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世科技近况更新

用户头像
不明真相的群友
 · 江西  

$健世科技-B(09877)$

1、公司概况与产品管线布局

公司基本情况:公司2011年在中国设立,聚焦瓣膜性心脏病领域,核心产品布局反流领域。

产品管线亮点:公司产品有差异化的管线布局,核心产品覆盖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二尖瓣修复领域,反流领域患者规模大于主动脉瓣狭窄。各产品注册进展如下:主动脉瓣反流产品于2025年初获批,并取得生产许可证和国家医保编码,正积极推进商业化;三尖瓣反流二代产品(looks Bob系列)正全球开展注册临床,欧洲预计2025年底或2026年初拿证,美国正在进行早期可行性研究,预计2025年下半年启动关键性大临床准备工作;二尖瓣修复夹(jensclip)已完成一年随访,预计2025年递交注册。未来,三尖瓣、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相关产品将陆续进入全球市场。

2、三尖瓣反流产品进展

疾病背景与治疗需求:中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预后差,50%的患者会在五年内去世,且生活质量普遍较低。当前治疗方式存在局限,药物仅能用利尿剂,外科手术风险高,经导管介入治疗是唯一安全有效的方式。

技术创新与临床数据:针对三尖瓣领域产品设计难题,公司采用国际创新的时间隔锚钉技术解决固定问题。海外临床数据方面,上个月在URPCR发布的海外注册临床30天随访数据显示,超75%患者使用的瓣膜尺寸在55 - 70毫米,这部分患者难被外科手术修复术式及美国大厂获批产品覆盖,公司产品可有效治疗。安全性指标上,复合不良事件发生率14.8%,心源性死亡率1.3%、严重出血率4.0%、新增起搏器植入率8.7%;有效性指标上,95.7%的患者无中度以上反流,84.1%的患者术后心功能等级恢复到一级和二级。大瓣环患者(瓣膜尺寸55 - 70毫米)数据显示,器械操作成功率97%,最短器械操作时间仅11分钟;有效性上,95.4%的患者无中度以上反流,83.7%的患者心功能恢复至一二级。小瓣环患者(瓣膜尺寸40 - 50毫米)中,100%的患者无中度以上反流,85.3%的患者心功能恢复至一二级。国内注册临床一年期随访数据显示,安全性指标整体复合不良事件发生率12.5%;有效性上,95.3%的患者三尖瓣反流等级降至轻度以下,85%的患者术后心功能等级为一级和二级,且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国内外大瓣环患者应用中,器械操作时间、成功率、安全性及有效性指标表现相似,临床获益显著。

全球注册与商业化准备:基于优异临床结果,产品获全球权威机构高度认可。美国处于早期可行性研究阶段,预计下半年开启关键性大临床准备工作;欧洲正进行注册临床,预计2025年底或2026年初拿证;国内正按药监局要求补充数据递交。全球商业化方面,2024年在南美、日本完成首例植入,2025年进入澳大利亚、新加坡、中东地区开展数字教育和推广。截至目前,该系列产品全球最长随访超6年,植入超700例,积累大量治疗经验,预计产品2025年底或2026年初在欧洲上市后将放量增长。

3、主动脉瓣反流产品进展

市场空间与技术壁垒:从市场空间看,全球瓣膜行业中商业化最领先的Tavar领域以狭窄为主导,但中国主动脉瓣反流患者规模远大于狭窄患者,反流领域拥有更大市场空间。反流领域存在显著技术壁垒,狭窄瓣膜因瓣叶钙化能为介入瓣膜提供较好的锚定区域和锚定力,而反流瓣膜常伴随瓣环扩张及升主动脉区域扩张,导致缺乏良好的锚定区域和锚定力。过去反流领域产品较少,部分产品超适应症使用时存在锚定不足、瓣膜移位、残余主动脉瓣反流、瓣环破裂等问题,且大瓣环患者需求难以满足。

产品优势与临床数据:公司主动脉瓣反流产品针对性解决了反流领域痛点,核心设计包括:采用一体式夹持定位件解决固定问题,防漏环设计减少术后瓣周漏,牛心包材质支持产品尺寸更大,29 - 33毫米为优势型号,大尺寸是市场显著优势。器械操作便捷,所有操作通过输送系统旋钮实现,整体操作时间不到9分钟。临床数据表现优异,一年随访显示,100%患者反流等级恢复至轻度及以下;95%患者术后瓣周漏为无、微量或轻度;96%患者术后心功能等级提升至一级和二级;一年全因死亡率仅5.6%,在同类产品中优势显著。目前公司正积极推动该产品商业化工作。

4、二尖瓣修复产品进展

疾病规模与治疗缺口:二尖瓣反流是患者数量最多的单一瓣膜性心脏病,发病率、致死率高,病因复杂。未经治疗的重度患者中,50%会在五年内去世,90%因心衰住院。中国二尖瓣反流患者超1000万,需干预治疗的近750万,但年外科手术量仅4万,治疗缺口大。传统药物无法改变DMR病情,需手术干预,介入手术中TEER术式循证医学最充足、应用最广泛。

产品设计与临床结果:公司产品布局聚焦TEER领域,核心产品James Clip是圆对圆介入修复系统,设计亮点多:有专利保护的爪卸锁定设计,锁定牢靠;采用自由定制式抓捕瓣叶设计,可单边或双边抓取;菱形杆设计能灵活改变形态、轻松跨瓣,双向可回收,遇线索缠绕可轻松脱离;一体式解离设计降低了分次解脱误操作风险。早期一年随访数据显示,产品安全性佳,全因死亡率仅1.8%,单瓣叶夹持和器械相关空气栓塞发生率均为0。有效性上,96.3%的患者无中度以上反流,93.5%患者心功能为一级或二级;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明显,KCCQ评分平均提高20分,六分钟步行距离平均增加82米。该产品预计近期递交注册,未来公司将持续布局二尖瓣产品。

5、商业化准备与未来展望

生产与供应链优化:公司已打造符合国际化标准管理体系的生产制造链,建立全球供应链体系以应对海外需求。公司在多个主流国家地区注册并接受监管,研发达海外注册要求,还进行了全球知识产权布局,为产品商业化护航。

产品上市与收入预期:年初TAVR反流产品获批,公司进入商业化阶段。核心产品塔瓦累计培养超30位独立医生和带教术者,覆盖超100位多学科团队术者,在近100家医院完成术式教育和推广。三尖瓣反流产品国内外独立术者培养比例达1:1,国内累计培养超50位独立医生和带教术者,海外覆盖近100家有影响力医院,累计培养超40位独立医生和术者。该产品预计2025年底或2026年初在欧洲上市,上市后将明显放量增长。未来三款产品进入全球市场,公司将形成高增长收入模型。

6、核心问题解答

注册时间线与产品差异:二代与一代产品的核心差异主要体现在入路方式、适用医生群体及尺寸覆盖方面。一代产品采用经心房入路,多由外科医生操作;二代产品采用创新的经颈静脉入路,多由内科医生操作,但二者并非绝对区分,存在互补关系。尺寸上,二代产品在一代基础上新增至约四五个尺寸,最大覆盖至70mm,适配欧美大瓣环患者需求。在注册进展方面,国内二代产品正处于补充数据递交阶段,后续将以二代补充一代产品的注册。欧洲方面进展较快,预计2025年底或2026年初会有更新进展。

三尖瓣技术壁垒与竞争优势:三尖瓣领域存在较高技术壁垒,主要因三尖瓣解剖结构复杂:瓣环大且形状不规则(呈三维马鞍形)、个体差异大、瓣环柔软易随右心室扩大扩张,传统镜像支撑力技术难以实现固定;同时瓣环周围传导束密集,易引发传导阻滞及起搏器植入,而起搏器导线又是继发性三尖瓣反流的重要原因。公司产品采用时间隔锚定技术,摆脱了传统镜像支撑力依赖,拥有专利保护。与竞品(如爱德华)对比,公司临床数据表现不逊,尤其在起搏器植入率指标上优势显著(因未压迫瓣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比例低)。此外,公司产品最大覆盖70mm,可满足海外临床中占比超75%的大瓣环患者需求,为目前市场唯一能覆盖此类患者的产品。

美国商业化与欧洲准备:美国方面,公司产品目前处于早期EFS阶段,后续将开展大规模临床,公司保持开放心态探索潜在合作机会,如有更新将第一时间披露。欧洲方面,公司产品预计2026年开始商业化,目前虽未正式拿证,但前期准备已初步完成:临床在欧洲主流国家头部中心开展,与医院、术者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学术大会公布数据,已初步释放行业影响力。拿证后,商业化团队将适配性扩张,2025年下半年计划对2026年各中心进行初步摸牌,后续将分享具体商业化规划。

Q&A

Q:去年国内一代三尖杉产品注册受挫后,后续国内注册的具体时间线如何?二代产品相较于一代产品有哪些优势?一代产品后续如何规划?二代与一代产品在目标人群上是互补还是替代关系?

A:一代与二代产品的主要区别在于入路路径及适用术者,且二代产品新增至四五个尺寸,更适配欧美大瓣环患者,在出海层面具有显著优势。两代产品为互补关系,一代适用于血管通路难建立的患者,两者共同满足临床需求,其中二代为出海主力产品。注册进展方面,二代产品正进行补充数据递交,该阶段完成后将更新详细进展,随后以二代为补充重新提交一代产品注册;欧洲注册进展较快,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可关注相关动态。

Q:三阶段海外临床及注册进度中,爱德华已商业化,公司进度第二,美敦力获FDA突破性设备认定但无进展,波科与雅培无具体产品,主要原因是技术壁垒还是市场空间问题?

A:三尖瓣领域在瓣膜性心脏病中患者规模仅次于二尖瓣反流,全球老龄化推动三尖瓣反流潜在人群持续增长,左心瓣膜术后起搏器植入、房颤等因素带来的增量约占存量的10%,存量患者群体规模较大。但该领域介入产品较少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壁垒:传统人工瓣膜多采用tapper产品的镜像支撑力技术,而三尖瓣解剖结构复杂导致镜像支撑力产品难以固定;同时,瓣环周围大量传导束易引发传导阻滞需植入起搏器,而起搏导线本身是继发性三尖瓣反流的重要诱因之一,进一步增加产品设计难度,行业整体处于早期阶段。公司采用时间隔锚定技术,摆脱对传统镜像支撑力技术的依赖,拥有专利保护,产品设计、临床数据及覆盖人群表现突出,在海外市场关注度高且获得业界广泛认可。

Q:当前公司产品与爱德华产品相比,主要优势及差异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A:产品优势及差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设计理念,摆脱传统镜像支撑力依赖;二是临床数据,表现不逊于爱德华,且因未采用镜像支撑力设计,产品不会压迫瓣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较低;三是尺寸覆盖,最大可覆盖70尺寸,海外临床数据显示大半环患者占比超75%,目前仅公司产品可满足该类患者需求。

Q:公司在美国的商业化布局有何规划?

A:公司目前在美国市场处于早期阶段,将保持开放心态探索潜在合作机会,未来如有进展将及时披露。

Q:预计公司三间半产品明年将在欧洲启动商业化,当前前期准备工作进展如何?涉及商业化团队规模及人员配置情况,是否有中期商业化目标?

A:目前公司尚未正式取得欧洲认证,现有商业化团队规模已能满足当前阶段需求。前期临床研究在欧洲主流国家头部中心开展,已与相关医院、中心及受者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并通过学术大会公布数据逐步释放行业影响力,前期商业化准备工作已初步完成。待正式拿证后,商业化团队将进行适配性扩张。下半年将启动对明年各中心的初步摸排,后续取得认证后将进一步披露欧洲商业化规划。

Q:如何看待反流市场规模、手术量增长趋势及公司后续覆盖医院数量的规划?

A:中国反流患者群体规模大于狭窄患者,当前市场以狭窄瓣膜为主导,反流瓣膜产品较少,渗透率更低,因此反流领域市场空间更大。公司目前正推进该产品的挂网、入院及全国推广,上半年主要精力集中于此,后续准备工作完成后将择机分享更详细信息。

Q:公司产品进入陆续商业化阶段,预计何时能在报表端看到积极进展或扭亏趋势?

A:公司近年亏损持续收窄,2024年年报显示亏损继续大幅收窄。2025年因TAP产品已获证并正式商业化,开始产生收入;同时,随着产品逐渐成熟,研发费用将收窄。公司在商业化推广中注重投入产出比,计划2025年亏损继续收窄。若三瓣产品于年底或2026年初在欧洲获批,2026年将实现海外收入,后续亏损有望持续收窄,争取早日实现盈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