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能科技2025年中报电话会议

用户头像
不明真相的群友
 · 江西  

$金能科技(SH603113)$ $金能转债(SH113545)$

1、可转债转股策略与安排

·转股现状与目标:可转债到期时间为10月中旬,当前剩余约两个月。公司最初因股价低、现金流充裕,计划到期收回可转债,储备11亿用于赎回,9 10月到期理财或存单资金达16亿。后因宏观经济及股价上涨,调整策略,倾向部分转股,理想情况是全转,做了两手准备。市值管理上,公司聚焦主业,做好产品经营,考虑分红回报投资者,关注并购标的,相关安排基于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股权稀释与回购考虑:公司不希望全转,原因是全转规模9.65亿会稀释股权,且前期储备资金有成本。当前公司货币资金约37 38亿,资本性支出已结束,现金闲置。若全转,公司计划用闲置资金回购股份并注销,解决现金成本问题,也利于投资者。

·强赎政策与市场反馈:当前股价8.08元,转股价7.62元,投资者已可自行转股。9月转股价预计调整至7.3 7.4元。强赎触发需提前15个交易日且股价维持一定天数,触发价约9.9元(7.6元×1.3倍)。公司表示若触发可发公告,但因现金流充裕,更倾向部分转股。

2、会计准则调整及业绩影响

·折旧政策调整内容:折旧政策调整源于投资人建议及与同行对比。公司原沿用煤化工会计估计政策,设备折旧年限5 10年,房屋建筑物20年,青岛项目在2024年之前采用此政策。与同行对比后,经与会计师研究、监管部门沟通进行调整,调整后政策更保守。调整内容为将设备分三类,烯烃专用设备折旧年限由10年延至20年,炭黑专用设备结合齐河情况延至15年;冻库折旧年限35年(与东华一致),其设计文件显示可运行50年以上。从实际运行看,焦炭已折旧完,炭黑接近折旧完,设备仍运行良好。

·对利润的具体影响:折旧政策调整对利润有明确影响。2025年利润受调整影响约2.24亿元,2026年预计约2.67亿元。差异原因是催化剂折旧年限调整,原按设计文件设定,实际运行时间短于预期,2025年更换催化剂后缩短了折旧年限,形成不同年度利润影响差异。

3、各业务板块业绩表现

·PDH/PP业务:PDH/PP业务方面,一二期烯烃项目投产后,丙烯平均成本较仅运行一期降低约150元/吨,一吨PP成本降低约180元,得益于规模效益和能源链条整合效益。今年关税调整对该业务产生显著影响:2024年97%的丙烷采购来自美国,因美国丙烷价格较低;关税调整后,转手卖掉美国长协丙烷,单吨亏损15-20美元,同时高价采购中东丙烷,中东丙烷价格较FOB高30-40美元,叠加4月生产线消缺停车导致固定费用增加,合计影响利润约小两个亿。后续改善方面,现货端丙烷供给(中东、美国)不断增多,已在八九月份体现;期货端显示,2026年第二季度丙烷价格将从当前的约550降至500以下,按当前PP价格测算,2026年第二季度加工利润可达500元/吨左右。此外,通过出口进料加工方式(关税免征),单吨利润较国内销售高200-250元,公司已调整经营策略应对关税影响。

·焦炭与炭黑业务:焦炭与炭黑业务上半年表现分化。炭黑上半年运行情况不如去年,因4月关税调整引发市场恐慌,价格下行、降库存致利润收窄;炭黑始终保持盈利,七八月份为淡季,黄金期预计在9-10月,8月按纯市场要素测算利润约130元/吨,但仍需消化两个月关税影响。焦炭整体表现优于去年,6月亏损,7月基本持平,当月利润约80元/吨;8月因钢焦煤价格上涨(煤炭国企调价快,焦炭调价慢),焦炭利润进一步提升。

·精细化工业务:精细化工业务中,山梨酸钾刚投产处于调试阶段,未全面达产,成本较高,上半年亏损。

4、出口业务拓展情况

·PP出口结构与客户:PP出口方面,过去该产品主要以进口为主,出口量较少。自去年起,PP出口量开始增加,主要源于三桶油的方向调整;今年为应对关税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出口力度。7月单月出口量达5.56万吨,预计全年出口量将达到50万吨左右。客户结构由两部分构成,包括正在不断开发的欧美、南美、印度、东南亚等地区的终端客户,以及目前占比较大的经销商(如国内出口商、境外公司、保税区企业等)。产品结构方面,初期为提量主要生产普通牌号(如550勾、300、548U等),当前已对接开发高端牌号并已有小客户实现合作。高端牌号正常情况下较普通牌号溢价约300元/吨,但上半年因运行问题,溢价水平降至150 200元/吨。

·炭黑出口优势与增量:炭黑出口具备显著优势,其质量稳定且渠道稳定。青岛炭黑投产后,通过富氢尾气与PDH循环经济模式生产绿色炭黑,在欧美市场形成竞争优势,获得大陆、普利司通等欧美大轮胎商的认可,成为其替代供应商的首选。出口增量主要来自此类大客户的需求,其他客户则以稳定为主。此外,公司通过激励政策安排鼓励加大出口。

5、氢气业务规划进展

·氢气销售与加氢站规划:在氢气销售合作上,合作方希望公司投资氢气PSA项目并提供三个9的氢气,但公司有两方面担忧:一是合作方氢气用量或不足且运行效率不高;二是倾向仅售氢气,不参与固投合作。目前双方仍在论证项目手续办理、资产装入等问题,要确保操作经得住审计。加氢站规划方面,公司计划自建加氢站,利用公司斜对过的管道输送氢气,并就近规划多个加氢站。此外,因合作方希望合资但公司未同意,公司不直接获得政府加氢站补贴,仅以卖氢气方式合作。

·富氢尾气利用方案:公司运行两年间,通过APC先进控制、工艺改造及节能措施,富氢尾气过剩。当PDH负荷维持在98%以上(不超100%)时,每小时约有4000 5000方富氢尾气产出。目前探讨的利用方向包括:一是将尾气转化为蒸汽外供周边企业;二是替代周边企业天然气,形成区域内循环,由开发区管委牵头对接,尚未完成;三是采用天然气补燃置换氢气方案与政府合作(青岛天然气价格低,为直供加一毛钱管输费,中石化在董家口有RNG气化站,便于BOG或反输管道操作)。此外,公司需解决部分剩余尾气对外销售问题,以降本提产。丙烯市场方面,万华8月22日检修,博化、亚通已安排检修,东华预计9月检修;公司因一期需换主催化剂,计划9月停车换剂,预计丙烯市场有机会。

Q&A

Q: 公司可转债将于10月中旬到期,当前剩余两个月时间,后续转股安排如何?

A: 公司最初因股价较低且现金流充裕,计划到期收回可转债,已储备11亿元资金,9-10月有16亿元理财或存单到期。后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及关税等因素,调整为希望部分或全部转股。市值管理方面,公司将聚焦主业、做好生产经营,同时考虑分红及并购标的,预计可实现大部分转股。

Q: 当前股价为8.08元,下周转股价为1.6元,投资者是否可自行转股?

A: 当前投资者可自行转股。分红出息为0.23元,9月份转股价预计为7.34元。

Q: 若公司股价达到7.6元/股的1.3倍且满足维持天数条件,公司是否会发布强制赎回公告?

A: 若触发条件,公司可选择发布强赎公告。基于当前现金流良好且资本性支出已完成,管理层倾向于推动部分转股,而非全部赎回。

Q: 公司为何不希望可转债全部转股,仅希望部分转股?

A: 主要考虑举债情况,全部转股涉及9.65亿元规模,可能对股权造成稀释;同时公司前期资金储备存在成本。若全部转股,后续可根据情况安排回购并注销。

Q: 未来公司在氢能领域是否有较大的资本开支用于相关布局?

A: 氢能领域布局中,坡里镇政府开发公司主导的项目由其负责投资,公司主要向其供应氢气,该项目投资规模不大;公司自身规划了青岛港相关加氢站以支持清港目标,加氢站投资规模同样不大。

Q: 公司对大股东控股上市公司比例是否有具体数字目标?

A: 公司对大股东控股上市公司比例无具体数字目标,核心要求是保持控股权不变,20%多的比例亦可接受。

Q: 当公司实控人持股比例降至20%左右时,是否存在因一票否决权等决策事项限制而不能低于33%的要求?

A: 不存在因一票否决权等决策事项限制持股比例不能低于33%的情况。从市值管理角度考虑,实控人当前持股比例过高,应释放部分股权。

Q: 公司中报每股2.35元、一季报每股0.12元的两次分红主要出于哪些考虑?

A: 两次分红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近年业绩表现不佳,通过分红提振市场信心;二是公司现金流状况良好,且可转债转股后现金流进一步改善。

Q: 公司一季报发布后公告调整会计准则,主要涉及折旧年限调整,调整是否依据行业最长年限?

A: 调整并非依据行业最长年限,而是参考各子行业同行,整体更保守。调整背景为原沿用煤化工会计政策被投资人提出不适用,经两年论证、与会计师研究及监管沟通后实施。具体调整内容为将设备分为电气仪表、一般设备、专用设备三类,其中烯烃专用设备折旧年限由10年调至20年,炭黑专用设备调至15年;冻库折旧年限35年。对今年利润影响约2.24亿元,明年约2.67亿元;催化剂因实际运行短于设计文件缩短折旧年限,今年更换催化剂导致调整。

Q: 会计准则调整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具体指什么?

A: 会计准则调整对公司今年利润影响约2.24亿元,明年约2.67亿元。调整主要涉及设备折旧年限:将烯烃专用设备折旧年限由10年延长至20年,炭黑专用设备延长至15年,冻库折旧年限定为35年,同时缩短催化剂折旧年限。此外,今年业绩预计受多因素影响:一二期烯烃项目投产后,丙烯平均成本较一期降低约150元/吨,PP成本降低约180元/吨,规模效益与能源链条整合效益预计贡献1-2亿元;但关税影响预计减少约2亿元利润。当前丙烷供给增加,现货端8-9月已体现,期货显示明年二季度丙烷价格将降至500以下,PP加工利润预计达500元/吨左右。公司通过加大出口进料加工应对,单吨出口利润较国内高200-250元。

Q: 报表中衍生金融资产与衍生金融负债是否与套保操作相关?

A: 公司开展套保操作,亏损主要来自丙烷纸货,盈利来自PP期货;整体期货操作规模较小,近两年多首次出现亏损。

Q: 丙烷套保主要使用的是国内LPG工具吗?

A: 丙烷套保主要通过场外纸货进行点价操作,LPG工具仅少量参与,因LPG市场活跃度不足,主要操作仍集中在场外纸货。

Q: 2024年年报中提到的2025年业绩预判目前是否有变化?

A: 当前2025年业绩绝对数难以确定,需重点观察第四季度表现。上半年经营情况显示:精细化工产品中山梨酸钾因处于调试阶段、未全面达产导致成本较高,处于亏损状态;炭黑受4月关税政策影响,市场恐慌降库存、价格下行,利润收窄,但产品始终保持盈利,8月若排除关税影响,按纯市场要素测算盈利约130元,需继续消化关税影响两个月;焦炭整体表现优于去年,7月因钢焦煤价格上涨、焦炭调价滞后,实现约80元/吨利润。综合来看,第四季度主要产品预计表现不差。对于明年,PDH业务预计能实现盈利,焦炭、炭黑总体表现亦不会太差。

Q: 后续可能推进的并购项目将聚焦于哪些主业领域,目前进展如何?

A: 公司对并购项目的考虑较为务实,第一步将聚焦于上下游相关领域,合作方式灵活,目前仍处于探讨阶段,尚未完全确定。

Q: 一季度单季度盈利7,500万元,二季度亏损约4,900万元,二季度各板块业绩是否变差?

A: 二季度仅焦炭板块略有好转,其他板块表现弱于一季度。主要拖累来自西平板块,原因包括4月停车、PP3线因研发新产品导致生产不连续、成本高企,核心问题是丙烷价格高企与产品价格低迷导致的毛利承压。此外,上半年关税影响涉及停车及6月部分影响,对节能业务的显著影响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

Q: 半年报非经常性损益接近6,000万元,后续非经常性损益是否会继续增加,还是仅上半年达到该水平?

A: 非经常性损益中,政府补助上半年约3,600万元,下半年将持续;齐河燃机发电机组资产处置产生2,400万元;理财收益等其他项目持续存在,营业外收支净额较少。下半年存在不确定性:政府投资政策相关税收返还仍有几千万未收回;10月将冲回多计提的可转债利息约4,000万元。

Q: 聚丙烯高性能产品研发完成后预计何时投产?

A: 聚丙烯高性能产品研发自去年启动,重点依托PP3车间推进。PP3车间在抗冲共聚系列产品研发上具备优势,可覆盖多数高端牌号,今年已取得显著进展,548U、500等主牌号开发顺利并获得相关认证。国内客户合作方面,已与金发、道恩、青岛国恩、合昌、韩尚电器等达成合作;普利特中试通过,正进行商务洽谈;海尔美的等客户已进入小样测试阶段,产品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国外市场同步推进,1-7月出口量较大,7月单月出口5.56万吨,预计全年出口量约50万吨,主要面向中端客户开展高端牌号应用研发。该类产品正常售价较普通牌号高约300元/吨,上半年因运行问题,价差降至150-200元/吨。

Q: 聚丙烯与炭黑出口量较去年显著增长,下游客户拓展方式是什么?是否以贸易商为主而非具体下游客户?

A: 聚丙烯出口方面,过去以进口为主、出口较少,去年以来出口量增加主要由三桶油方向调整推动,今年因应对关税进一步加大出口力度。当前客户结构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终端客户,仍在持续开发中;二是经销商,因聚丙烯以经销模式为主,经销商占比较高。同时公司正调整市场、客户及产品结构,初期以普通牌号提量,现对接开发300、548U等牌号并已有小客户合作。炭黑出口方面,依托稳定的质量与渠道,青岛炭黑投产后,因采用富氢尾气与PDH循环经济模式生产绿色炭黑,在欧美市场形成优势,成为大陆、普利司通等大轮胎商的首选供应商,出口增量主要来自大客户,其他客户保持稳定,同时通过激励政策鼓励出口。

Q: 近期氢气售卖合同的进展情况如何?

A: 当前与政府的氢气售卖框架协议涉及固投落地问题,因属国有资本支出需慎重论证。政府因业绩需求推进较急,提出希望公司投资建设PSA装置供应99.9%氢气,但公司担忧其需求的氢气量不足及运行效率问题,倾向于由政府负责固投、仅出售氢气。双方就项目手续办理、资产装入等问题仍在论证,需确保符合审计要求。

Q: 将土地售予政府建设加氢站后,公司是否会获得相关补贴?

A: 不会获得补贴。政府原计划与公司合资建设加氢站,但公司未同意,仅采用向政府售卖氢气的合作方式。公司已规划就近建设自有嘉兴加氢站,氢气通过公司斜对过管道输送,目前测算氢气价格良好。此外,青岛能源板块运行两年后,通过APC先进控制、工艺改造及节能措施实施,能源平衡出现过剩:PDH装置在98%以上负荷运行时,每小时可产生四五千方富氢尾气。当前正探讨两种利用方向,一是将过剩能源转化为蒸汽外供周边企业,二是用富氢尾气替代周边企业天然气,形成区域循环。8-9月万华、博化、亚通、东华等PDH企业将集中检修,公司一期装置因需更换主催化剂也计划9月停车,预计丙烯市场存在行情机会。若提负荷需同步解决富氢尾气销售问题,与政府合作方案为通过天然气补燃置换氢气。当前需对外销售剩余尾气以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生产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