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年上半年业务发展情况
•学科建设与专科能力突破:2025年上半年,公司旗下医院学科建设与专科能力实现突破。学科建设成果丰硕,新增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技术应用上,完成636例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备案,开展高难度复杂手术,疑难重症救治能力提升。科研创新成果显著,获国家授权专利24项,药物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立项12项,新获批省市级课题22项,发表SCI论文39篇,出版译著5部,学术影响力扩大。
•差异化经营与业务结构调整:为实现差异化经营,公司旗下医院调整业务结构。中心医院上半年成立惠宾科,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方案,以国际化理念与技术、VIP服务、酒店式环境,满足高端特需医疗需求。同时,为应对老龄化,中心医院开设老年护理院,开放床位100张,服务全失能等患者,覆盖老年人全方位需求,是新增长点的重要布局。2025年年内将投用中西部首家质子放疗中心,配置先进设备,将成为国内领先的癌症治疗中心,填补地区质子治疗空白,提升肿瘤治疗水平,积极影响医院经营。
•服务体验与智慧医疗提升:公司旗下医院优化患者全流程服务,提升服务体验与智慧医疗水平。整合住院结算与医保报销流程,提升结算效率,完成省内异地结算系统本地化整合,方便异地患者就医。拓展互联网医院服务能力,部署AI大模型,新增保险合作单位,拓宽健康保障网络,拓展第三方平台服务网络。
•医疗质量与运营效率优化:公司旗下医院以三甲评审和DRG改革为驱动,通过省级三甲评审数据核查及季度复审数据上报,夯实质量管理基础。落实医疗质量安全及患者安全目标,优化护理管理体系,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完善单病种管理系统,实现耗材全流程管控,降低采购成本,提升器械使用效率。深化节能降耗管理,优化人员岗位编制,加强成本管控。
2、2025年上半年经营成效分析
•整体服务量与财务表现:2025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外部环境和医保支付政策改革深化,公司旗下医疗机构整体门急诊服务量131.91万人次,同比增5.42%;住院服务量9.63万人次,同比降4.01%,受医保支付对收住患者影响。财务上,营收20.343亿元,同比降15.95%;归母净利润-1.6496亿元,同比减亏4.98%;经营性现金流净额5.9254亿元,同比增12.75%,医疗业务回款稳,资金周转好。二季度经营改善,营收10.37亿元,环比增4.02%;归母净利润-0.586亿元,环比减亏44.89%;经营性现金流净额3.49亿元,环比增43.04%,同比增13.87%。费用管控上,二季度管理费用率13.12%,环比降0.95个百分点;财务费用率3.68%,环比降0.34个百分点,成本管控进展稳步。
•高新医院经营数据:2025年上半年,高新医院门急诊服务量57.87万人次,同比增3.04%;住院服务量3.03万人次,同比降6.35%,最高日门急诊服务量4182人次,最高日在院患者1544人。二季度,门急诊服务量29.73万人次,环比一季度增5.62%;住院服务量1.58万人次,环比一季度增7.94%。财务上,上半年营收6.3874亿元,同比降17.3%;净利润0.3097亿元,同比降37.48%。二季度营收3.2353亿元,环比增2.64%;净利润0.1903亿元,环比增59.35%。
•中心医院经营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心医院作为主要经营贡献主体,门急诊服务量74.05万人次,同比增7.37%;住院服务量6.6万人次,同比降2.89%,最高日门急诊服务量5418人次,最高日在院患者3635人。二季度,门急诊服务量38.04万人次,环比一季度增5.63%;住院服务量3.34万人次,环比一季度增2.9%。财务上,上半年营收13.8327亿元,同比降15.37%;净利润-1.132亿元,同比降44.63%。二季度营收7.0639亿元,环比增4.36%;净利润-0.3213亿元,环比增60.37%。
•DRG改革适应性增强:综合旗下医疗机构数据,公司对DRG支付改革适应性逐步增强,住院患者服务量稳定,门诊业务持续扩大。
3、未来发展策略与展望
•2025年下半年发展方向:2025年下半年将以稳健经营为基础,强化成本管控和效率提升;以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体验为核心,加强学科建设,完善患者服务体系;采用差异化策略构建竞争优势,增强服务附加值;积极适应行业变化。
•长期发展目标:长期发展目标包括实现服务规模的有序扩张、运营效率的持续优化、盈利能力的稳步改善。
4、投资者问答与重点问题解答
•收入趋势与费用管控:关于收入趋势,管理层指出上半年收入受DRG等政策影响存在短期压力,但下半年医保政策预计保持稳定,且进入秋冬季后业务量通常提升,Q3、Q4门诊量、住院量预计环比增长,次均费用保持稳定,整体收入将呈现增长趋势。费用管控方面,主要通过三方面实现:一是人员费用管控,通过整合未达预期的床位及科室,精简人员,保持人员工资占比稳定;二是药品耗材管控,使用集采药品及符合DRG支付标准的医保内药品,国医中心医院和高新医院药耗占比持续下降(国医中心降至43%-45%,高新医院降至40%左右);三是折旧摊销优化,随着部分折旧摊销到期及借款本金减少,折旧摊销和利息费用逐年下降。上半年集团折旧约3.27亿元,全年折旧摊销预计6.7-7亿元,未来3-5年维持该水平。
•异地患者占比与产科业务:疫情开放后,交通便利促使异地患者占比逐步提升。国医中心医院异地患者占比达30%-42%,高新医院约30%,反映两家医院影响力扩大。产科业务方面,尽管国家出台生育鼓励政策,但近年主动生育人数减少,两家医院产科业务均受影响。高新医院产科业务同比下降,国医中心医院因床位可扩容性,降幅小于高新医院。
•成本结构与集采占比:成本结构方面,人员工资占比约30%,药品耗材占比国医中心医院约45%、高新医院约42%-43%(部分月份达40%),折旧摊销因收入下降占比变化不大但总额逐年减少。集采方面,集团主动使用集采产品,集采(量)占比15%-18%,无强制要求;与公立医院不同,公立医院需完成至少70%以上的带量采购(量),且患者若需求非集采产品,集团可提供。
•质子中心进展与消费类业务:质子中心建设处于收尾阶段,已完成环评,待取得最后一个证后可试运行(需陕西省批示是否需47例试运行患者),定价将符合市场标准。消费类业务方面,医美业务表现良好,环比增长约5%,同比增长约11%;康复科受医保影响上半年小幅下降,但Q2环比增长;中医科增长趋势不明显。此外,今年启动老年护理院健康服务等消费类项目,期待下半年增长。
•三甲评审与政策影响:三甲评审方面,6月已通过数据初评,原定于2025年三季度现场评审,但因陕西省修订评审细则,具体时间待安排。DRG支付标准方面,三级医院与三甲医院存在4%-5%的差异,调整无固定规律。预付金政策主要针对集采部分支付,高新医院因参与部分带量采购有申请,集团其他医院申请较少。
•国际合作与长期目标:与梅奥合作方面,三年MCCN合作到期,正推进多学科、多领域长期合作。长期战略聚焦业务结构调整、非医保业务布局(如医美、护理、质子、慢病管理等)、成本管控(人员费用占比持续下降)及服务效能提升。公司过去几年就诊量持续增长(去年257万,今年上半年131万),硬件和区位优势突出,未来将依托基础实力,通过结构调整、成本优化及市场拓展推动业绩改善。
Q&A
Q:上半年收入存在短期压力的核心原因是否为DRG等因素?如何判断下半年收入端与政策端的趋势?费用管控通过哪些方式取得亮眼表现?
A:上半年收入短期压力的核心原因包括DRG等因素影响。下半年医保政策将保持惯性,无重大变化。费用管控主要通过三方面实现:一是人员费用管控,通过床位整合、未达预期床位的科室优化合并,精简床位配比人员,保持人员工资费用占比稳定;二是药品耗材管控,使用急采药品及符合DRG支付标准的医保药品压缩费用,高新医院和国医中心医院药耗占比持续下降;三是折旧摊销与利息费用下降,国医中心医院因五年开诊部分折旧摊销完毕,借款本金逐年减少。此外,通过健康管理部拓展长期企业客户、中心医院与中亚国家签署转诊合作协议、医美整形医院郭树忠院长8月1日回归推动专科发展等市场拓展与专科提升措施,推动下一阶段业务稳步改善。收入端虽受政策影响下降较大,但成本费用控制符合预期。
Q:二季度中心医院与高新医院的收入占比及利润情况如何?
A:二季度中心医院收入占比约68%,高新医院约31%;中心医院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额约2亿元;高新医院实现盈利,盈利额约3500万元。
Q:纳入省内异地结算系统后,高新医院与中心医院的异地患者占比变化情况如何,是否呈现提升趋势?
A:省内异地患者占比随疫情开放后交通便利、出行便捷而逐步提高。其中,国医中心异地患者占比达30%-40%,高新医院占比达30%以上,反映两家医院在省内及省外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Q:上半年产科就诊端及初诊端数据有何变化?如何看待生育补贴政策对打造产科及IVF生育全产业链的意义?
A:受近年主动生育人数逐步减少影响,两家医院产科业务均受到一定冲击。高新医院产科就诊量及初诊量同比、季度同比均呈下降趋势;国医中心医院产科数据同样下降,但降幅小于高新医院,主要因床位具备一定扩容能力。
Q:如何看待下半年收入端趋势及咨询费用、诊疗量的表现?
A:下半年政策环境预计保持稳定,随着进入秋冬季业务量传统提升季节,Q3、Q4门诊量与住院量较上半年将呈现增长趋势,政策不变前提下次均费用保持稳定,整体收入预计呈增长态势;同时成本管控持续推进,成本费用有望进一步优化。
Q:二季度或半年度成本端的结构拆分情况如何?
A:成本端结构中,人员工资占比稳定在30%左右;药品耗材占比从46%-47%下降至43%-45%,其中高新医院因结构优化,药品耗材占比进一步下降1-2个百分点至约40%。折旧摊销占比因收入下降变化不大,但总额逐年减少;折旧和利息额度持续下降。
Q:中长期来看,包含VIP门诊及新开设偏消费类科室的两个院区,医保外或全自费类项目占比预计将达到多少?是否有相关战略规划或目标?
A:目前消费类项目占比约10%-12%,基于整体经营指导思路、市场把控能力及质子项目投用后的发展预期,医保外消费类医疗占比将逐年提升。
Q:二季度两家医院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分别是多少?DRG支付标准调整周期如何?去年下半年以来实施的DRG2.0是否会持续严格执行?能否视为行业最极限的压力测试?
A:二季度国医中心住院次均费用约1.5万元,高新医院住院次均费用约1.2万元;两家医院门诊次均费用均为400余元,受DRG影响较小,上半年、下半年及同期变化不大,主要受影响的是住院次均费用。今年下半年医保政策无调整。DRG支付标准调整时间由政策端决定,目前未接到医保局相关通知。
Q:公司上半年住院床位利用率情况如何?
A:国医中心上半年床位使用率约65%,高新医院床位使用率约85%-90%,部分季节接近95%。
Q:公司上半年国医中心与高新医院的住院床位利用率分别是多少?
A:国医中心上半年床位利用率约为65%,高新医院床位利用率约为85%-90%,部分季节接近95%。
Q:上半年及全年折旧规模是多少?质子中心对明年折旧的展望如何?
A:上半年集团折旧规模约3.27亿元,全年预计为6.7-7亿元。整体变动较小,部分资产折旧摊销期结束后将逐年减少,但新增设备及质子中心因半衰期较长,对折旧规模影响有限,未来3-5年预计年均折旧规模维持在6亿以上。
Q:三甲评审准备的时间节点及进展情况,以及西安市政策中三甲医院与三级医院DRG支付标准的差异是什么?
A:西安市政策中,三级医院与三甲医院DRG支付标准存在约4%-5%的差异,且支付标准调整频率无规律,医院难以预判。三甲评审方面,已提交评审申请,原定于2025年三季度开展现场评审;因近期出台2025年评审细则,陕西省将修订细则后开展后续评审;目前已通过6月份数据初评,后续现场评审时间取决于陕西省卫健委安排。
Q:质子中心建设处于收尾阶段,质子项目的定价及业务规模上量的展望是否有大致规划?
A:质子项目目前正进行最终环评,待取得最后一个证件后即可试运行。关于试运行是否需要完成47例患者,陕西省相关部门尚未批示,但预计很快可启动试运行。定价方面,将在市场定价范围内,不会是最高但符合市场标准。
Q:医美、康复、中医业务的发展情况及最近半年以来的变化如何?
A:医美业务环比增长约5%,同比增长约11%。康复科因纳入医保受一定影响,同比业务量下降,但环比呈现增长趋势;二季度同比和环比均增长,上半年整体仍小幅下降。中医业务同样受医保影响,增长趋势不显著但仍保持增长。此外,公司今年启动了老年护理院健康服务及场景移植等消费类项目,预计将推动下半年业务增长。
Q:目前成本构成结构及变化情况如何?从供应链角度看,集采药耗占比已达何种水平?后续是否有进一步优化空间?
A:药耗占比方面,国医中心医院约为45%,高新医院约为42%-43%,6-7月甚至低至40%左右,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受限于需保证医疗路径、质量及安全,无法无限制降低;集采占比目前已达15%-18%。
Q:与当地公立医院相比,当前药耗占比处于什么水平?是否有管控目标?
A:不同医院因业务结构差异,药耗占比无绝对标准,符合医院发展需求、医疗政策、路径安全及业务结构的占比均属合理。在集采方面,公立医院因政策要求需达到至少70%的业务量集采占比,而该医院无集采硬性要求,虽主动增加集采产品使用,但可根据患者需求提供非集采产品,因政策背景不同,与公立医院药耗占比不具可比性。
Q:陕西或西安地区预付金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机构申请考量如何?
A:预付金政策由医保部门出台,旨在解决医保资金不能及时支付问题,保障与医保谈判的急采厂家按节奏获得采购货款,主要针对集采部分支付。机构整体申请较少,但高新医院因部分产品参与带量采购有申请。
Q:高新医院集采收入在整体收入中的占比处于什么水平?
A:高新医院集采收入在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与公司其他部分相近。尽管高新医院部分产品参与带量报量,而公司其他部分为主动参与集采,两者具体情况不同,但占比相近。
Q:民营医疗机构是否可自主决定是否参与报量?
A:是。高新医院在国医中心未开诊时,曾自主选择参与部分带量报量。
Q:医疗服务立项指南在陕西和西安的落地情况如何,对以疑难重症见长的医院有何影响?
A:目前在陕西和西安当地,医疗服务立项指南的实际执行层面正在对接,当前处于推进的前期阶段。
Q:各省落实医保局专科目录收费标准的执行推进情况如何?
A:目前各省落实医保局专科目录收费标准的执行仍处于推进前期阶段,相关对接工作正在进行中。
Q:当前时间点,全年经营规模及目标的展望如何?
A:今年在业务量持续增长、区域医疗服务市场口碑及就诊量提升的背景下,营收同比下降约10%,主要受医保支付政策改革的阶段性影响。年内政策保持稳定,公司已采取业务结构调整、成本管控等措施适应政策。下半年业绩将在政策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一方面前期调整措施逐步见效,另一方面北方地区综合医疗服务需求因季节因素进入旺季。未来DRG改革将从初期的整体性大幅调整转向结构性局部调整,初期大幅调整对咨询费用的影响将减弱。公司发展战略聚焦业务结构调整、非消费类医疗布局及成本管控。
Q:高新医院与同区公立三甲医院的单床年产出差距一般为多少?
A:高新医院单床年产出约102万,属于西安市三甲医院平均水平。当地公立三甲医院单床年产出通常在150万至200万之间,与西安市顶级三甲医院相比仍有差距,整体处于当地三甲医院均值水平。
Q:自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医院床位周转天数是否采取了提速管控措施?
A:平均住院日持续降低,整体降幅约0.31天,高新医院降幅约0.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