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奶与肉牛行业周期判断
·原奶周期拐点分析:奶价自2021年开始下跌,时间较长。2023年下半年部分销售渠道差的养殖企业开始亏现金,2024年大面积养殖企业亏现金。奶周期未到拐点,一是下游需求弱于预期,二是上游产能虽出清惨烈,但现存产能仍有维持能力,且出清呈阶梯式。公司内部预算未考虑2025年奶价拐点,预计2026年下半年前到来;若下游需求向好或上游大规模牧场超预期出清,拐点可能提前。
·肉牛周期趋势判断:肉牛业务是公司副业,非核心业务。淘牛是基于奶牛淘汰的常规动作,2024年牛肉价格低迷时仍需进行。2024年底至2025年春节后,牛肉价格及相关业务利润明显改善。公司判断,2025年下半年牛肉价格或保持较好行情,乐观可延续至少两年。近期行业集中抢购小牛,反映对未来肉价行情乐观预期。
·肉奶联动业务逻辑:肉牛行业因母牛养殖不经济,缺乏大规模集中饲养母牛群体,母牛多由农户散养。奶牛养殖企业天然拥有较多母牛资源,适合开展肉奶联动业务。2023年起,因肉牛市场行情差,部分同业及养殖户退出。公司基于长期发展及财务、现金状况考量,布局该业务以平衡利润。
2、有机奶行业需求与竞争格局
·有机奶需求与增长空间:有机或高端乳制品作为细分品类,过去几年表现优于其他乳制品品类,增速较好。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教育和培育已逐步推进;二是有机奶当前基数较小,占乳制品消费比例仅约2%。未来,有机奶仍有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尽管增速较前几年可能略有下滑,但长期来看增长趋势仍保持乐观。
·有机奶竞争格局:从有机原奶市场份额分布来看,圣牧目前占比约35%-40%,高峰期曾超过45%;悠然牧业占比约35%,两家合计接近市场70%的份额,剩余30%由几十家规模较小的供应商提供。在蒙牛体系中,圣牧是核心供应商,高峰期蒙牛超90%的有机奶源由其供应,2024年这一比例约为80%,剩余20%由现代牧业、其士乳业等企业供应。值得注意的是,圣牧的沙漠有机业务在国内具有独特性和独占性,随着下游特仑苏、圣牧有机等品牌持续发力宣传,该业务的增量基本由圣牧供应,形成了较为领先的市场份额优势。
·原奶业务发展方向:公司未来原奶业务将全面转向特色奶,不再保留普通奶业务。当前业务结构中,有机奶占比接近80%,A2奶、DHA奶等其他特色奶占比约10%。未来,特色奶比例将提升至接近100%,涵盖有机奶、A2奶、DHA奶以及正在研究的富硒奶等品类。这一转型有助于增强对奶价波动的抵御能力,同时在奶价上涨时,特色奶的价格弹性和利润弹性更优,对公司业务发展有积极作用。
3、奶价与特色奶价格波动
·特色奶价格特征:特色奶(包括有机奶、A2奶、DHA奶)与普通白奶的价格波动存在差异。从价格波动幅度看,特色奶的价格波动较普通白奶更平稳,大趋势虽与市场奶价一致(当前处于下跌周期),但跌时幅度更小;同时,由于与下游签订长协,涨时波峰也相对更低。从溢价情况看,自2020年以来,有机奶较普通白奶保持约30%的稳定溢价,而A2奶和DHA奶的溢价比例更高。从价格弹性对利润率的影响看,特色奶因价格较高,当价格弹性提升时,其利润率弹性显著高于普通奶。
4、存量与单产提升计划
·存栏与单产目标:从全年发展维度看,存量及单产提升计划如下:存栏方面,2025年预算及目标为微增,增长比例较小,基于行业供应端情况。单产方面,2024年单产12吨,2025年目标接近12.5吨,需结合下半年情况;未来单产提升速率或放缓,但仍会增加,因当前与历史最高13 14吨有差距。单产非公司唯一核心指标,基于有机战略及经营考量,公司注重动物福利、奶牛终身产量等综合因素。现阶段,奶牛养殖效益为首要考量,需综合乳蛋白、乳脂肪、成本等因素,而非仅关注单产。
5、肉牛业务对利润的影响
·利润弹性来源:肉牛业务对利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淘汰牛减亏。奶牛淘汰原因包括效益指标不达标、小公牛非主业需求、生长或健康指标不达标等,其中低效成母牛淘汰占主要部分。淘汰牛亏损计算为市场价格与报表公允价值的差额,因公允价值较高,成母牛淘汰通常产生亏损,但当前肉牛价格上涨显著减亏。例如,2024年全年成母牛淘汰单公斤价格约13 14元,2025年上半年平均价提升至18 19元,单头淘汰牛平均重量约650公斤,减亏效果明显。二是非成母牛估值提升。非成母牛公允价值参考市场肉牛价格,肉牛价格上涨会推高其估值,对公允价值变动科目产生正向影响。三是肉牛业务盈利增加。公司有专门肉牛业务,市场价格上涨会提升销售利润,同时肉牛估值也随市场价格上涨而增加。此外,奶价对成母牛估值有反向影响,2025年上半年奶价下行导致成母牛估值负向影响,全年公允价值变动科目最终是正还是负,需看下半年奶价与肉价走势。2024年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项目产生8亿亏损,其中淘牛及肉牛业务影响约4亿,估值影响约3亿。
·公允价值计量逻辑:奶牛公允价值计量分为成母牛和非成母牛两部分。成母牛公允价值按未来现金流折现计量,综合考虑奶价、成本及未来奶价预期等因素,反映其未来赚钱能力;非成母牛公允价值主要参考市场肉牛价格,类似重置成本,即按同月龄牛只的市场价格估值。公司当前公允价值处于行业低位,通过将生物资产总额除以总存栏量计算,全群平均价值约2.1万/头,为行业最低水平。这一水平自2019年行业下行期调整后维持,目前处于公司历史低位及同业最低水平。
6、原奶周期出清与蒙牛合作
·出清节奏影响因素:原奶周期出清节奏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当前奶价若剧烈下跌,会加速行业出清并使周期提前。二是8-9月是购买青贮的时期,需集中支出资金,若企业资金不足,将加速出清。三是牧场自身资金与下游收奶情况影响显著。当前多数牧场亏现金,仅考虑成母牛饲料成本的牧场现金情况稍好;若因奶质不达标、供应渠道问题等无法按正常合约价(如主产区约3元)收奶,只能以散奶或喷粉价售卖,奶价降幅近1元,将加剧现金压力,加速出清。
·蒙牛合作与收奶规划:圣牧与蒙牛合作定位及收奶规划明确。蒙牛占圣牧超80%收奶比例,圣牧原奶发展基于蒙牛战略。2021年蒙牛成为大股东并入驻董事会后,推动圣牧以特色奶为主,核心是有机奶,同时配合蒙牛下游创新产品发展其他特色奶。收奶规划上,若无新增特色奶需求,圣牧原奶供应量预计年增约5%,未来三年大致维持该增速。此外,圣牧对其他客户以特色奶拓展市场,这部分供应量增速可能更高。
7、原奶成本与财务表现
·原奶价格与成本:有机奶当前售价约为4.4 4.5元/公斤,销售成本约3.1元/公斤。2024年毛利率约29%,2025年目前毛利率稍低于去年,但幅度不到一个百分点。因奶价下行且成本同步下降,预计2025年全年毛利率与2024年基本持平。
·财务健康优势:公司财务表现优秀,源于2021年起较早规划财务:一是优化长债比例,采取长债配长投,早于同行;二是2021年起增加现金储备和授信规模;三是提前筹划财务成本。这使公司财务与行业形成反差:行业下行时,公司财务成本下降、长贷比例提升、现金保障天数增加、负债比例下降。基于此,公司在2023年底至2024年行业低位进口约1万头奶牛。未来公司财务将保持审慎,下游需求确定时考量投资及扩产计划。
8、牛群结构优化与肉牛业务
·成母牛占比调整:公司主动调降成母牛饲养比例、增加后备牛,核心动机是优化牛群结构。当前行业多面临现金亏损,养更多后备牛会增加短期现金压力,但公司健康的财务状况支撑了这一调整。优化牛群结构是为提升牛种质质量:20年左右公司奶牛单产约10吨,低于同期行业最优的12吨,主要因牛群质量有差距。为此,公司自19年起开展繁育系统工作,保留优质基因牛群、优化繁育,推动牛群质量提升。牛群更新换代周期约3年,2022 2023年起,公司牛群质量持续优化,越年轻的牛种质能力越强。此外,2023年底至2024年公司进口澳大利亚牛,其种质优,且因市场进口主体少,选牛自主性强。进口成本约1.1 1.2万元/头,加上补助后单头成本不到1万元,低于国内自养小牛至相同月龄的成本。
·肉牛价格与扩产趋势:当前肉牛业务盈利显著改善。2024年公司销售约12000头肉牛,亏损超6000万元(含实际现金亏损及估值亏损);2025年上半年纯肉牛业务已盈利,若下半年肉价好,盈利规模将扩大。价格上,淘汰的赫斯坦小公牛价格从2024年同期最差时的100 200元(出生即卖)涨至2025年的700 800元;3月龄小牛价格从2024年的不足1000元涨至2025年几千元,涨幅明显。行业扩产方面,肉价上涨吸引部分主体尝试扩群,小牛及架子牛价格涨幅超终端牛肉价格。但扩产受限:上一周期能繁母牛数量大减,小牛供应紧张;且肉牛行业上一周期亏损甚于奶业,养殖户扩产谨慎,需肉价持续向好,散户及小规模育肥企业扩产积极性才会提升。预计2025年下半年肉牛价格延续涨势,持续至2026年甚至更长。
·肉牛业务模式规划:公司肉牛业务以原奶为主业,淘牛业务按原有节奏调整。具体业务方向:以特色牛为主,赫斯坦小公牛采用订单模式高周转(不养大即售予育肥企业)。具体措施:一是用淘汰的低效母牛作母体,配种安格斯、西门塔尔等肉牛冻精,生产F1代杂交肉牛,提升肉牛比例;二是利用几十头纯血和牛提取卵子胚胎移植,借奶牛母体产下纯血和牛,快速提升其比例(当前特色牛以红鸟为主)。因纯血和牛年卵子提取量约500 600颗,代孕用奶牛少(约几百至千头),对整体奶牛比例影响有限。F1杂交牛比例需考量肉价及低效母牛10个月饲养成本,目前可能为几个百分点,市场向好或超10%。特色牛单头利润突出,赫斯坦小公牛饲养量占比最大。
9、进口奶牛与资本规划
·进口奶牛与扩产计划:进口奶牛月龄在8 14月龄,2023 2024年进口到岸成本1.1 1.2万/头,政府有几千元补贴。进口目的是优化牛群结构,非扩产。目前公司牛群种质能力、繁育谱系正常化情况达预期,优化目标基本达成,暂无扩产计划,因行业行情未好转,需求端无明显增长。牧场自繁获取率5% 7%,可满足下游小需求增长,无需进口扩产。进口奶牛需养至14月龄参配,怀孕10个月产奶,市场一般不进口已怀孕或14月龄以上奶牛,因风险大。
·入通计划与市值目标:公司股票未入通,涨幅弱于同业。国内投资人感兴趣但因未入通无法购买,境外投资人对周期概念参与没国内早。公司希望早入通吸引国内投资人,因他们更懂乳制品业务。入通需进入恒生综合成分指数,要求过去12个月月末最后一个交易日平均市值超50亿。检讨周期半年,2025年底检讨,入通时间约为2026年3 4月;2026年6月检讨,入通时间约为8 9月。公司当前换手率基本符合要求。
10、牧草自给与有机奶扩张
·牧草自给率规划:当前粗饲料自给率约60%-70%来自自有草业公司(圣木草业为大股东,其牧草主要供应牧业公司,以粗饲料为主),大部分超90%来自该公司,但苜蓿燕麦草部分需进口和外采。未来计划提升粗饲料自给率,一方面草业公司规模在扩大,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体系内有空闲及流转土地,近两年已增加种植比例,预计未来粗饲料自给率将提至7成或以上。精饲料因负担重,主要外采。
·有机奶扩张壁垒:有机奶产能扩张门槛高于普通奶,体现在牧场选址、饲料供应及饲喂体系要求更严格。公司扩张有机奶具备优势,一是饲草料供应宽松(自有草业公司等资源),二是认证体系成熟。公司可转换非有机部分,约6个月完成扩张;从头新建则需至少2年以上,扩张难度低于其他进入有机市场的主体。
Q&A
Q: 奶价周期的节点如何判断?
A: 从奶价周期来看,行业拐点临近,但内部预算未将拐点纳入2025年考量,预计可能到2026年。奶价自2021年起持续下跌,养殖企业从2024年开始亏损现金。周期未到的主要原因:一是下游需求弱于预期;二是上游产能虽经历惨烈出清,但现存产能仍有维持能力,且出清节奏呈阶梯式。若下游需求向好或上游出现超预期的大型牧场大规模出清,拐点可能提前;否则预计拐点将在明年到来。
Q: 如何看待肉牛行业的拐点,以及公司在该业务上的布局情况?
A: 关于行业拐点,判断2024年底至2025年春节后牛肉价格表现良好,公司淘汰牛及肉牛业务利润同比改善;预计2024年下半年牛肉价格将维持较好水平,乐观情况下行情可持续至少两年。近期市场集中抢购小牛的现象反映行业对后市预期乐观。业务布局方面,公司以奶业为主业,肉牛为副业,基于长期及财务考量开展肉奶联动业务。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肉牛存栏约1.2万头,其中7000余头为赫斯坦小公牛,4000余头为特色肉牛。未来发展方向为:重点发展特色肉牛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并提升利润率;赫斯坦小公牛业务采用高周转模式,根据下游订单养殖1-6个月后出售给其他养殖户育肥,以提高利润效率并降低风险。
Q: 如何看待有机奶行业的需求及供给情况?圣牧在有机奶领域市占率约70%的情况下,如何看待有机奶行业后续整体消费量及需求情况?
A: 有机乳制品作为高端细分品类,过去几年增速优于其他乳制品品类,主要因消费者教育逐步成熟且基数较小,未来长期增长仍较乐观,仅增速较前几年略有下滑。从竞争格局看,圣牧占有机原奶市场35%-40%,与同样占约35%的悠然牧业合计占市场约70%,剩余30%由数十家小规模供应商提供。圣牧是蒙牛有机业务核心供应商,去年供应蒙牛80%的有机原奶,凭借沙漠有机业务的独特性,下游特仑苏、圣牧有机品牌增量将主要由其供应。公司未来将全面转向特色奶业务,以增强抗奶价波动能力并提升利润弹性。
Q: 有机奶相比行业普通白奶是否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情?高端有机奶与特色奶的价格波动幅度相比行业整体是否更平稳?
A: 有机奶及特色奶价格波动相对更平稳,大趋势与市场奶价基本一致,但跌幅更小。自20年以来,有机奶价相对市场普通奶价保持约30%的稳定溢价,A2、DHA等特色奶溢价比例更高。与蒙牛签订长期协议后,涨价时波峰有所降低,但因特色奶价格更高,其利润率弹性较普通奶更为显著。
Q: 全年发展维度下,公司存量及单产的提升计划如何考虑?
A: 公司今年存量目标为微增,增幅较小,主要基于当前行业供应端情况。单产方面,去年单产为12吨,今年目标接近12.5吨;未来单产提升速率将放缓但持续增加,因与13-14吨的历史最高水平仍有差距。公司因有机业务特性及整体经营战略,不将单产作为唯一核心指标,而是综合考量动物福利、奶牛终身产量、乳蛋白、乳脂肪、成本等因素,以奶牛养殖效益为首要考量指标。
Q: 肉牛价格提升对圣牧的利润弹性影响如何?相关收益在报表中如何体现?
A: 肉牛价格提升对圣牧的利润影响主要通过公允价值减销售成本的变动亏损科目体现,具体分为三部分:一是淘汰牛的减亏效应,因奶牛养殖需定期淘汰低效牛、小公牛及健康不达标牛,淘汰时按市场价格与报表公允价值差额计量;去年成母牛淘汰单价约13-14元/公斤,上半年升至18-19元/公斤,减亏效果显著。二是非成母牛估值提升,其估值基于市场价格,肉牛涨价直接推高该部分估值。三是自有肉牛业务收益增加,市场价格上涨带动销售利润及肉牛资产估值提升。上述三部分均对该科目产生正向影响,且若下半年肉价涨幅扩大,正向影响将更明显。需注意,该科目同时受成母牛估值的反向作用,上半年奶价下行对其形成负向影响,全年最终影响取决于下半年奶价与肉价走势。
Q: 24年该项目产生的8亿元亏损中,淘牛亏损与公允价值变动的具体影响如何?
A: 24年该项目8亿元亏损中,淘牛业务影响约4个多亿,估值影响约3个多亿。
Q: 公司在评估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当前公司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处于行业何种水平?
A: 评估生物资产公允价值时,公司将奶牛分为成母牛与非成母牛两类:成母牛主要考虑其未来盈利能力,涉及奶价、成本及未来奶价预期;非成母牛参考市场肉牛价格或按重置成本计量。当前公司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处于行业最低水平,通过同业公司生物资产总额除以存栏量计算全群平均价值约为2.1万元/头,该水平自2019年前调整至今,既是公司历史低位,也低于同业平均水平。
Q: 未来出清节奏如何预期?哪些因素可能催化或限制出清节奏?
A: 出清节奏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当前奶价若出现剧烈向下波动,将加速出清并提前周期,为最关键因素;二是8月底至9月将开展年度集中现金支出收购,若企业资金不足将加速出清;三是牧场自身资金状况及供应渠道问题,当前多数牧场处于现金亏损状态,若现金流紧张或供应渠道受阻,将加剧现金压力并加速出清。
Q: 蒙牛对有机奶产量的规划及圣牧未来收奶量的规划是怎样的?
A: 蒙牛占圣牧超过80%的收奶比例,圣牧原奶发展方向基于蒙牛战略。自2021年蒙牛成为大股东并入驻董事会后,其发展方向以特色奶为主,配合蒙牛下游创新产品。长期规划显示,在无新增特色奶需求的情况下,基于蒙牛部分的供应量未来三年预计每年增长约5%;面向其他客户的部分以特色奶拓展市场,增速可能更高。
Q: 公司目前原奶销售价格、公斤奶成本情况如何?基于此如何预测下半年公司毛利率走势?
A: 公司以有机奶销售为主,当前有机奶售价约4.4-4.5元/公斤,公斤奶成本约3.1元。去年全年毛利率约29%,今年毛利率较去年小幅下降。考虑到当前奶价下行但成本同步下降,预计全年毛利率与去年基本持平。
Q: 有机奶销售成本3.1元/单位是否仅包含成母牛成本,未包含小牛成本?
A: 行业惯例中,小牛成本通常予以资本化处理,因此有机奶销售成本3.1元/单位不包含小牛成本。
Q: 圣牧在现金流等方面发展相对更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圣牧现金流表现更优的核心原因在于上一周期对财务报表的良好经营。公司较早预判行业下行趋势,自2021年起采取三项关键财务策略:一是增加长期贷款比例,二是规划并提升现金储备及授信规模,三是筹划财务成本管理。这些举措使公司财务趋势与行业形成反差:行业下行期内,财务成本持续下降,长期贷款比例快速提升,现金保障天数增加,负债比例降低。基于此财务基础,公司得以在2023年底至2024年行业低位时进口约1万头奶牛。未来公司将保持审慎财务策略,在考量市场投资及扩产计划时以明确的下游需求为前提。
Q: 圣牧近两年主动调降成母牛占比、增加后备牛的主要考虑是什么?后续青年牛成长后的产能弹性如何?
A: 公司主动调整的核心支撑是健康的财务状况,尽管当前行业普遍亏损现金,养后备牛会增加短期现金压力。核心考量是优化牛群结构:20年公司奶牛单产约10吨,低于同期行业最优水平12吨,主要因牛群质量存在差距;自19年起通过系统繁育工作留存优质基因,提升牛群质量,单产与效益数据显示19年后牛群质量持续改善。由于牛群更新换代周期约3年,22-23年后牛群质量进一步提高,年轻牛种质能力更优。因此,在当前售奶情况不佳时,减少成母牛比例、增加青年牛,既能优化牛群结构、提升当前牛只健康度,又能增强未来产能弹性。此外,23年底至24年进口澳大利亚优质牛,因市场进口量少可选性强,且成本低于国内自养同月龄小牛,进一步支持牛群优化。
Q: 当前牛肉价格下各肉牛养殖主体的盈利能力如何?若牛肉价格持续上涨,短期内是否会吸引散户或养殖场扩群?
A: 当前牛肉价格已能支撑肉牛养殖盈利。去年公司销售约12,000头肉牛,亏损超6,000万元;今年上半年纯肉牛业务已实现盈利,若下半年肉价维持向好趋势,盈利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关于行业扩群,当前肉价上涨已促使部分主体开始扩群,表现为近期小牛及架子牛价格涨幅超过终端牛肉价格。但扩群存在制约因素:上一周期能繁母牛数量大幅减少,导致市场小牛供应紧张;此外,上一周期肉牛市场比奶业更惨淡,部分养殖户对当前市场前景仍持谨慎态度,可能需价格持续向好一段时间后,散户及小规模育肥企业才会进一步扩产。
Q: 当前小牛价格涨幅情况如何?未来半年至一年牛肉价格的提升趋势及幅度如何判断?
A: 当前小牛价格涨幅显著。以赫斯坦小公牛为例,去年同期淘汰的新生小公牛平均价格仅约100-200元,今年已涨至约700-800元;养至三个月大的小牛,去年价格不足1000元,当前已达数千元。对于未来牛肉价格趋势,肉牛业务负责人判断,今年下半年牛肉价格或有较好涨幅,且上涨趋势有望持续至明年甚至更长时间。
Q: 公司肉牛业务的发展方向及具体业务模式有哪些?
A: 公司主业仍以原奶为主,淘牛业务为常规操作,其比例与节奏将根据原奶业务动态调整。肉牛业务发展方向包括:以特色牛为主;赫斯坦小公牛采用订单模式,以高周转方式销售给育肥企业。具体业务模式为:在淘牛过程中,将淘汰的低效母牛作为母体,配置安格斯、西门塔尔等肉牛冻精,可产出F1肉牛,提升肉牛比例;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利用特色肉牛中数十头纯血和牛提取卵子,移植至奶牛母体,产下纯血和牛肉牛,以快速提升纯血和牛肉牛比例。
Q: 当前公司使用奶牛进行肉牛代孕的比例是多少?若未来牛肉价格上涨,该比例计划扩展至何种水平?
A: 当前使用比例不高,因现有纯血和牛仅几十头,年卵子提取产能约500-600颗,且该市场较为小众,涉及的奶牛数量约为几百至一千头。从业务规模看,高周转饲养赫斯坦小公牛占比最大;从利润贡献看,特色牛单头利润更突出。
Q: F一代杂交牛肉牛的当前占比情况如何?
A: 公司目前仍在评估F一代杂交牛肉牛的占比,需综合考量肉价与低效牛10个月饲养成本是否低于杂交牛肉牛产出价格,当前比例可能为几个百分点,若市场向好或超过10%。
Q: 肉牛领域中大部分牛只的出栏阶段及出栏前成本构成情况如何?
A: 此前大部分淘汰牛可能在出生阶段处理,当前市场向好时会采用高周转方式饲养3-6个月。具体来看,赫斯坦牛出栏至少需18个月,特色肉牛出栏更晚,如和牛需25个月以上,安格斯等品种也需二十几个月。成本方面,公司一般不公开具体数据,但总体而言,肉牛饲养成本显著低于奶牛,主要因肉牛饲料精细度低于奶牛。
Q: 目前牛肉业务的盈利情况如何?
A: 目前牛肉业务已实现盈利,但盈利规模不大。业务以特色牛为主,特色牛盈利情况较好,单头盈利约小几千元;普通肉牛单头盈利约一千元。
Q: 所述盈利情况是包含估值,还是仅指纯现金盈利?
A: 所述盈利情况仅指纯现金盈利。
Q: 当前进口奶牛的成本情况如何?
A: 目前行业进口奶牛意愿较弱,具体成本数据不明确。历史进口方面,8-14月龄奶牛到岸成本约为11,000-12,000元,2023年因政府补贴,牧场实际成本更低;预计当前进口成本约1万多元,符合行业趋势。
Q: 进口的奶牛进入饲养场后能否直接产奶?是否需要其他操作?
A: 进口奶牛月龄为8-14个月,进入饲养场后需继续饲养至14月龄进行参配,怀孕10个月后开始产奶。
Q: 目前行业底部区域,公司是否考虑进一步扩产并从国外进口更多奶牛?
A: 目前暂无此计划。此前进口奶牛主要为优化牛群结构,当前该目标已达成;同时行业行情尚未好转,需求端无明显增长。
Q: 胚胎移植方式是否存在排异反应?
A: 胚胎移植存在排异反应,且单次移植成功率并非100%。
Q: 利用即将被淘汰的奶牛生产肉牛的成本核算逻辑是什么?
A: 具体账目难以详细拆分。若采用配肉牛冻精方式,通常选择原本计划淘汰的低产奶牛,主要考量饲料成本;若采用胚胎移植方式,则需选择体质较好的一胎或二胎牛,除当期饲料成本外,还需综合考量未来产量及种质能力变化,核算更为复杂。
Q: 公司股价涨幅相对同业较小且目前未入通,后续在入通及自媒体方面是否有相关计划?
A: 公司股价涨幅不及同业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内投资人虽认可业务逻辑但因未入通无法购买,境外投资人对周期概念的买入节奏较国内更慢。公司希望尽早入通以吸引更易理解业务的国内投资人,但入通需满足一定门槛,时间取决于审查进度,最快可能在今年年底检讨,最慢或至明年6月30日检讨。
Q: 沪深股通/沪港通的纳入规则是什么?若今年年底完成检讨,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A: 沪深股通或沪港通的纳入需以进入恒生综合成分指数股为前提,当前该指数的纳入门槛为过去12个月月末最后一个交易日的平均市值需达到约50亿。恒生综合指数每半年检讨一次,12月检讨的结果通常于次年3月底或4月初生效,6月30日检讨的结果则通常于8月或9月生效。
Q: 除市值要求外,当前是否符合入通的换手率要求?
A: 当前基本符合换手率要求,换手率主要指成交量,公司能够满足。
Q: 圣牧草业当前在上市公司体内的牧草自给率情况如何?后续是否有进一步扩大牧草种植的计划?
A: 圣牧草业作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其牧草主要供应牧业公司,以粗饲料为主。当前粗饲料中约60%-70%来自自有产业公司,其中超90%的粗饲料需求由该公司满足,苜蓿、燕麦草部分来自草业公司,其余需进口和外采。未来计划扩大牧草种植比例:一方面草业公司将扩产,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体系内将利用空闲土地及流转土地增加种植,目标是将粗饲料自给率逐年提升至7成或以上。精饲料因生产负担较重,仍以外部采购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