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盛华源2025年半年报业绩交流纪要

用户头像
不明真相的群友
 · 江西  

$宏盛华源(SH601096)$

1、公司背景与业务概况

公司发展历程:公司经过三年努力,于2023年12月底在沪市主板成功上市,目前注册资本为26.75亿。2025年4月8日完成股权上划。公司现为二级央企,控股股东为中国电气装备集团下属的平高电气

主营业务与产品:公司主要从事输电线路铁塔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覆盖全系列电压等级,包括角钢塔、钢管塔、钢管杆、变电构架架。自2006年我国首条特高压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公司参与了国内全部特高压工程线路的建设,并承建了多项世界一流的输电线路铁塔工程,是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内唯一从事铁塔业务的主体。

生产基地布局:公司生产基地分布在杭州、合肥、青岛、重庆、徐州、镇江、西安7个省市,拥有10个生产基地,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输电线路铁塔供应商。

2、上半年经营表现

财务数据概览: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49.05亿元,因订单价格下降,同比下降4.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8亿元,同比增长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1.88亿元,同比增长160%。上半年公司综合毛利率约为11.91%,较2024年同期提升3.02个百分点。

市场中标情况:2025年上半年中标金额约71亿元,新签订单金额约70亿元。市场份额方面,在国网总部的市占率约为21%,在南网总部的市占率约为24%。

收入影响因素: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4.53%,主因受订单价格下降影响。

3、产能现状与规划

当前产能水平:2024年自产产能为115万吨,合并全口径产量(包含部分初加工环节外围协作)约146万吨。2025年自产产能将达到130万吨,当前产能利用率已实现全覆盖,达到100%。

未来产能规划:2024 - 2025年通过木头项目实施,产能预计达到130万吨。2026年,规划通过新厂区投建(其中一家新厂区暂未明确披露)及牧图项目智能制造的持续投入,继续扩大产能规模。

4、盈利改善驱动因素

原材料成本管控:公司通过动态锁批策略、专业研判及规模优势控制采购成本。具体措施包括:根据订单情况动态调整原材料锁批节奏,若研判价格可能上涨则及时锁批,若价格处于下行局势则抓点采购;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对钢材行业走势进行研判,以管控最大成本项并力争压降采购成本;利用主体多、订单量大的规模优势,结合分阶段锁批模式提升与供应商议价能力,例如在投标时通过咨询机构研判钢材原材料走势,若预判钢材价格上涨则提前锁定部分低价原材料控制成本,若预判价格下降则在中标后分阶段锁批。

内部降本措施:公司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及内部协同提升效率以降低成本。信息化方面,通过信息化方式压降原材料损耗,提升原材料利用率,2025年原材料利用率在去年基础上提高了零点几个百分点,2026年计划继续提升;智能化改造方面,通过引入激光切割机等智能化设备减少人工成本,如激光切割机由原来四人操作减至两人操作;内部协同方面,加强塔形协同与原材料库存协同,例如中标的10个塔形通过分工协作(各放5个)减少重复放样,原材料库存通过内部调配避免重复备料,降低过程成本。

毛利率未来趋势:公司毛利率未来走势主要受订单价格与原材料波动影响。当前研判显示,未来毛利率将稳步提升,但提升幅度可能趋缓,且不会低于当前水平(11.91%)。

5、市场与竞争格局

业务增长驱动:业务增速与电网投资呈正相关。历史业务表现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的基建投资关联紧密,2024年国家电网公告投资约6000亿,南方电网2025年初预计投资1750亿,两网投资持续增长将拉动作为输电端主要产品的铁塔业务量增长。当前公司两网市场份额稳定在20%-30%(高时超33%),两网投资增加将直接拉动业绩。此外,公司市场构成多元化,两网外市场及国际市场当前占比约10%-20%,因产能不足未完全发力,未来若产能大幅提升且两网订单增速不及产能提升幅度,将加大两网外及国际市场开发,以此作为业绩增长的替代驱动,降低对两网投资的单一依赖。

市占率提升空间:当前公司在国网总部中标率为21%,南网总部中标率为24%。未来市占率提升路径主要包括:一是产能扩张,随着浙江新厂区建设及达产,现场能力核实的产能将提升,从而支撑市占率增长;二是通过收购铁塔生产企业,增加投标主体以突破招标规则中同一包段投标数量限制,获取更多投标份额;三是优化软实力,加强技术分与商务分等评标维度的竞争力,提升中标优势。

核心竞争优势:公司在两网市场的核心竞争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技术优势,国内300米以上高塔(除一期由东方铁塔承接外)均由公司完成,涉及应力、材料、焊接、工艺等多方面技术要求;二是产能布局优势,铁塔产品运输成本较高,公司在全国多地布局产能,降低运输成本,形成成本竞争优势;三是规模优势,公司拥有多个生产企业,能保质保量满足电网紧急送电需求(如要求特定时间点必须送电),保障供货能力。这些优势是公司多年维持国网市占率第一的主要原因。

6、国际业务拓展

国际业务现状:当前国际业务主要聚焦一带一路客户,开展时需考虑交货及回款情况。公司优先满足国内供应,国际业务作为补充。拓展模式有三种:借船出海(依托总包公司)、造船出海(自主对接稳定国外客户)、联合投标(与其他公司组成投标体)。

未来拓展规划:当前国际业务订单占比不高,因国内订单足以支撑现有产能,国际业务处于‘踩刹车’推进状态。产品已覆盖北美、欧洲市场,但受国际营商环境不稳定影响,目前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拓展国际业务,仅作为订单补充。未来若产能大幅提升且国内订单不足,将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进度取决于产能释放情况。

毛利率差异:国际业务因涉及运输等环节,毛利率略高于国内,差异不大,综合约为11%。

7、新产品开发与应用

风光领域新产品:在风光领域,公司针对风电开发了格构塔产品。相较于传统风电塔筒,格构塔成本低、运输便捷、风阻小且加工技术要求低。目前,公司已推出国内首台风电机组格构塔,客户试用反馈良好。未来若市场推广成功,在沙漠戈壁、海上风电等开发力度加大的背景下,该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此外,公司在输变电工程中试点应用螺旋管产品,与传统基坑混凝土工艺相比,螺旋管在施工难度、成本费用及施工周期上更具优势,但因需验证对电网的长期影响,首批螺旋管需经过3年试用期验证后,方可决定是否进一步推广。

新产品拓展策略:公司新产品拓展遵循稳健原则,在现有技术储备、设备配置及场地要求的基础上,无需额外投资,逐步拓展新产品。拓展方向为与现有产品工序、技术要求相近,但应用于不同场景的产品,如钢结构冷却塔(原多为水泥材质),符合国资及上市公司的风险控制要求,能有效利用现有资源。

特高压产品占比:2025年上半年公司特高压工程业务在收入端占比约15%,综合毛利率约10%。由于产品从招投标到最终交付周期约为3 - 6个月,因此上半年收入中包含2024年中标的业务(2024年特高压招标量较少)。

8、未来展望

下半年经营预期:从市场订单看,下半年随着特高压开通(结果未公布)和国网招标,订单将持续稳步增长。利润方面,公司对下半年保持乐观,会加强内部成本管控,加大可压降费用领域力度,在现有规模、人员等条件下,力争让股东满意。

长期发展规划:公司正编制15发展规划,暂未完全出台。未来,效益和规模预计大幅增长,但这只是规划,尚未落地。

Q&A

Q:目前整体产能情况、后续规划及当前产能利用率如何?

A:24年自产产能为115万吨,因部分初加工环节需外围处理,全口径产量约146万吨。今年自产产能将提升至130万吨,当前产能利用率达100%。目前自产产能约96万吨,去年全年自产产能约115万吨。通过智能制造投入、产线优化及重新布局,今年产能利用率较去年大幅提升,推动经营效益实现质的飞跃。

Q:公司明年的产能是否有规划?

A:基于今年基础,公司明年产能将继续扩大,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新厂区投建及牧图项目智能制造的持续投入。

Q:公司今年产能及产能利用率均有提升,但收入相对平稳,主要原因是否与价格因素有关?

A:收入平稳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原材料价格下降,受价格传导机制影响,销售单价下行;二是上半年结算量同比下降约1.4%,但该下降由产品结算周期导致,并非订单量或产量萎缩所致。

Q:销售价格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原材料波动,还是市场竞争加剧或招投标价格下行?

A:所处行业为完全竞争市场,宏盛华源在充分竞争中占据稳固地位,外部市场环境未发生显著变化。销售价格下滑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传导影响,生产成本下降同步导致销售单价下降。

Q:铁塔产品的原材料成本占比是多少?与原材料供应商的谈价机制如何?未来下半年及明年原材料是否会继续造成影响?

A:目前研判钢材价格下降幅度可能小于订单价格下降幅度。关于未来影响,下半年钢材价格除三月底前后可能略有提升外,其余时间将维持低价位震荡。

Q:公司盈利端改善的驱动因素有哪些?未来是否具备进一步提升空间及持续性?

A:公司盈利端改善的驱动因素主要来自内部措施:一是优化原材料锁批模式,通过聘请外部专业机构研判钢材走势,管控最大成本项采购成本;二是推进信息化降本,提升原材料利用率;三是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四是加强内部协同,减少过程成本;五是管控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内耗费用。上述措施的持续推进将支撑未来盈利的进一步提升及改善的持续性。

Q:未来毛利率趋势是保持当前区间,还是会逐季度改善?

A:毛利率主要取决于订单价格与原材料波动。根据当前研判,未来毛利率将稳步提升,但提升幅度可能较缓,且不会低于当前水平。

Q:当前在国网和南网市占率均为20%左右,未来市占率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体现在哪些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核心优势主要有哪些?

A:上半年公司在国网总部中标率21%,南网总部中标率约24%。未来市占率提升空间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产能提升,通过智能制造和浙江新厂区建设,达产后现场能力核实产能将提高,叠加收购更多投标主体以突破招标规则中单一主体投标包段限制,从而增加投标份额;二是软实力提升,强化服务与产品能力,优化评标中技术分与商务分表现,巩固两网基本盘。核心优势包括:技术优势,国内300米以上高塔均由公司完成,涉及应力、材料、焊接等技术要求;产能布局优势,全国性布局降低运输成本;规模优势,多企业布局保障保质保量供货,满足紧急送电等需求,维持长期国网市占率第一地位。

Q:上半年国际市场中标约十几亿元,如何看待未来3-5年或更长周期国际业务的成长性,以及欧洲、北美电力设备基建大周期的成长机遇?

A:国际业务当前主要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客户,开展业务时需重点评估合作方的交货能力与回款情况。由于国内市场需求较好,公司优先保障国内供应。国际业务拓展采用三种模式:借船出海、造船出海、联合投标体。

Q:目前在手订单情况如何?订单中国网、海外订单的拆分占比情况如何?

A:当前在手订单约105,可满足明年上半年排产需求。该数据为动态滚动数据,因国网、南网招投标动态进行而持续更新。

Q:当前时点,公司在手订单的海内外业务占比情况如何?

A:当前在手订单中,国际业务占比约15%-20%,主要对接国内市场,因国内市场需求量较大。

Q:从交付及订单情况来看,国内外业务毛利率的差异水平及具体数值分别是多少?

A:国际业务毛利率略高于国内,主要因涉及运输等环节,但差距不大,综合毛利率约为11%。

Q:从交付及订单情况来看,国内外业务毛利率的差异水平及具体数值分别是多少?

A:国际业务毛利率略高于国内业务,但差距不大,综合毛利率约为11%。

Q:公司上半年参与的阿坝和成都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以及甘肃和浙江特高压工程,在特高压工程中的市场份额情况如何?特高压业务与其他或传统领域的毛利率水平差异如何?

A:上半年特高压工程收入占比约15%,因去年特高压招标较少,且产品从招投标到交付周期为3-6个月,上半年收入包含去年中标业务;特高压业务综合毛利率约为10%。

Q:国际业务成长较好,如何对冲汇率波动及应收账款风险?

A:公司通过三家海外业务主体进行汇率套保;在风险管控方面,出海业务通过口行等相关银行提供背书,风险可控。

Q:产品运输半径对成本的影响如何?

A:运输半径主要影响成本端,具体表现为:运输至新疆、西藏地区的成本约为5000元/吨,运输至华东周边省份的成本约为100-200元/吨。即使运输半径较长,仍可通过提高价格承接远距离项目,但竞争力会相应减弱。

Q:海外项目是否需要在当地或就近建厂?

A:分节运输至现场组装的模式无需考虑公路、桥梁承重要求,仅关注成本。目前海外项目主要采用国内加工后海运的方式;若当地市场需求旺盛,可能考虑在当地或就近建厂。

Q:公司对风光业务的发展思路如何,格构塔与传统风电塔的差异及当前客户接受度情况如何?

A:公司在风光业务中推出国内首台风电机组配套的格构塔,作为客户新尝试的塔型,其在用料和环保方面具备竞争优势,当前客户试用情况良好。若验证成功并获认可,未来随着国家风沙治理要求提升及沙漠戈壁、海上风电等领域开发力度加大,市场前景广阔。相比传统风电塔,格构塔造价更低、运输更便捷、风阻更小且加工技术要求更低,具备显著经济与技术优势,若推广成功将迎来大幅增长。

Q:海西输变电工程未来是用于电网领域还是新能源领域?

A:海西输变电工程未来用于国家电网领域。

Q:电网公司上半年中标金额43亿元中,特高压与非特高压项目的中标金额分别是多少?

A:公司仅掌握整体中标量数据,未区分特高压与非特高压项目的具体中标金额。

Q:半年报中发出商品跌价准备约1000万元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与安装调试完成后确认收入有关?

A:发出商品跌价准备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导致:一是发出商品规模增加,跌价准备随规模扩大自然小幅增加;二是订单结算过程中可能产生额外费用,或因实际结算量与原计划存在差异,需计提跌价准备。该跌价准备属于会计估计,并非实际损失。

Q:本次半年报分红的原因是电装统一要求还是公司经营情况较好?后续分红趋势如何?

A:资本市场倾向于一年多次分红,是否形成趋势需董事会与股东会表决。作为上市公司,公司以多盈利、多回报股东为责任。当前国资环境倡导多次分红,未来分红次数存在不确定性,今年或维持当前模式,但最终以决策为准。

Q:如何总结公司下半年及未来的发展展望?

A:下半年公司市场端订单将持续稳步增长,利润端保持乐观;公司将加强内部成本管控,加大可压降费用管理力度,力争在现有规模、人员等基础上达成股东满意的结果。未来公司正编制15发展规划,预计效益与规模将大幅增长。

Q:上半年总体中标量中,特高压、超高压部分的中标额是否为22亿元?

A:上半年总体中标量为71亿元,其中特高压、超高压部分中标额为2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