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洋丰2025半年报业绩交流会

用户头像
不明真相的群友
 · 江西  

$新洋丰(SZ000902)$

1、中报整体表现与核心挑战

·中报超预期表现:自去年半年报起,卖方点评报告持续出现“超预期”评价。今年半年报超预期,已连续五个季度超预期。二季度市场特殊,受尿素下跌、夏肥和秋肥销售延迟影响,仍实现收入和净利润增长。

·原材料波动挑战:2023年半年报时,原材料价格跌至2020年启动前,当时预判将底部趋稳,但实际连续八个季度底部震荡,超出预期,对行业造成挑战,也带来提升市场占有率的机会。

2、上半年销售表现分析

·常规肥与新型肥增速:从销售节奏看,2024年原材料价格下跌,春肥冬储量小,多数春肥量在2025年一季度完成。一季度原材料价格反弹,市场积极备货,4月销量偏少。一季度销售基础好,但二季度销售节奏相反,整体销售延迟显著。具体到肥料类型,常规肥二季度销量下滑十多个百分点;新型肥受影响小,因其针对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生命周期短,受销售延迟影响小。

·三季度销售预期:基于上半年销售延迟,三季度销售表现值得期待。

3、抵御原材料波动的核心能力

·应对波动的策略工具:公司能有效抵御季度间原材料波动,依托丰富策略工具。一是与上游供应商合作采用保价协议,原材料降价时供应商补偿。二是作为大型复合肥企业中唯一有钾肥进口权的企业,该优势助力抵御钾肥价格波动。三是产业链一体化程度高,除磷矿外,磷产业链其他环节基本全布局,二季度与长安盈利能力高于同行。四是经营风格稳健,2019年三季度因硫磺、钾肥价格下滑受损,此后在原材料波动行情中保持低库存,不追求投机收益,避免库存损失,规避原材料下滑阶段的库存风险。

·超越同行的表现验证:从过去五个季度财务报表看,公司抵御原材料波动表现超越同行。

4、毛利率与产业链利润分配

·毛利率表述修正与对比:当前磷酸一铵的毛利率看似与2018年基本持平,但需考虑历史产能差异。2018 2019年仅有20万吨旧技术合成氨产能,当时合成氨基本只能赚取折旧的钱;而当前拥有30万吨合成氨产能,每年可贡献1 2亿净利润。此外,2021年收购的巴沟矿(四川,品位20.9%,利润贡献虽不如湖北磷矿但仍可观),巴沟矿年业绩贡献约2亿。若扣除合成氨及巴沟矿的贡献,当前磷酸一铵的毛利率水平实际低于2018 2019年。

·产业链利润分配现状:产业链结构从磷矿到磷肥,再到复合肥、经销商,最终到农民,包含磷矿主、磷肥企业、复合肥企业、经销商四个经营节点。当前因磷矿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产业链利润的60% 70%被磷矿主占据。预计2026 2027年,包括自身及同行的磷矿新增产能投产后,磷矿价格将下跌,产业链利润将重新分配,磷酸一铵的毛利率修复空间较大。

·常规肥毛利率提升空间:常规肥主要针对玉米、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由于种植这类作物的农民对价格敏感,企业无法将磷矿成本增加部分完全传导给下游,需自行承担较多成本,导致常规肥毛利率水平较低。半年报显示常规肥毛利率仅12% +,低于2018 2019年农产品价格不好时的水平。因此,常规肥毛利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是2026 2027年利润增量的重要来源。

5、研发费用与出口情况

·研发费用增加原因:研发费用增加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化肥行业进步促使新型肥研发投入增加。行业发展中,肥料从尿素、磷肥,到2010年左右的复合肥,再到缓控释肥,如今向水溶肥、液体肥、叶面肥等新型肥料升级。行业进步使企业新建产能,但小作坊资金有限(仅能投入数百万)难以竞争,大企业可承担数亿级投入,形成壁垒,主要同行均加大新型肥研发投入。其二,会计处理规范调整。以往新型肥试生产成本计入产品成本,自2024年下半年起,该部分成本转记研发费用,使2025年与2024年研发费用具备可比性。

·磷肥出口进展与预期:上半年磷肥出口进展有限,境外收入少。今年5月发放首批出口指标,但出口需法检、报关等流程,耗时超一个月,上半年仅完成不足1/4出口量,剩余量将在三季度完成。参考氮肥今年有两批出口指标,磷肥也可能有第二批,目前正等待磷复肥协会和发改委批复。

6、未来经营展望与风险应对

·三季度及下半年业绩支撑:从行业销售周期特性看,一年分两个周期,5 10月是春肥和夏肥销售期,11月至次年4月是春肥销售期。二季度尿素价格下跌,经销商和农民延迟备货,但行业刚需,二季度未释放用量会在7 10月集中爆发,三季度销量增长是明牌。从出口盈利看,国内外磷酸一铵价差大,二季度仅兑现不到1/4出口量,剩余大部分将在三季度兑现,保障三季度盈利。若磷肥和氮肥一样分两批次出口,第二批出口指标能为四季度业绩加保。二季度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实现11%增长,支撑对三季度更乐观的判断。

7、新型复合肥与产能进展

·新型复合肥发展潜力:针对新型复合肥未来毛利率是否下滑及增速能否保持的疑问,指出科技进步推动肥料品种不断迭代是行业发展关键。如当前热门水溶肥未来被更高品种替代,其毛利率或下降,新肥料将接棒高增速。行业并非传统的氮磷钾简单混合模式,技术持续进步,大企业研发优势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当前热门肥料是水溶肥,这也是工业一铵近年利润较高的原因。

·在建工程与项目进展:磷酸铁项目已有良好运行经验,生产成本和质量行业领先。今年半年报超预期得益于磷酸铁减亏,预计今年亏损两三千万,明年不亏或盈利。从产业一体化看,纳入工业一铵利润及副产物利用利润核算,磷酸铁子公司已有盈利。净化磷酸和无水氟化氢项目因工业一铵盈利好,磷酸优先用于其生产,短期无投产动力。磷矿项目无时间指引。宜昌精细磷系新材料一期项目因磷矿7月完成招拍挂仍处早期,今年无财务影响。

Q&A

Q: 上半年常规肥与新型肥的销量增速情况如何?

A: 上半年常规肥与新型肥销量呈现分化:一季度因去年同期原材料价格下跌导致春肥冬储量小,大部分需求集中在一季度完成,叠加原材料价格反弹带动市场积极备货,销量增速表现良好;二季度销售延迟显著,常规肥销量下滑十多个百分点,新型肥因主要针对生命周期较短的经济作物,受影响较小。三季度销售表现值得期待。

Q: 公司如何抵御原材料导致的行业季节性波动?

A: 公司在抵御原材料波动方面表现超越同行,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一是拥有更丰富的武器库,包括与上游供应商签订保价协议,以及作为大型复合肥企业中唯一拥有钾肥进口权的企业,有效抵御钾肥波动;二是产业链一体化程度更高,除磷矿外已覆盖磷产业链全环节,二季度与长安的盈利能力同比显著提升,业绩贡献较去年同期增加数千万;三是经营风格稳健,2019年三季度因硫磺、钾肥价格下滑遭受损失后,持续保持低库存水平,避免原材料投机收益及库存损失。

Q: 半年报显示磷肥与复合肥毛利率处于较高水平,但表述中提到磷酸一铵与普通肥毛利率偏低,这一矛盾应如何解释?

A: 当前磷酸一铵毛利率看似与2018年持平,但需考虑产能与资产变化:2018-2019年仅有20万吨旧技术合成氨产能,仅覆盖折旧;目前30万吨合成氨年贡献1-2亿净利润。此外,2021年收购的四川巴沟矿与新投产的合仓项目合计年贡献约2亿利润,若剔除这部分,磷酸一铵毛利率将显著下调,实际盈利能力弱于2018-2019年。产业链利润分配方面,当前磷矿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占据产业链60%-70%利润;随着2026-2027年行业磷矿产能释放,磷矿价格下跌后利润将重新分配,磷酸一铵毛利率修复空间较大。普通肥方面,半年报毛利率仅12%左右,因主要面向玉米、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农民对价格敏感,企业无法完全向下游传导磷矿成本上涨压力,导致毛利率低于2018-2019年,未来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是明后年利润增量的重要来源。

Q: 研发费用较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研发费用增加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化肥行业持续发展,产品迭代从传统肥料逐步向复合肥、缓控释肥、水溶肥、液体肥、叶面肥等新型肥升级,行业内主要企业大力推进新型肥研发与产能建设,小作坊企业因资本投入能力不足逐渐退出竞争,推动研发费用提升;二是去年下半年起,会计师要求规范处理新型肥试生产的成本,此前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试生产成本调整至研发费用核算,使得今年与去年研发费用具备可比性。

Q: 上半年公司收入持平,当前磷复肥出口情况如何?是否存在第二批出口配额放开的可能性?

A: 今年5月公司获得第一批磷复肥出口指标,由于指标发放时间较晚,需完成法检及海关程序,导致上半年出口进度较慢,仅完成不到1/4的出口量,剩余量将在三季度完成。关于第二批出口配额,公司正等待磷复肥协会及发改委批复;参考今年氮肥已获得两批出口配额的情况,磷肥理论上也可能获得第二批配额,目前正等待发改委最终批复。

Q: 如何看待后续单质肥的价格走势?

A: 近两年单质肥原材料价格呈现底部震荡特征,表现为单季度反弹后下季度回调。这种波动虽对企业季度间业绩造成一定影响,但对小型复合肥企业冲击更大:其可能因单季度原材料操作失误导致亏损甚至破产,且市场响应速度不足,在原材料下跌阶段不敢生产,需求爆发时无货供应,被迫让出市场;上涨阶段因观望回调而错过生产,进一步丧失市场份额,推动史丹利、云图等头部企业市占率提升及行业集中度加速。原材料价格难以精准预判,若能预判则可通过期货获利;无论价格波动或平稳,对公司均为有利状态。此外,单质肥不存在回到2020-2021年初期上涨阶段的可能性,当前状态符合预期。

Q: 宜昌精细磷系新材料一期项目当前的建设进度如何?

A: 该项目目前处于非常早期阶段,建设前提是获得磷矿资源。由于相关磷矿于7月完成招牌挂流程,项目仍处于前期阶段,预计今年不会对财务报表产生影响。

Q: 除复合肥外,公司未来可能拓展哪些新产品?

A: 目前投资部门未提及具体新产品计划。未来若有新资本开支,将仅围绕磷产业链展开,坚持专注擅长领域。

Q: 反内卷政策对磷酸铁业务是否有影响?

A: 目前未听说反内卷政策对磷酸铁业务有直接影响。公司内部判断,磷酸铁业务今年将减亏,2025年有望不亏或开始盈利。从财务指标看,2023年公司两家非全资子公司少数股东权益合计亏损超1400万元,当前该指标已转正,反映磷酸铁业务亏损收窄。此外,磷酸铁子公司单独核算,若考虑产业链一体化,当前已实现盈利。

Q: 磷酸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低浓度磷酸和硫酸铵是否计入磷酸铁的利润?

A: 磷酸铁作为单独子公司,其利润仅针对该子公司核算,不涉及产业一体化视角。

Q: 磷酸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低浓度磷酸、硫酸铵等副产物的利润是否计入磷酸铁子公司的利润?

A: 副产物的利润未计入磷酸铁子公司,而是归属于其他子公司。整体核算时,工业一安的利润及废渣、废酸重新利用的利润均不在磷酸铁子公司内。

Q: 公司此前发行的可转债未进行下修,后续是否有下修考虑?

A: 公司无需下修可转债。当前业绩保持稳定增长,明后年磷矿投产后业绩预计将达25亿元以上,股价将上涨,因此可转债无需下修。

Q: 年报披露分地区收入增长数据,其中东北地区收入基本持平,南方地区增长5%,华北和华南收入增长20%以上,各地区收入增速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A: 东北地区收入增速较低主要因公司在该市场市占率已达15%,为行业最高水平,增长空间受限;华南、华北等地区收入增速较高则因公司作为全国最大复合肥企业,整体市占率仅约9%-10%,具备复制东北、河南市场市占率水平的能力,且通过在新疆阿克苏、乌鲁木齐、甘肃金昌、安徽蚌埠等地新建生产基地,投放销路较好的经营肥产品,把握区域市场机会,未来华东、华南、西北等区域收入增速有望保持较好表现。

Q: 今年北方雨水较多、洪水频繁,对华北地区三季度销售的影响是否有预估?

A: 中国地域广阔,每年均有部分区域因气候灾害面临困难,属常态现象,因此单一区域短期气候灾害不会对销售产生影响。仅当发生类似1998年长江大流域特大洪水时可能产生影响。此外,公司销售周期较长,农民可灵活调整施肥时间,进一步降低短期气候灾害的影响。

Q: 新型复合肥当前增长快、毛利率高,头部企业抢占小企业份额,但此前水溶肥等肥料市场同质化严重,未来新型复合肥是否存在毛利率下滑并沦为普通肥的风险?其高速增长能否持续?

A: 此类担忧无必要。肥料行业技术持续进步,优质农产品需求推动研发迭代,当前水溶肥替代缓控释肥导致后者增速放缓,未来将有更高端品种替代水溶肥,推动新型肥料不断升级。尽管部分市场对复合肥存在传统认知,但行业持续进步,传统领域亦在发展。随着社会进步、优质农产品需求增长及技术迭代,头部企业优势凸显,行业集中度与毛利率提升是长期趋势。

Q: 当前肥料管线中是否存在发展潜力较大的品种?

A: 当前肥料管线中存在发展潜力较大的品种,其中水溶肥是最热门的品种。

Q: 若将研发、人员、推广、试验田等成本还原后,新型肥利润是否仍高于普通肥?高出幅度是否缩小?

A: 传统消费行业研发投入不会像科技企业那样形成海量负担,因此研发费用不会显著影响毛利率。同时,一两个亿的研发投入是小企业无法承担的,未来将导致小企业市场份额持续被大企业吞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