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耐股份(SZ002225)$ $格林美(SZ002340)$ $华友钴业(SH603799)$
1、活性氧化镁客户合作进展
·格林美合作细节:与格林美签订的补充协议明确,2028年前将提供总量50万吨的供应。前期3000吨及后续5000吨的合作均设有基本价格。价格机制方面,后续可能与烧碱指数联动调整,但波动幅度受限:烧碱价格上涨过多时设有封顶,下跌过多时设有托底,整体价格在一定范围内随烧碱波动调整。
·其他客户合作动态:华友方面,其湿法项目总规模超20万吨。双方约定每年优先保证15万吨供应,但考虑极限产能,给华友供货最多不超10万吨。当前华友已赴青海考察并完成回访,合作可能先以几千吨试用开始,根据试用情况推进后续合作。工艺切换方面,华友从液碱切换至活性氧化镁的改造投入不大,因原流程为将液碱调至一定浓度后输入,现仅需将粉状活性氧化镁调浆后输入,前后工序及工艺无显著变化。青山客户方面,其6万吨产线计划2026年投产,需求预计5 6万吨;宁德时代同样规划2026年投产6万吨产线,下周将进行交流;丽琴客户12万吨产线已投产。
·非洲客户拓展情况:非洲提钴项目总空间约20万吨,其中洛钼占据大半份额。除洛钼和北方矿业外,其他接触的客户规模较小,多为1000吨至1万吨级别。外资客户方面,佳能可正就3万吨产线进行合作洽谈,其当前使用马丁产品,计划年度招标,可能将公司作为补充供应商以保障供货安全,但不会完全切换至单一供应商。
2、活性氧化镁产能规划与释放
·现有与在建产能:当前产能分布方面,青海工厂有5万吨线正常生产,主要供应格力、美的等客户;2025年7月,西藏新投6万吨线,当前总产能达11万吨。短期扩建计划上,西藏6万吨线经试运行后进行技改,由原耐火材料级氧化镁产线改造为高活性产线,并与原线联动,预计2025年底西藏将新增6万吨产能,总产能达17 18万吨。中期目标明确,计划在西藏实施12万吨扩产,预计2026年6月落地,届时总产能将达30万吨。后续产能布局方面,老产区已无扩产空间,未来若需进一步扩产,需新征地或在其他地区选址。
·产能极限与扩展空间:矿石开采与产能关联方面,西藏矿当前开采上限为100万吨矿石,对应氧化镁极限产能为45万吨。产能提升路径可协商提高采矿证规定的上限。矿证扩展可行性上,当前矿证储量为4800万吨,但采矿范围未完全划定;随着开采量增加,可通过补充勘探延伸采矿范围。未来拟与政府协商增加30 50万吨开采量,将采矿证上限从当前的100万吨提升至130 150万吨(目前因100万吨尚未开满,暂未启动协商)。
3、活性氧化镁出货与收入确认
·出货量与目标:2025年上半年活性氧化镁实际出货2万多至不到3万吨。全年出货目标7万吨。主要客户贡献来看,格林美上半年累计出货约8000多吨(一季度约3000多吨,7月交流时约5000多吨);若四季度完成切线(增加制浆装置,将固体粉和氧化酶粉加水制浆),预计月供1万吨,全年预计出货3万多吨。洛木上半年出货约1万多吨,全年预计出货2 3万吨。非洲上半年出货不到2万吨(含跨季5000吨及每月约3000吨)。各客户贡献汇总,全年总量趋近7万吨目标。
·收入确认延迟因素:2025年上半年活性氧化镁确认收入较少,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非洲一季度发货因刚果金局势不稳、陆地运输慢,港口积压、船舶滞留,部分未结算;二是格林美部分已发货货物结算延迟至三季度。上半年确认收入的活性氧化镁约1万多吨。
4、活性氧化镁产品特性与成本
·提镍与提钴产品差异:提镍与提钴用活性氧化镁在核心指标及成本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在镁残留要求方面,提镍产品对镁残留的要求更为严格,需控制在不大于2%;而提钴产品对镁残留的要求相对宽松,允许达到4%-5%。由于提镍产品的镁残留指标更苛刻,其生产成本略高于提钴产品。在效率指标上,活性氧化镁(包括马丁、昆士兰及当前产品)的单耗较低,基本不超0.8吨,其中当前产品与昆士兰产品单耗约为0.75吨;而复配法产品单耗则达0.9吨,单耗增加明显。金属回收率方面,活性氧化镁的金属回收率可达42%-43%,而复配法产品仅能做到40%,两者差距显著。综合来看,活性氧化镁在单耗、金属回收率等效率指标上均优于复配法产品。
·西藏产线降本空间:西藏活性氧化镁产线具备多方面降本潜力。首先,西藏产线计划采用规模更大的生产设备,通过规模化生产可降低综合成本。其次,运输路径优化是重要降本方向,未来拟通过从西藏到四川、经宜宾走水路运输的方式,将产品运至武汉阳逻港(格林美交货港),利用水运降低物流成本。此外,当前青海生产需运输菱镁矿,经煅烧后氧化镁含量不到50%,而西藏产线的运输优化可进一步减少物流成本。远期来看,川藏铁路正在建设中,若未来能够通过铁路将西藏与四川、成都乃至武汉连通,运输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但该规划实现尚需约5年时间。
5、传统耐材业务经营状况
·国内耐材市场表现:国内耐材业务2025年上半年整体规模为0.69亿,利润主要由国外及活性氧化镁贡献。从经营数据看,上半年国内钢产量同比下降3%,尽管耐候材料出货量增长约10%,但受价格下跌影响,销售收入仅增长3 4%,利润表现更弱,价格下降部分基本为利润损失,国内业务接近不盈利状态。行业层面,耐材行业盈利水平低,多数企业毛利率为个位数,超10%的极少。当前价格未明显改善,行业内企业普遍承压,辽宁大石桥、河南新密等主产区半数以上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钢铁耐材业务多采用整包模式,企业退出后再进入难度大,部分企业咬牙坚持。此外,国家加强社会责任要求,企业需全额缴纳社保(此前部分民企未缴或低比例缴纳),增加了小企业成本压力,加速行业出清。
·美国工厂运营进展:美国工厂当前产能为2万吨,二季度已实现盈利(盈亏平衡线为7000吨)。年初设定的全年目标为1.5万至1.8万吨,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完成有压力:一是国内对石墨管控加严(2025年美国对等关税后基本禁止出口),需从非洲或俄罗斯采购替代石墨;二是美国政治干扰(如港口扣货要求自证原料不涉疆),虽经协调有所缓解,但仍对生产造成阶段性影响。基于客户订单爬坡快(美国钢产量增加)及米塔尔等新客户需求(500万吨钢厂对耐材需求大),公司已启动3万吨扩产计划。扩产建设周期约1年(设备交付3 6个月,运输1 2个月,安装调试),预计2026年底总产能达5万吨,2026年出货量有望超2万吨。
Q&A
Q: 与格林美公告的补充协议是否包含价格约定条款?价格是每年协商还是采用其他定价机制?
A: 协议包含基本价格条款,前期3000吨及后续5000吨均有基本价格约定;未来价格将与烧碱指数联动,并在一定幅度内调整。
Q: 格林美设定的价格是否与烧碱价格挂钩?
A: 格林美设定的价格采用基准价结合烧碱价格浮动的定价机制,价格波动设置上限与下限。
Q: 价格调整机制是否基于烧碱价格波动,并包含基准价、浮动范围、封顶及托底机制?
A: 价格调整机制以基准价为基础,随烧碱价格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设置封顶和托底机制,整体与烧碱价格波动联动。
Q: 华友湿法项目规划产能20多万吨,公司与格林美签订每年15万吨优先供货协议,若考虑未来极限产能30万吨,是否隐含对华友的供货上限不超过10万吨?
A: 公司产能预计为40万吨,主要布局在中部地区,产能规模约40万吨或更多。
Q: 与华友达成协议的进展如何?当前双方讨论的焦点是什么?
A: 目前双方处于小批量试用阶段,华友可能先采购几千吨产品进行试用,后续将根据试用情况进行评估比较,下一步计划在产线开展测试。
Q: 华友是否需要先获取公司样品进行试验?
A: 华友需从液碱工艺向当前工艺转换,因此需要先获取样品进行试验。
Q: 丽琴12万吨项目已投产,青山、宁德时代当前合作量级如何?
A: 青山客户方面,预计明年投产6万吨线,实际使用量预计5万吨即可满足单条线需求;宁德时代客户方面,预计规划6万吨线,单条线年产能约5万吨。
Q: 华友切换使用公司活性氧化镁,对应的单吨基本开支是否较大?
A: 单吨基本开支不大,改造投入较小。因原有工艺中液碱需调配成一定浓度的碱液输入,而活性氧化镁为粉状调浆后输入,前序装备及后续工序、工艺、流程均无显著变化。
Q: 非洲提估项目除洛钼和北方矿业外,是否存在其他潜在客户?
A: 存在其他潜在客户,但规模较小,多为几千吨至1万吨,其中1万吨左右的客户规模相对较大。
Q: 非洲提估项目除中资客户外,是否有外资客户在接触?
A: 加能可正在与公司洽谈合作,其项目规模较大,约为3万吨级。
Q: 加能可3万吨线当前进展如何?
A: 加能可3万吨线预计将在年度进行招标,目前使用马丁的产品。若选择公司作为供应商,主要是基于供应安全的考量,目前加能可已使用相关产品。
Q: 加能可3万吨线引入多个供应商,是否需要将全部份额转移至新供应商?
A: 加能可作为欧洲企业,与原有供应商保持合作关系,引入多个供应商主要出于保障供货安全的考量,不会将全部份额转移给单一供应商。
Q: 未来产能投产的节奏及规划如何?
A: 现有产能方面,青海工厂5万吨产线正常生产,当前为格力、美的等客户供货。2023年7月西藏6万吨产线投产,当前总产能达11万吨。西藏6万吨产线试运行期间,将原耐火材料级氧化镁产线技改升级为高活性产线,与6万吨线联动运行;若进展顺利,该区域产能有望新增6万吨,总产能提升至17-18万吨。基于链市场客户需求,公司正推进12万吨扩产计划,预计2024年6月完成,届时总产能将达30万吨。后续进一步扩产需确定新选址,将通过综合考察确定具体安排。
Q: 西藏矿当前开采量为百万吨矿石,极限为45万吨,后续是否可通过工艺或其他方式提高氧化镁产能?是否可提高采矿证规定的上限?难点是什么?
A: 当100万吨开采量开满后,理论上可与政府协商提高采矿证上限,预计可增加30-50万吨,但目前因100万吨尚未开满,暂未与政府沟通。
Q: 矿储量约5,000万吨,当前采矿证核定产能为百万吨级,理论上提高采矿证上限的可能性是否较大?
A: 当前矿证核定储量为4,800万吨,因采矿范围尚未完全划定,随着开采量增加,扩产时将开展补充勘探并延伸采矿范围,提高采矿证上限具有可行性。
Q: 活性氧化镁上半年出货量情况如何?下半年及明年的出货节奏如何?
A: 上半年活性氧化镁出货量约2万至3万吨。下半年随着产能提升,出货量将增加,全年目标为7万吨。
Q: 格林美切换相关业务的推进速度及关键因素是什么?
A: 格林美切换相关业务的推进速度较快,主要涉及新增制浆装置。双方正探讨合作建设15万吨制浆站,技术方案已多次论证,预计推进速度较快。
Q: 从收入确认角度,活性氧化镁对应的收入确认量是多少?
A: 上半年活性氧化镁计入收入的数量不多。主要原因包括:非洲地区因刚果金局势不稳、陆地运输缓慢导致港口积压,一季度发出的部分货物尚未到达客户端完成结算;此外,上半年发往科林美的部分货物结算时间可能延至三季度。
Q: 活性氧化镁相关收入在半年报中是否计入其他类别?
A: 目前活性氧化镁相关收入未单独列示,未来若业务规模扩大,将考虑单独列示。
Q: 上半年活性氧化镁贡献了大几千万的收入,其最近的利润情况如何?
A: 活性氧化镁有一定利润,整体毛利率约40%-50%,其中非洲地区毛利率较低,其他地区较好。
Q: 活性化镁上半年的利润贡献是否至少为千万级别?
A: 活性化镁上半年利润贡献至少为千万级别,整体毛利率约40%-50%,其中非洲地区毛利率略低,其他地区较好。
Q: 供给非洲用于提钴的产品与供给印尼用于提镍的产品是否存在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A: 两类产品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活性要求、活性物比例及杂质控制标准方面。提钴产品对杂质残留高低的成本影响较小;提镍产品需重点保证金属回收率与工艺顺行,同时需去除镁等有害元素,对氧化镁残留要求严格,而提钴产品对杂质残留要求相对宽松。
Q: 不同产品对生产成本是否存在差异?
A: 不同产品对生产成本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不大,主要因部分产品对镁残留的要求更低。
Q: 镍、镁、钴在杂质残留要求上的严格程度是否存在差异?
A: 镍的杂质残留要求更严格,其中镁残留需不大于2%;钴的杂质残留要求相对宽松,对4%-5%的残留无严格限制。由于需要去除镁杂质,残留杂质越多,处理成本越高。
Q: 镍的处理成本是否更高?
A: 镍对镁残留要求严格,而钴对镁残留容忍度较高。由于镍需去除镁,残留杂质多会增加处理成本,因此镍的处理成本更高。
Q: 非洲市场氧化镁价格为何出现差异,具体悬殊情况如何?
A: 非洲氧化镁原价格较好,后因中资企业扩产时,昆士兰等原有供应商无法满足氧化镁出货需求,企业转向国内复配法产品替代。复配法产品性能较差:镁消耗达0.9,金属回收率仅40%。尽管复配法产品因性能差被压低价格,但实际使用较少。市场因低价竞争导致价格混乱,长期看优质产品价值与价格应匹配,未来价格有望回升。
Q: 在非洲市场中,公司氧化镁产品与复配产品在单耗量、金属回收率等核心指标上的效果差异如何?未来价格是否会向价值回归?
A: 公司氧化镁产品与昆士兰等优质产品单耗量约0.75,复配产品单耗量约0.9;公司与昆士兰产品金属回收率约42%-43%,复配产品仅约40%。尽管复配产品因价格被压低曾被尝试使用,但因单耗高、回收率低,实际使用较少。长期来看,产品价值与价格将逐步匹配,未来价格可能回归合理水平。
Q: 若非洲蹄蝠与玉米提叶两个市场的价格差异持续较大,未来业务重心是否会向价格更高的市场倾斜?
A: 业务重心的调整需综合考虑结算方式的影响。当前与格林美采用武汉港交货,未来若与华友、青山等合作可能采用上海港等东部港口交货,采用FOB价结算时交货与结算时间较短;若采用到岸结算,运输时间会导致结算周期延长两个月以上,增加资金占用。因此,未来需综合价格差异与结算方式等因素决策。
Q: 印尼与非洲客户的供货结算港口分别位于何处?向印尼客户的报价是否包含国内至港口的运输费用?
A: 印尼客户的供货结算在国内港口,报价包含国内至港口的小段运输费用;非洲客户的结算需至非洲港口,报价包含陆运加上海运的运输费用,整体费用更高。
Q: 非洲地区包含陆路及海运费的整体报价是否低于印度地区?
A: 非洲地区的运费与货物价为分开计算,并非整体报价低于印度地区。
Q: 报价是否未包含运费与货物价格?
A: 报价为包含运费与货物价格的总价。
Q: 使用活性氧化镁带来的10%-15%降本效果是否为综合收益概念,而非单纯以6000量化?
A: 该降本效果为综合收益概念,主要体现在:使用活性氧化镁可提升金属回收率,同时沉淀与过滤效率较液碱提高20%-30%;格林美计划通过增加两个反应罐,在不改变现有产线的情况下增产2.5万吨金属镍,显著提升效益。企业当前纯成本约为8000多美金。
Q: 当前华友、立勤、青山等企业均与公司接触,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与格林美合作的价格是否有上调可能?
A: 公司与格林美已提前达成战略协同与约定,当前阶段合作已完成,后续价格调整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Q: 格林美合作中的价格是否已框定?
A: 格林美合作模式已确定,具体价格随烧碱价格浮动,但设置了价格上限与托底机制,不会随烧碱价格大幅波动而过度调整。
Q: 华友、绿萍、青山等企业总需求量较大,当前产能无法及时满足,在活性氧化镁效果良好的情况下,这些企业是否会采用炉水法或复配等替代方案?
A: 当前华友、绿萍、青山等企业总需求规模较大,当前产能无法完全满足。其中格林美已锁定供应,其他未锁定企业因产能缺口将尝试复配等替代方案。产品存在性是评估效果的前提,具备产品后才能进一步讨论效果优劣。
Q: 上半年规模0.69亿中,国内与国外销售贡献的利润占比分别是多少?
A: 上半年国内钢产量同比下降3%,耐候材料出货量增长约10%,但受价格下降影响,销售收入仅增长3-4%,利润降幅更大,国内业务基本无盈利。
Q: 上半年公司利润是否主要由国外市场贡献?
A: 主要由海外市场及活性氧化镁业务贡献。
Q: 美国工厂上半年的运营情况如何?
A: 美国工厂上半年增长速度较快,基本按预期推进。但受中美政治博弈影响,存在非关税干扰:港口两批货物因被要求证明不涉疆及无强制劳动被扣,对生产及出货造成阶段性干扰。通过地方政府、州政府、市政府及美国团队向特朗普办公室反映后,问题基本解决,但美国对中国业务的干扰仍对出货及客户炼钢生产有一定影响。
Q: 美国工厂年初设定的全年1.5万吨至1.8万吨目标,目前已进入年终阶段,能否完成?
A: 预计难以完成,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国内石墨管控导致石墨出口受限,需转向非洲或俄罗斯采购;二是美国政府对中国中资企业的政治干扰造成额外影响。
Q: 美国工厂达到7,000吨产能时可实现盈亏平衡,当前是否已实现盈亏平衡并达到盈利水平?
A: 美国工厂于二季度开始盈利,但进度略慢于预算,主要因石墨管控加严影响。石墨管控自去年起加严,今年美国特朗普政府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后进一步加码至基本禁止出口,而石墨作为主原料,其供应受限对工厂进度产生影响。
Q: 若美国工厂今年无法完成年初1.5万吨目标,是否会影响后续扩产至5万吨的计划?
A: 仍将启动后续扩产计划。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建设周期需约一年;二是当前石墨管控等困难为暂时性,已找到非洲坦桑尼亚石墨替代品;三是美国钢产量持续增加,客户需求及订单爬坡较快。因此,尽管存在短期挑战,仍决定启动美国产线后续3万吨扩建。
Q: 当前启动扩产后,周期约一年,明年年底能否达到5万吨整体产能水平?
A: 明年产能释放预计超过2万吨。当前订单量较多且持续增长,叠加与米塔尔的合作深化,因此明年需进一步增加产量。
Q: 西藏地区活性氧化镁产能新建或改造,以及美国耐材产能扩产,是否存在融资需求?
A: 还原氧化镁生产采用低温处理工艺,对热工设备要求不高,投资规模较小,自有资金可满足需求,短期内无融资安排。
Q: 国内耐火材料行业自去年下半年价格大幅下跌,年底出现明显亏损,目前价格未改善的情况下,行业内是否存在因亏损而大面积退出的企业?
A: 根据中耐协及辽宁大石桥、河南新密等主产区省级协会的信息,当前行业受价格持续低迷影响较大。耐火材料原盈利水平较低,价格下跌后企业普遍接近成本线,成本控制不佳的企业出现亏损。目前辽宁大石桥、河南新密等主产区半数以上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其中,为钢铁行业提供耐火材料的企业因采用整包模式,退出后难以重返市场——整包模式涉及运维、安装等服务,退出会影响钢厂生产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停产或退出的企业未来大概率将彻底退出或转型。
Q: 当前大部分钢铁耐材企业因退出后难以重返市场而坚持,若当前价格持续,这些企业是否难以维持?
A: 当前耐材行业全行业亏损,头部企业不盈利,小企业更难盈利。近期国家加强社会责任要求,社保需全额缴纳,此前民企多未缴或低比例缴纳,这一政策显著增加了民企成本与经营压力;而上市公司、头部企业及国企原已规范缴纳,无额外成本增加。因此,若当前价格持续,小企业压力更大,行业出清将加速。
Q: 国内钢铁、水泥等主要过剩产业正深入开展相关工作,除钢铁行业好转带动上游麦彩行业改善外,耐材行业作为过剩行业,是否存在政策或其他因素可直接推动其好转?
A: 推动耐材行业好转的政策方向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反内卷政策遏制恶性竞争,明确禁止一味低价中标,要求低价中标需说明是否低于成本价,低于成本价的竞争将被淘汰,促进理性健康竞争;二是部分地方政府针对产能出清提供补助,推动已停产或拟停产企业退出市场。政府通过此类措施可助力行业健康发展。
Q: 基于上半年经营情况及下半年展望,公司实现年初设定的全年营收62.5亿元、利润3.2亿元目标的前景如何?
A: 若下半年氧化镁出货量增加,收入将显著改善,利润压力也将有所缓解;但受今年产品降价影响,收入与利润均承压,其中利润面临的压力更为突出。
Q: 西藏生产活性氧化镁是否存在进一步降本空间?与青海相比,主要降本点体现在哪些方面?产能提升后,单吨成本预计较青海降低多少?
A: 西藏生产活性氧化镁存在降本空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设备装置规模扩大将降低综合成本;二是运输优化,通过西藏至四川宜宾的水运方式降低物流成本。此外,青海生产需运输菱镁矿,而西藏直接运输氧化镁成品可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未来若川藏铁路建成,通过铁路运输至四川、成都或武汉将进一步降低成本,但当前仍以水运为主。
Q: 西藏生产混氧项目的降本是否主要体现在运输环节?目前是否已有单吨具体降本数据?
A: 该项目降本主要通过运输环节实现,目前尚未完成单吨降本具体测算,但预计未来会有成本降低。
Q: 除格林美及现有客户外,其他在进展的客户预计何时能看到较明显的进展?
A: 华友需开展前期工作,具体进展时间取决于其推进速度及需求迫切性。青山项目计划明年投产,建设中不考虑液碱装置,将直接采用新工艺;格林美与丹瑞河谷合作的新产线预计今年四季度启动,2027年上半年投产,该产线将采用氢氧化镁工艺,工艺路线在建设期已明确,确定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