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年上半年经营情况概述
·整体经营表现: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稳定,业绩提升,为全年目标奠定基础。在铝加工行业出口退税取消、盈利能力下滑背景下,营收及利润稳健增长。据协会数据,2025年1 4月,4200家规上铝加工企业营收增6%、利润总额增5%。同期,公司上半年营收59.6亿元(同比+20.87%),净利润5.7亿元(同比+2.15%)。Q2核心指标较Q1回升,凸显抗风险与竞争优势。
·重大项目推进:2025年4月,重庆铝业获500余亩土地,二期项目在建。将引入1 + 1 + 4热连轧生产线,集成优化技术,可生产优质复合铝板带材。项目建成后,预计增15万吨成品及30万吨热轧坯料,解决热轧产能瓶颈,提升产能、品质,降低成本。
·外贸业务韧性:2025年上半年,公司应对行业与贸易摩擦,外贸韧性强,出口占比稳定在1/3。坚持市场多元化,产品出口40余国,对单一地区依赖弱,对美出口占比小,关税影响不大。同时,专业团队会根据贸易变化调整策略与产品结构,以高性价比产品参与竞争。
2、销量与盈利表现及展望
·销量与季节性波动:上半年月均销量约4万吨,二季度销量高于一季度,主要因一季度受季节性因素影响。
·盈利影响因素拆分:今年吨盈利同比下滑,主因:一是出口退税扰动、老产品加工费年降;二是降本幅度较去年缩小,去年降本成效显著,但今年降本幅度减弱;三是铝价波动影响,因海外结算周期与国内不同(部分采用季度价格结算),上半年铝价波动使吨利润减少几十元。此外,上半年新产品开发进度未达预期,也对盈利造成一定压力。
·下半年盈利改善预期:下半年单吨盈利预计略好转,推动因素有:一是与陕西合作伙伴达成长期供料协议,加工费更优;二是开展保税业务,通过保税形式避开13%增值税,利用当前内外铝价超千元的差价(上海工厂已启动,9月重庆工厂也将开始);三是高附加值产品销量有望增长。此外,预计2026年二季度部分热轧产能投放后,将外协产品转回内产,可减少运输及外协加工成本,预计吨效益提升超千元(届时摊销可能略有增加)。
3、行业竞争格局与挑战
·下游反内卷影响:下游汽车行业反内卷或使产量下降,加剧上游供应商竞争。新定项目定价可能低于现有产品,客户对价格敏感。为保障重庆工厂二期投产后的订单,公司在确保核心客户未来发展和自身风险可控时,会积极寻求长期合作并适当让利,将外加工量转回内部,为未来发展奠基。
·行业集中度与竞争策略:铝热传输材料行业集中度高,华丰、格兰吉斯、银邦三家占全球约60%-70%的份额,复合材料领域约占80%。公司规模优势明显,其他供应商对其价格调整敏感。当前因产能瓶颈,公司暂无价格战的必要;重庆二期投产后虽有条件,但是否发动价格战需视市场变化和产能订单匹配情况而定。另外,其他两家企业也在扩产,但需求仍有增长,新领域应用在拓展。公司凭借重庆工厂的成本优势,未来可生产此前放弃的非复合材料产品,对发展有信心。
4、新产品开发进展与展望
·重点新品开发方向:公司持续深耕三大类新品,构建高附加值产品矩阵,提升盈利能力。战略性新品以船型水冷板、预埋先进材料为代表;前瞻性新品聚焦民用、商用空调、储能、算力等新兴领域应用材料;环保型新品以低碳绿色合金为代表。
·细分产品进展:公司核心新品开发进展如下:船型板原专为比亚迪开发,二季度比亚迪用量增长有限,转而在小米、领跑、吉利等品牌获良好应用,该合金深冲性和强度佳;0.7 0.8毫米薄水冷板可实现原1.0毫米性能,获两三个客户验证,客户正换模,预计下半年量产;预埋氢机产品受产能瓶颈限制,按需求供应,重庆二期投产后将大力推广,预计2026年大量增长;铝带铜产品在美的等民用空调应用已完成开发,正进行台架实验,推广将逐步推进;低温钎焊产品因客户能耗要求推出,推广尚需时间。此外,其他前期开发产品已显部分成果。
·技术壁垒与竞争力:公司新品优势显著,部分产品为独供或市场领先。如船型板合金因性能优势获多品牌应用;0.7 0.8毫米薄水冷板实现材料性能替代与工艺创新;合金配方与工艺是核心壁垒,支撑产品价格体系重塑与竞争力提升。
5、服务器液冷领域铝应用趋势
·当前应用与技术可行性:当前服务器液冷领域散热材料以铜为主,因客户对成本不敏感。铝制散热器已有部分客户应用,但体量和比例较小。未来铝替代铜是趋势,铜成本高且为战略性资源。技术上,铝通过选择合适的厚度、壁厚及合金,可实现与铜相当的散热效果。市场对铝接受度低,数据中心客户当前重点在芯片、显卡、算法等,散热材料替代非当下考虑内容。即便全部替换,整体市场体量也不大。目前铝制散热器已量产供货,但规模较小。
6、空调铝带铜替代进展与空间
·替代空间与应用场景:单台空调铝带铜全部替代冷凝器、蒸发器等部件,铝用量约3 5公斤,具体与空调匹数有关,如3匹柜式机冷凝器加蒸发器铝用量可能达5公斤。国内外替代路径不同,海外采用微通道结构,国内用内螺纹圆管。商用空调冷凝器尺寸大、重量重,如有的达2 3米×2 3米。
·替代难点与推进情况:国内铝带铜替代滞后,一是历史上“黑心管”负面认知影响居民接受度;二是白电行业格局稳定,头部企业自我革新动力不足。目前,美的、格力、海信等主机厂已主动尝试。相关公司产线设备兼容,可生产不同复合材料。大规模替代时间未明确,铜价持续在8万左右或促使主机厂降本替代。
7、投资者问答与重点问题解答
·复合料与非复合料占比:复合料占比近年来保持相对稳定,约为六十几,且每年有1%左右的小幅增长。复合料的技术壁垒在于综合系统优势:一是有完整的核心合金体系,能满足客户多类型合金需求;二是与客户粘性高,多数产品共同开发,按需设计;三是深耕复合材料,技术工艺和成品率领先,成本把控和产品质量突出;四是有优秀人才团队;五是具备长期研发投入能力,部分产品开发周期长达十年,当前在研产品需四至六年量产;六是设备为复合材料专用设计,与其他铝加工企业通用设备适配性差异大,其他企业转产成本高且影响现有业务。
·收入增长驱动因素:收入增长20.8%,量的增长为两位数,与金额增长幅度相近、略低。铝价同比增长约15 18%,对收入增长有贡献。同时,加工费明显下降,平均价格降约200 300元/吨。收入增长是量增、铝价上涨与加工费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量和铝价上涨构成正向驱动,加工费下降则抵消部分增速。
·重庆二期项目进度:预计2026年第三季度投产,目标是下半年减少外协、实现自产。当前前道工序外协量约20余万吨(因成品率约70%,前道工序需处理量高于产成品量)。转内产后,预计每吨节省超千元成本(抵消新增折旧后仍有差价),且二期设备升级优化,工艺工序缩短,成本低于一期。项目优先消化现有外协订单,设备磨合稳定后,或利用剩余产能争取此前因毛利率低而放弃的业务,具体进展需结合设备磨合、团队生产等情况判断。
Q&A
Q: 华峰铝业上半年整体销量及一二季度销量水平如何?
A: 上半年月均销量约4万吨,二季度销量高于一季度。
Q: 今年盈利相比去年高位回落的主要财务影响因素有哪些?
A: 今年盈利回落主要受多因素影响:两地产能问题、内部运费增加、海外增值税问题及年降压力;降本幅度同比收窄;铝价波动及非经营性因素影响;老产品年降压力显著;上半年新产品开发进度未达内部预期。综合以上因素,今年吨净利润同比低于去年。
Q: 铝价波动对公司上半年利润的具体影响金额是多少?
A: 铝价波动对公司的影响金额不高,约为10元至几十元。
Q: 公司对盈利的展望如何?包括下半年及明后年的情况。
A: 下半年单增盈利情况可能略微好转,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一是与陕西合作伙伴达成长期供料协议,加工费优于现有水平;二是通过保税来料加工模式避开13%增值税,利用当前内外差价超1000元的优势,上海工厂已启动相关业务,重庆工厂预计9月跟进;三是高附加值产品销量增长,在接近50万吨总量摊薄下带来改善。明后年方面,预计明年第二季度部分热轧产能投放后,将当前以外协形式生产的增量产品转回自产,但可能伴随摊销增加。
Q: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A: 主要挑战来自竞争加剧。整车厂反内卷可能导致其产量下降,进而加剧供应商端的竞争,部分新增项目定价可能低于现有产品。客户对价格高度敏感,公司为维持核心客户合作、保障重庆工厂二期投产后的稳定订单,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可能通过适当让利维持业务关系,以确保未来外加工量转回的订单基础。
Q: 行业集中度较高,公司能否通过反对权等方式维护或抬升行业加工费?
A: 行业内不会形成价格联盟,但存在相对默契。由于公司规模显著大于其他供应商,其价格调整对行业影响较大,其他供应商主要跟随公司动向。现阶段公司因产能瓶颈无必要采取相关行动;重庆二期投产后虽具备条件,但具体是否实施将视市场变化及产能订单匹配情况而定,公司拥有更多主动权。
Q: 明年加工费的降价幅度预期如何?与今年相比有何变化?
A: 预计明年加工费降价幅度不会大,且小于今年。主要原因包括:今年客户价格谈判延迟至年中确定,已部分透支明年空间;外贸13个点的压力已在今年消化;国内价格谈判因新能源汽车配套客户压价压力大而异常艰难,今年为行业压力最大年份,预计明年将缓解。
Q: 除汽车外,公司开发的一体化水冷板、预埋清机、服务器AI算力相关产品及空调领域新产品的近期进展及未来展望如何?
A: 新能源汽车领域已进入自然增长阶段,公司抓住小米等热门车型项目;储能领域下游竞争激烈但体量大;民用/商用空调微通道业务今年表现良好,三花、正安、丹佛斯等客户需求淡季不淡。重点创新产品进展如下:船型板原为比亚迪开发,二季度比亚迪用量无增长,但在小米、领跑、吉利等其他品牌应用增长,凭借深冲性和强度优势推广顺利;薄型水冷板可替代现有1.0-1.2mm材料,性能达标并获2-3客户验证,客户正开模,预计下半年量产,将通过省铝增加工费重塑价格体系;预埋清机产品受核心工序产能瓶颈限制,重庆二期投产后将大力推广并实现大幅增长;铝带铜产品已完成开发并进入台架实验阶段,客户体量大,将稳步推广,趋势形成后量可观,用于替代铜管;低温钎焊产品因客户能耗要求推出,推广需时间。其他产品部分处于开发阶段,部分已见成果,部分为独供或市场领先,公司目标通过新产品开发重塑价格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
Q: 服务器液冷算力趋势下,英维克、银轮等客户使用铝制散热器的液冷数据中心应用目前体量及比例较小,未来是否会成为趋势?
A: 服务器液冷是未来趋势。当前市场因客户对成本不敏感,液冷数据中心仍以铜制散热器为主;但铜成本高且为战略性资源,推广经济性不足,未来将逐步向铝制散热器发展。目前已有部分客户采用铝制散热器,但应用体量较小。
Q: 从散热性、结构、腐蚀性等实际应用性能来看,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铝制产品能否达到铜制产品的散热效果?
A: 从技术角度,铝制产品可通过选择厚度、壁厚及合金材料实现与铜制产品相当的散热效果,且应用场景多为静载,技术上不存在障碍。当前数据中心客户的核心关注点集中于芯片、显卡、算法等领域,铝制产品替代并非其当前重点。未来铝制替代是明确趋势,但整体市场体量有限。
Q: 使用女座产品的附加值与原提问中车载产品的技术难度相比,是相近还是更高?
A: 目前无法具体比较两者难度,因未深入研究。已知客服团队有相关业务,若已在推进则为成熟产品,当前该产品处于量产供货状态,但供货量较小。
Q: 完成替代后,一台空调的增量使用量大致处于什么级别?
A: 增量使用量取决于替代程度,若冷凝器、蒸发器及内部管子均更换,单台空调增量使用量约为3-5公斤,具体与空调匹数大小相关。此外,国内外替代路径存在差异:海外采用微通道结构,国内则使用与铜管相似的内螺纹圆管,结构形式与现有样式相近。
Q: 国外采用微通道结构的空调冷凝器与蒸发器单位用铝量能否达到5公斤?具体用量级别如何?
A: 微通道结构采用全铝制丙管与翅片,3匹柜式机的冷凝器与蒸发器合计用铝量约为3-5公斤,单一部件用铝量约2公斤。
Q: 国内螺纹圆管工艺在楼梯应用上与国外工艺是否相似?该工艺对楼梯更换量会产生何种影响?
A: 公司向美的供应的是内螺纹圆管,目前仅提供长管。美的具体应用方式未透露,需待产品落地后明确。
Q: 空调履带铜是否属于汽车之外第二个未来可能在3-5年爆发的领域?其实际落地拐点预计何时出现?
A: 公司2013年上海二期项目即针对民用空调领域布局,基于汽车应用已成功且要求高于民用空调的判断,预期该领域会快速替代,但过去十余年尚未爆发。目前美的、格力、海信等企业已主动推进相关工作,但大规模替代的具体时间节点暂无法明确判断。
Q: 国内居民端是否因历史上铝代铜等事件形成不良消费理念,导致对相关产品接受存在难度?
A: 历史上存在黑心管的负面评价影响了居民消费理念。
Q: 复合料与非复合料的占比情况如何?复合料与国内外竞争对手相比单端毛利存在较大差距,其技术壁垒体现在哪些方面?
A: 复合料占比近年略有增长但整体稳定,约维持在60%水平,年均增长约1%。复合料的技术壁垒为综合系统工程,具体包括:具备完整的产品体系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与客户深度绑定,通过联合开发定制化产品;技术工艺与成品率优于行业水平,叠加成本控制与产品质量优势,净利润率处于行业较高水平;拥有优秀人才队伍及持续的研发投入能力,支持长周期产品开发;专用设备适配复合产品生产,其他铝加工厂转产成本高且影响现有业务。
Q: 收入增长较多但利润增长相对较低,收入增长中量的贡献和铝价的贡献情况如何?
A: 半年报金额增长20.8%,其中量为两位数增长且略低于金额增速;去年全年量为43,今年全年规划目标约50。收入增长由加工费与铝价共同构成,铝价增长15-18%,量为两位数增长,加工费平均降幅约200-300,导致平均价格下降。
Q: 重庆二期的最新进度如何?预计明年可贡献多少万吨的增量?
A: 重庆二期乐观预计于明年下半年实现前道工序自主生产,不再依赖外协加工。当前前道工序年外协量约二十万吨,因行业成品率约70%,前道工序年需求量约七八十万吨。二期投产后将承接现有外协部分,无需额外拓展新订单,设备磨合更顺畅。与同行通过新增业务量、磨合新设备及新客户的扩产模式不同,重庆二期通过承接现有外协业务实现产能利用。
Q: 替代外协生产时,若以1,000元/吨的成本差计算可节省2亿元,自有生产的实际贡献是否更大?
A: 与现有外协生产相比,将外协订单转回自有设备生产可节约1,000元/吨以上成本。二期投产后,因设备升级及工艺优化,二期成本将优于一期,即使考虑新增折旧抵消部分成本,仍可实现每吨1,000元以上的成本差价。此外,当前部分低毛利产品因外协导致利润被分流且拉低整体毛利率而放弃,若二期收回外协产能并稳定运行后,可利用富余产能争取此类业务,但实际拓展需视设备磨合、产能爬升及生产团队配合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