 最新财务对照(增长与盈利)

指标 AppLovin Mobvista(汇量) 最新季度收入 Q2’25:$1.259B(YoY +77%) Q1’25:$439.6M(YoY +45.8%) Adj. EBITDA Q2’25:$1.018–1.07B(指引81%利率) Q1’25:$41.7M(≈9.5%利率) 现金流信号 Q2 自由现金流 $768M Q1 未披露FCF,利润改善为主 说明 核心AdTech剥离游戏后纯化、盈利极强 Mintegral 高增,AI出价>80%营收,但利润率仍在抬升期 资料来源 (巴伦周刊, 网页链接{AppLovin Investors}, s27.q4cdn.com) (商业电讯, 香港交易所新闻)

2.2 估值口径对齐(市值/倍数)

估值项 AppLovin Mobvista(汇量) 要点 市值 $130–154B 区间(多源一致) HKD ~15.9B(约USD ~2.0B) 体量差距悬殊 P/E(TTM/Forward) TTM ~62x / Forward ~75x TTM ~70x / Forward ~18x 汇量前瞻PE低,反映对利润弹性的期待 P/S(TTM) ~27–30× ~1.x× 销售倍数差距极大 资料来源 (雅虎财经, 公司市值排行榜) (雅虎财经, 网页链接{Yahoo 财经})

解读

为何 APP 能拿超高倍数?因为它用 AXON+MAX+ALX+Adjust 打出超高利润率强现金流,市场愿意用“高PS × 高利润率”定价。(网页链接{AppLovin Investors}, 巴伦周刊)

为何汇量PS很低?一是港股流动性与风险溢价;二是利润率低(AI出价渗透虽高,但人群/位点结构还在升级),市场更愿意等利润兑现再抬倍数。(商业电讯)

2.3 “贵得有理 vs 便宜有因”:把倍数拆成“质量×增长”

一个实用心法:

合理PS ≈ 市场愿付EV/EBITDA ×(EBITDA率)

以APP为例:如果市场愿给 ~35–40× EV/EBITDA(高质量&高确定性)且 EBITDA率≈80%,倒推 PS 就可落到高二十几倍并不违和。Q2 的**$1.018B EBITDA / $1.259B 收入**已证明“80%利率”是真实存在的。(巴伦周刊)

以汇量为例:当前 EBITDA率≈9–10%,即便给 ~15–20× EV/EBITDA(成长股常见区间),倒推 PS 也只在 ~1.5–2× 左右;要拿到 3–4×PS,需要把**EBITDA率抬到15–20%**并保持30–40%收入增速。(商业电讯)

2.4 场景化重估推演(给你“便宜到多便宜”的量化感)

当前(近似):

汇量 PS ~1.x×;APP PS ~30× → 相对“极度低估”从PS看成立,但核心缺口在利润率层级。(雅虎财经, GuruFocus)

若未来 2–3 季达成:

汇量 EBITDA率升到15%、收入保持 30%+:PS 合理区间有望 2.5–4×;对应股价大致 1.8–3.0倍重估空间(视总股本/汇率而定)。

若进一步 20%+ EBITDA率、非游戏/电商贡献显著:PS 4–6× 也并不突兀。

这些不是拍脑袋:一旦“曝光份额↑ → eCPM/ROAS↑ → 毛利率/EBITDA率↑”链条跑通,资金会用“质量×增长”而非“低PS”来定价。

2.5各自估值“要触发什么才继续往上/修复”

AppLovin(高位更贵、但贵得有理)

Mobvista(便宜,但看利润兑现节奏)

Mintegral eCPM/ROAS 明显改善(同维度对比环比/同比);

第三,曝光狂飙:量变到质变

1. 现状——7 月份的“第一眼震撼”

先说个直观感受:7 月份的数据一出来,我的第一反应就是——“Mintegral 7月超过了applovin
在全球广告曝光排行榜上,Mintegral 的位置直接蹿升到超过 AppLovin。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提升,而是那种“刷朋友圈发现这人突然火到上热搜”的速度。

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看下来,这轮“曝光领先”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我搜索了各方信息,总结如下,几个因素叠加出来的:

暑期流量高峰:全球游戏、电商广告主在暑假档期加大投放,广告库存和预算都往上走。

中长尾覆盖能力:Mintegral 长期深耕的中小型开发者、区域类 App、海外细分市场,正好在这轮旺季里爆发出能量。

激进放量策略:在预算允许、算法护航的前提下,平台敢于放开曝光阈值,让更多广告位进入竞价分发。

这三点加一起,就像开赛车一样:
暑期 = 宽阔赛道中长尾覆盖 = 马力储备激进放量 = 踩油门到底

3. 曝光 ≠ 转化,但它是转化的前提

我们得先承认一个现实:曝光量多,不代表钱马上进账。
广告转化是一个漏斗模型:

曝光 → 点击 (CTR) → 行动/安装 → 付费 (CVR)

如果漏斗后面的“点击率、转化率”不跟上,再多的曝光也会变成“看热闹”的流量。
但反过来,如果没有足够的曝光,根本没机会去筛选和优化,所以它依然是所有转化的第一步

4. 从曝光到转化,需要哪些“加速条件”?

想让曝光量的红利快速变成收入,至少得满足这几个条件:

算法懂得挑人:不是谁都推,要推给更可能点击、安装、付费的人群。

创意素材打得准:文案、视频、可玩广告能戳到用户的兴趣点。

投放节奏对路:知道什么时候压预算、什么时候猛冲。

回传数据够全:广告主的转化数据能回到平台,算法才能学到“什么样的人能花钱”。

这就像种地:播种(曝光)是第一步,但要想收成快,得有好土(精准人群)、好种(素材)、对的季节(投放节奏)和实时监测(数据回传)。

5. 汇量的“加速器”——工具链在发力

再来分析汇量的公告,Mintegral 这边有一套工具组合,能让“量变”更快变成“质变”:

Playturbo:帮广告主快速产出高质量互动广告,提升 CTR。

XMP(跨媒体管理平台):能同时管多渠道投放,预算分配更灵活。

AdsPolar & GameAnalytics:深度分析用户行为和广告表现,优化投放策略。

Target ROAS / tCPE 出价:在保证回报的前提下,算法自动扩量,不怕“踩油门烧空油箱”。

这些工具就像赛车的涡轮增压+导航系统,不仅能跑得快,还能跑得稳,避免“放量变放水”。

连起来看——这是一个节奏感很强的过程

量的突破(暑期 + 中长尾 + 放量) →

质的筛选(算法 + 素材 + 数据) →

收入兑现(高转化 + 高回报出价)

用人的话来说就是:

“先让更多人看到你,再让合适的人喜欢你,最后让愿意付钱的人留下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2025年第三季度是汇量业绩最强爆发。而且后面业绩爆发打下基础。


第四:AI 算法核心人物对比:朱小强 vs 葛小川(Giovanni Ge)

4.1先来个“人物速写”

我们先不急着掉书袋,说说两个人的“标签”。

朱小强:电商广告出身,阿里妈妈核心算法大将,做的是“如何让用户买单”的那套 AI。

葛小川(Giovanni Ge):社交+平台推荐出身,Meta 高级工程背景,AppLovin 技术大脑,做的是“如何让内容匹配到合适的人”的那套 AI。

简单来说,朱小强是“商人思维”+算法,葛小川是“媒介人思维”+算法

4.2. 履历拆解——看“成长环境”

朱小强(Mobvista 首席AI官)

老东家阿里妈妈(阿里巴巴广告与营销平台)。

主要战场:展示广告、推荐系统、AI算法平台。

技术代表作

DIEN(兴趣演化网络):能跟踪用户兴趣随时间的变化,用来精准预测点击(CTR)。

ESMM / ESM² 系列:解决点击后转化(CTCVR)数据稀疏问题,让“买东西”的预测更准。

多任务训练、轻量化模型蒸馏、跨平台归因。

基因:习惯用交易转化(CVR、ROAS)做优化目标,善于在长链路(点击→加购→下单→复购)里找收益最大化的点。

葛小川(Giovanni Ge,AppLovin 高级副总裁)

老东家Meta(推荐&广告系统)、Uber(定价与匹配算法)、BlackRock(金融数据分析)。

主要战场:推荐系统、竞价系统、大规模分发平台。

技术亮点

主导 AXONAppLovin 广告引擎)研发,把推荐模型和广告交易所打通。

Meta 时就玩熟了大规模个性化分发(FB/IG feed、广告、Stories)。

深谙拍卖机制、流量分配和长周期用户价值预测(LTV)。

基因:更偏向平台化闭环,擅长用海量行为数据来优化“匹配效率”和“平台收益率”。

4.3. 电商范式 vs 社交范式——两种算法哲学

维度 朱小强(电商范式) 葛小川(社交/平台范式) 目标函数 交易转化率(CVR)、广告回报率(ROAS)、生命周期价值(LTV) 互动/留存(Engagement)、长期价值(LTV)、频控与匹配效率 数据形态 稀疏+延迟:买东西是低频行为,跨天跨设备,数据反馈慢 稠密+即时:互动频繁、实时反馈,模型迭代快 优化思路 控 ROI 再扩量,防止“烧钱无效” 先做规模化匹配,再优化利润 系统依赖 依赖广告主回传数据(MMP、归因链路) 平台内行为数据为主,外部信号少也能跑 典型优势 高客单价、高价值转化的预测准确度高 大规模流量分配、跨媒介流量整合能力强

4.4. 对汇量科技和 Mintegral 的意义

朱小强的优势

非常契合 电商出海跨境卖家中高价值游戏这些以转化为导向的客户。

他能让 Mintegral 的 Target ROASIAP-ROAStCPE 等出价模式更精准、更稳定。

对长尾广告主来说,朱的模型更能保证“花的钱值得”,这能提升留存率和复购。

葛小川的优势

强在全链路闭环,从广告聚合(MAX)到交易所(ALX)到测量(Adjust)都一体化。

可以依靠平台流量和自有数据,把广告算法嵌入整个交易系统,效率极高。

对大客户、大平台和跨媒介预算整合的适配能力强。

5. 人话总结——像两个不同类型的教练

如果把广告投放比作比赛:

朱小强像是“私人教练”,先帮你盯好饮食和训练计划,确保你每次投入(预算)都能带来明确回报,然后才慢慢加大训练量(放量)。

葛小川像是“球队总教练”,他要调度整个团队(广告平台各模块),让全队整体配合更顺畅,从而在大赛里拿最高分(平台总收益)。

第五: 从“游戏→电商”的潜力:大平台流量 vs 聚合平台流量

5.1. 先讲现状:汇量=游戏广告大本营

核心收入:Mintegral 目前收入主要来自游戏客户(尤其是海外中长尾游戏厂商),模式成熟、客户粘性高。

算法强项:游戏广告对创意多样性和即时反馈敏感,Mintegral 在可玩广告(Playturbo)高频A/B测、多事件优化(tCPE、IAP-ROAS)方面积累深厚。

流量来源:聚合来的媒体库存(App内广告位、SDK直连)+ 跨区域渠道覆盖(东南亚、拉美、欧美都有布局)。

所以现在的“铁饭碗”是游戏类广告变现,但这个盘子天花板相对明确,需要找新赛道。

5.2. 为什么“电商”是下一步

电商广告的特点:

市场容量大:电商广告全球支出占数字广告的比例越来越高(尤其是零售媒体、跨境出海)。

高客单价 & 长链路转化:广告主更愿意为精准成交付高价,ROI 目标明确。

数据可回传:跨境卖家、独立站、电商平台本身具备完善的转化归因(方便模型优化)。

对汇量来说,这和朱小强的电商范式算法基因完美契合。

5.3. 大平台流量 vs 聚合平台流量:核心差异

维度 大平台流量(Meta、抖音、Google 聚合平台流量(Mintegral、IronSourceUnity Ads等) 流量规模 集中在一个超级App/平台,触达面广 分散在大量中长尾App/媒体 用户画像 平台自有一手数据,画像完整、精细 数据来源多,但需跨App整合、去重 投放体验 闭环生态,投放+测量一体 灵活度高,可按需求接入多源流量 算法优势 可直接利用平台内行为优化(如兴趣标签) 需依赖跨平台归因&广告主自有数据优化 成本结构 竞争激烈,出价高 CPM相对低,可挖掘性价比高的库存 适合场景 品牌曝光、头部电商爆品引流 长尾产品、垂直品类、跨境卖家冷启动

5.4. 从游戏广告经验迁移到电商的可行性

游戏广告与电商广告虽然转化链路不同,但在以下几个核心环节是共通的:

创意驱动点击(CTR):可玩广告、互动视频等创意形式同样能在电商场景中提升点击率。

价值导向出价(tROAS / tCPE):电商广告主关心 ROI,这套机制直接可以从游戏迁移过来。

中长尾客户获取:游戏厂商=全球分布的中长尾客户群,和跨境卖家的分布特征高度相似。

多区域投放:游戏的全球化买量经验(尤其是低成本新兴市场拓量)在电商冷启动阶段同样适用。

5.5. 汇量的“电商攻坚工具箱”

为了跑通电商预算,汇量已经在布局几个关键工具:

SolarEngine:数据洞察与受众分析,帮助电商客户找到高潜力人群。

Playturbo:创意自动化生产与A/B测试,加快创意迭代。

XMP(跨媒体广告管理平台):支持广告主管理多个媒体投放,包括大平台+聚合平台混合投放。

GameAnalytics(虽然是游戏工具,但可迁移到电商的用户行为分析)。

AdsPolar:广告监测与分析工具,对标竞品广告策略(在电商竞争激烈的市场很有用)。

5.6. 人话总结:流量打法差异

大平台打法:像是在一个大商场(抖音、Facebook)租最显眼的广告位,人流量稳定,转化快,但租金贵。

聚合平台打法:像是在全国几百家中小商场同时铺广告,租金便宜,但需要用算法和数据把目标客户筛出来,否则浪费流量。

5.7. 未来判断逻辑

短期:先用游戏类广告的强项去跑电商的冷启动(低成本试水)。

中期:用 SolarEngine + tROAS 模型,把中长尾电商客户的ROI做稳,形成复购闭环。

长期:如果能在聚合平台流量里跑出稳定 ROI,再去结合大平台流量做“混合投放”,实现规模化增长。
从现状到未来,从游戏到广告,从技术到负责人,汇量都是非常有潜力的,一个真正的行业AI飞轮,目前看到只有汇量和美图,我才决定在高位加仓而不是做波段,也不知道结果如何,相信长期没有问题。
本人持有仓位,仅仅分享看法,投资自行决定。图片参考了球友@罗Cola 的资料,谢谢

##人工智能# #AI智能谁称王# #人工智能的极限在哪里#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