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威复材2025年半年报业绩交流会

用户头像
不明真相的群友
 · 江西  

$光威复材(SZ300699)$

1、半年度经营及财务表现

财务数据核心指标: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6.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2.4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4.23%。

各业务板块收入表现:各业务板块收入表现如下:拓展纤维板块受行业供需失衡、产品价格下降及需求节奏因素影响,实现销售收入6.3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85%;能源新材料板块因新客户业务拓展及传统客户订单增加,风电碳梁业务快速增长,实现销售收入3.6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7.95%;通用新材料板块受市场竞争、产品价格下降影响,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17%;辅材科技板块因交付节奏因素,实现销售收入0.3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6.2%;精密机械板块实现销售收入0.3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8%;光盛科技板块实现销售收入753.6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4.79%。

业绩下降原因分析:半年度业绩下降原因可从报表和业务层面分析。报表层面,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较2024年同期增加3100万,加上财务和销售费用,几项费用合计增加4600万;其他收益科目减少2600万;信用和资产减值损失多计提1600万,上述因素使营业利润减少约8800万。业务层面,综合毛利率下降2.15个百分点,一是低毛利的风电碳梁业务规模增加一个多亿,拉低综合毛利;二是包头业务负面影响大,上半年包头折旧增加5000多万,影响毛利率。整体业务稳定,碳梁业务增长,装备业务稳定略增,小业务影响较小。

2、会前核心问题集中答复

军品碳纤维竞争与价格:军品碳纤维竞争格局方面,老型号如T300因型号和需求变化已进入稳定状态,当前关注点更多转向T700、T800及下一代纤维。竞争模式从过去单一型号、产品的竞争,转变为多型号、多品种的竞争。同时,主机及装备的双流水、保障等需求一定程度加剧了竞争,但核心仍在于产品质量是否过硬、价格是否具备优势。价格方面,未来价格需在产品性能稳定且满足需求的前提下,与订单量形成更强联动性:订单量大时价格会有一定优惠,订单量小时则按定价执行,所有合同均会明确约定相应价格和数量。

商飞方向进展:在商飞大飞机应用领域,公司从纤维和预浸料/树脂两方面推进进展。纤维端,T300纤维已通过PCD审核批准,并与客户共同供应相应需求;T800G下一代纤维正进行相关认证工作。预浸料端,前期已通过阻燃预浸料的PCD审核,目前正开展相应产品的验证工作。

包头项目现状与展望:包头项目于2024年下半年投产,一期建设产能为4000吨。当前因产量和价格因素尚未达到盈亏平衡点,对公司整体业绩形成拖累。2025年预期产量为2000 - 3000吨,采用以销定产模式,产品与威海主厂区应用类似(如压力容器),已通过客户各方面验证并陆续供货。未来展望方面,一是随着后端应用扩大(包括市场需求恢复和新应用场景开发),产量增加将逐步摊销前期投入成本;二是行业处于内卷状态,碳纤维价格竞争激烈,企业收入端和利润端表现不佳,但碳梁在风电领域的应用已实现恢复性增长且2025年持续,叠加项目定位于中高端产品,公司对包头项目发展仍有信心。

3、现场互动提问与补充讨论

新领域需求与应用:针对新领域需求情况,海洋(船用)、兵器等新领域应用进展良好。船用装备方面,相关应用正逐步放量,以预浸料、纤维、织物等不同形式交付,覆盖水面及水下船只的表面和容器类部件;兵器类应用中,部分辅助设施或核心部件取得较大突破,需求明确,但流程和进程未完成,当前实际交付量未充分释放。船用纤维以干法为主。

新材料业务与股权激励:能源新材料业务上,2025年上半年传统客户订单增加,原因是客户结构从单一转向多元,新增多个客户订单;同时,中国碳纤维价格低于国外,叠加原有客户长期合同到期,订单重新向国内转移,且客户整体需求近两年持续增长。2025年作为股权激励计划归属的最后一年,受市场量价因素影响,当前兑现仍存在压力,后续规划需视情况而定。

Q&A

Q:军品碳纤维竞争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价格将如何展望?

A:军品碳纤维竞争格局方面,老型号随型号迭代和需求变化趋于稳定,市场关注点转向700型、800型及下一代纤维;竞争格局从单一型号、产品向多型号、多品种转变,主机及装备的双流水、保障需求进一步加剧竞争,核心竞争要素为产品质量、价格优势。未来价格方面,在产品性能稳定且满足需求的前提下,价格与需求量联动性增强,量大或有价格优惠,量小则按定价执行,具体价格与数量通过合同约定。

Q:公司在商飞大飞机应用方向的进展如何?

A:商飞大飞机应用进展主要体现在纤维、预浸料及树脂领域。T300纤维已通过PCD审核批准,与客户共同供应需求;800G下一代纤维正进行认证工作;预浸料方面,前期已通过阻燃预浸料PCD,目前开展产品验证工作。

Q:公司包头项目目前的出货和盈利情况如何?等同性验证产品后续如何展望?

A:包头项目于去年下半年投产,一期设计产能4,000吨。当前产量与价格水平下尚未达到盈亏平衡,今年上半年公司整体业绩下降26.8%受包头项目影响较大,当前仍对公司业绩形成拖累。当前生产状态稳定,今年预计产量2,000-3,000吨,产品应用与威海主厂区类似,已通过客户验证并陆续供货。后期展望:随着市场需求恢复及新应用场景开发,产量提升将逐步摊薄前期投入成本;尽管碳纤维行业价格竞争加剧导致利润承压,但风电碳梁等后端应用恢复性增长将支撑项目发展;项目定位于中高端产品,是当前产量规模较小的主要原因。

Q:上半年民用碳纤维领域供需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行业景气度展望如何?公司相应产能如何调整?

A:上半年民用碳纤维市场价格表现不佳,多数企业处于成本线或亏损线运营,以价格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分应用领域看,体育休闲领域价格竞争最为激烈,但需求量未显著增长;风电领域整体需求量增长,但未实现利润同步增长;氢能气瓶领域客户对纤维性能要求降低。行业竞争加剧主要因两方面:一是产能过剩叠加市场需求未充分释放,企业通过降价争夺份额;二是地方政府通过提供土地、代建厂房、购置设备等方式支持新进入者,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导致行业进入卷产能、卷政策阶段。当前行业处于困难期,多数企业运营压力较大,但技术研发与应用场景拓展仍在持续推进,行业将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优化、优胜劣汰的阶段。

Q:反内卷对民用碳纤维行业是否有影响?

A:当前反内卷对行业暂无影响,行业仍处于内卷阶段。未来国家可能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尽管当前为市场化竞争,但随着行业发展,最终将形成主导、辅助、淘汰的市场格局,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阶段。

Q:大合同中是否明确了碳纤维的价格?较十四五初期的合同价格下滑幅度有多大?

A:大合同中明确了各规格型号碳纤维产品的价格及预期数量。

Q:大合同中数量与价格是否挂钩?

A:大合同中300、700、800等规格产品的数量与价格挂钩,且合同明确约定了各规格产品的价格及预估数量。但产品结构无法分解,合同披露为分批形式,因此无法提供详细分解信息。

Q:公司在中科院电工所中标较多,与电工所的合作情况如何?

A:公司与中科院电工所的合作项目较多,主要涉及装备类、装备生产类及装备研发类,但具体项目因涉及型号需求无法详细描述。

Q:公司新产品价格和放量的节奏是怎样的?

A:公司多款新产品已签订三年期合同。从分配端预测,以25年为基数,26年、27年放量规模将高于25年。其中一款产品对应单一型号,另一款对应多个型号。主要影响因素为各型号需求,目前交付时间节点存在小幅调整,整体需求无显著变化。

Q:公司在辅材领域是否有新的应用订单?

A:公司在辅材领域已有新的应用订单,但目前订单量有限。新应用主要涉及3C电子、机器人机械手臂及高端装备类等领域。

Q:公司辅材业务目前规模是否达到小几千万级别?

A:目前公司辅材业务规模较小,尚未达到小几千万级别。

Q:不在合同内的新领域今年的需求情况如何?

A:不在合同内的新领域中,船用装备应用逐步放量,以预浸料、纤维、织物等形式交付;兵器类辅助设施或核心部件取得重大突破,需求明确但受流程进度限制暂未量产;其他领域需求分散但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Q:船舶领域的产品是否应用于水面船舶或水下船舶?

A:产品在船舶领域的应用覆盖水面船舶及容器类船舶。

Q:子公司拓展纤维收入与公司拓展纤维板块收入的差距扩大,是否因包头开始向风电碳梁供应纤维?

A:是,主要因包头开始向风电碳梁供应纤维,但供应给公司自身的量较小。

Q:拓展纤维9.0余亿元收入与纤维板块6.0余亿元收入之间3.0亿元抵消的具体方向是什么?

A:该抵消源于内部各板块之间的交叉业务。

Q:MJ40与MJ55相关牌号的整体收入体量如何?未来航天及商业航天领域用碳纤维的市场空间如何?

A:MJ40与MJ55相关牌号整体收入体量约1亿元。未来航天及商业航天领域用碳纤维市场前景广阔,航天、卫星等领域的核心部件需使用高模碳纤维。

Q:半年报中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7%至1.1亿元,公司重点投入的研发方向及未来前景如何?

A:研发投入主要聚焦两大方向:一是纤维在不同领域、不同应用场景的扩大应用项目;二是寻找纤维辅材新产品及新应用场景,开展纤维应用验证、工艺试验等系统验证工作,其中前者为主要方向。

Q:碳纤维新项目的主要应用方向包括哪些领域?

A:碳纤维新项目的应用方向涵盖航空、航天及工业领域,同时包括因国家碳纤维技术成熟度评定要求而开展的产品改进、优化类项目,其中核心方向是瞄准实际应用。

Q:光晟科技板块上半年收入规模较小但增速良好,其业务方向及今年与未来的成长情况如何?

A:光晟科技主要聚焦两个业务方向:无人机/航空类产品,以及压力容器类/缠绕壳体类产品。其中,缠绕壳体类项目正逐步恢复,该领域以缠绕壳体的压力容器类产品为主,需求明确且潜在规模大,但过去两年项目推进有所停滞。自一季度起,相关项目已显现逐步启动迹象,因此对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

Q:能源新材料业务中,传统客户订单自2021年后减少,当前订单增加是开启新一轮持续增长,还是其他状态?对传统客户订单的展望如何?

A:传统客户订单增加并非仅原有客户贡献,更多来自新增客户,客户结构从单一转向多元化。原有客户订单增加并非偶然,主要因两方面因素:一是客户自身需求增长;二是前期订单减少源于市场订单转移,随着长期合同到期、中国市场优势恢复,订单重新向中国转移。整体来看,近两年行业需求持续增长,虽2021年后国内订单减少,但需求仍处于稳步增长过程中。

Q:今年是公司此前股权激励计划归属的最后一年,前两年因节奏问题存在未归属情况,且部分核心骨干股权未充分获取,公司后续针对此类情况是否有相关规划?

A:当前市场环境下,今年完成股权激励兑现存在压力,后续规划需视情况而定,当前重点是推进今年的兑现工作。

Q:T800千吨线产能等同性验证已通过,后续产能爬坡及交付节奏如何?该产品当前在手订单情况怎样?能否支撑2025年及以后的持续放量?

A:后续产能爬坡、交付节奏及订单情况无问题,相关合同已签订。

Q:T1100级碳纤维目前的应用进展如何?何时能贡献收入?

A:T1100级碳纤维湿法与干喷湿纺两种工艺的产品均已有应用,2024年将实现验证性收入约6000万元,且该产品将作为下一代装备的主材料。

Q:大飞机的材料除了已经PCD认证的,还有哪些产品在验证?

A:验证中的产品包括干法、湿法两种工艺的产品,该产品将成为下一代装备的主材料,2024年验证性收入预计为6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