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光电中报解读暨近期经营情况交流

用户头像
不明真相的群友
 · 江西  

$新光光电(SH688011)$

1、2025年中报经营情况概述

中报核心财务表现:公司于2025年8月末披露半年度报告。半年度经营中,因交付的系统及项目未达确认验收条件,收入同比下降,相关费用无法弥补,毛利不足以覆盖各项费用,最终半年度出现亏损。

经营管理重点工作:上半年公司加强内部管理、市场开拓及科技创新等工作。控费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同比下降。同时,加大应收账款催款力度,借助军工企业单位人事落地、工作恢复开展的契机,经沟通协商实现较好回款,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100%多。

业务方向与核心领域:上半年公司围绕军品和民品两大方向开展经营。军品领域聚焦工业制造、模拟仿真、光电检测及激光对抗四大主营领域,半年度在产品开发及核心竞争力方面有一定进展(具体可参考定期报告)。

2、在手订单与合同进展

新增及结转订单规模:公司中报披露新增在手订单及已立项的意向订单为1.53亿元,今年上半年实际新增订单1.62亿元。截至去年12月31日,公司结转的在手订单为1.5亿元。结合去年底结转订单与今年上半年新增订单,当前在手订单规模约为3.1 - 3.2亿元。此外,七八月份公司参与投标新增部分订单。

订单披露口径说明:公司在手订单披露口径含已签合同及已立项但未签正式合同的订单。已立项意向订单基本即将进入签合同流程,所以公司会在定期报告及对外披露中提及。军品业务中,武器装备研制分立项、方案论证、工程研制、设计定型、批产定型等阶段。公司立项意味着与总体单位达成大共识,仅因内部手续未完成未签合同。

订单与收入匹配情况:上半年公司交付并确认收入2000多万。去年公司收入1.7亿元,当前订单金额较去年大幅增长。

3、光学制导业务进展

战略延伸与技术研发:公司在光学制导领域近年进行战略延伸,过去聚焦国家战略大弹,量存在天花板,近年转向低速低成本方向,开展陆军、空军领域研发及投标工作并取得进展。针对异形空间、高温环境下的空中目标防御拦截装备,公司获客户对技术及产品作战效果的高度认可,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完成小批量顺利交付,经军方实验、打靶验证效果良好。

订单与批量供货预期:2025年上半年,公司签订新阶段小批量订货合同,需配合军方及总体单位进行试验验证,未来有望进入系列配套产品系列。低成本、不同口径收光镜头已完成总体单位底测,后续有望批量供货。批量供货时间预计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具体取决于军方需求计划,目前公司已配合总体单位完成最终测试且排名靠前。

技术竞争力提升:低成本、不同口径收光镜头完成总体单位底测,为公司在制导领域提供较大市场竞争力。

4、激光对抗业务布局

技术布局与产品类型:公司自2011年起战略布局激光对抗领域,在舰载、机载、车载方向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制,已研制出十多套系统样机,掌握光速发射系统总体设计、无热化和轻量化设计、自动识别跟踪、弱小目标远距离成像探测识别跟踪、动平台对动目标跟踪打击等国内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母公司激光事业部已完成轻小型激光防御系统研制,推出3 - 4款便携式(班组式)及车载式轻量级激光对抗防御系统,产品功率覆盖1000 - 20000瓦,作用距离500米至2公里,主要针对低空慢速小目标进行干扰或精确打击。2021年公司与中国酒院下属单位成立合资子公司,后于2024年进行股权变更,目前公司持股38.5%,该合资公司聚焦5万瓦或10万瓦以上高能激光ATP(捕捉、跟踪、瞄准)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产品价值量与竞争格局:不同类型激光对抗产品价值量存在差异:高能激光ATP系统方面,5万瓦或10万瓦以下单价约500万 - 1000万,10万瓦以上约2000万;轻小型系统方面,便携式产品价值量约几十万到100万,车载式轻量级防御系统约300万(注:当前主要通过原理样机研制及联合研制推进,尚未形成规模销售)。国内激光对抗领域竞争主体主要为兵器、电科、科工集团下属科研所。

市场空间与国产化情况:激光反无系统已进入列装阶段,国庆阅兵展示的几款反物设备(如舰载式LY - 1等)已达小批量列装状态。市场空间方面,可参考舰船(驱逐舰、航母等)装备量(每艘配1 - 2台)及作战单位对无人机蜂群防御的大系统需求估算,行业报告预计市场规模或达大几百亿至千亿。国产化方面,总体单位及军方要求核心器件国产化,以避免地缘政治及贸易摩擦对装备量的影响。

5、未来规划与产能情况

股权激励计划:公司在2022 - 2023年进行部分回购,现有库存股80多万股,明确用于股权激励。按规则,库存股用于股权激励需在满三年前完成,否则需注销。2026年三四月份库存股将满三年,公司会综合内部经营、在手订单及未来规划等因素,结合2025年四季度和2026年一季度情况通盘考虑,若实施会及时公告。

经营目标与利润改善:过去几年公司收入稳定在1.5 - 1.8亿,利润亏损。主因有:年研发投入约3000多万,占营收20% - 25%;受总体单位和军方影响,年末应收账款超2亿,坏账准备增加;战略布局如设分支机构增加成本。2024 - 2025年分支机构布局显效,订单优于以往。公司经营团队正加强管理、降本控费,未来市场与管理双优有望改善利润。

产能储备与满产预期:当前产能可满足现有及未来几年订单需求。光机电一体化项目于2025年5月开工,为未来批产型号产品储备生产条件,满产后年收入预计达4 - 5亿。

Q&A

Q:公司当前在手订单的规模如何?

A:截至去年12月31日,公司在手订单规模为1.5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增在手订单1.62亿元。在手订单披露口径包含已签合同及已立项但未签正式合同的项目。上半年实际交付量为2000多万,对应确认收入2000多万。

Q:会议中提及的已立项具体指哪一方的立项?

A:会议中提及的已立项指公司层面的立项,即公司已立项的意向订单即将进入签订正式合同流程,该表述符合公司定期报告及对外披露口径。军品武器装备研制通常分为立项、方案论证、工程研制、设计定型、批产定型等阶段,公司立项意味着已与总体单位达成大的共识,仅因双方内部手续未完成暂未签订正式合同。

Q:公司在光学制导领域的业务进展如何?

A:公司在光学制导领域近年进行战略延伸,从聚焦国家战略型号转向低速低成本方向,针对陆军、空军等开展研发及投标工作并取得进展。针对异形空间、高温环境下的空中目标防御拦截装备,公司技术及产品作战效果获客户高度认可,去年及今年上半年完成小批量交付并通过军方实验、打靶验证,上半年已签订新小批量订货合同,后续将配合军方及总体单位开展试验验证,有望进入系列配套产品。此外,低成本、不同口径收光镜头已完成总体单位底测,后续有望进入批量供货阶段,提升公司在制导领域的市场竞争力。目前传统批产型号持续恢复延续,战略延伸同步新增了新型号。

Q:公司不同口径的低成本收光镜头项目有望陆续进入批量供货阶段,时间上是否有大概的指引?

A:项目时间可能为年底或明年年初,但需配合总体单位与军方的衔接进度。目前公司已配合总体单位完成最终底测且排名靠前,后续时间主要取决于军方需求计划。

Q:公司在激光对抗领域的技术研发进展、产品开发情况及订单需求端情况如何?

A:公司自2011年起布局激光对抗领域,在舰载、机载、车载激光方向开展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制,已完成十多套系统样机开发,掌握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包括光速发射系统总体设计、无热化与轻量化设计、自动识别跟踪技术、弱小目标远距离成像探测/识别跟踪技术及动平台对动目标跟踪打击技术,相关进展已在半年报中详细披露。目前公司已完成轻小型激光防御系统研制,开发出3-4款便携式及车载式轻量级激光对抗防御系统,由兴为光电母公司激光事业部自主完成产品开发与原理样机设计,正与总体单位、科研院所进行产品沟通及市场开拓。此外,公司2021年与中国酒院下属单位成立合资子公司,专注5万瓦或10万瓦以上高能激光对抗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Q:2021年与绵阳合酒院合作研发并成立的子公司后续是否会被并表?

A:该子公司设立时股权结构为公司持股51%、中国中远持股25%、工大机械转盘团队持股24%;2023年股权变更后调整为公司持股38.5%、中国酒饮持股37.5%、工大团队持股20%。目前该子公司处于无实控人状态,因此无主体对其进行并表。

Q:激光对抗产品的分类情况是怎样的?

A:激光对抗产品主要分为高能激光与低能激光两类。高能激光用于远距离目标精准射击或防御轻小型导弹;低能激光针对500米左右近距离的低空慢速小目标,用于防御、干扰或精确打击。公司母公司聚焦低能激光,作用距离500米或两公里以内,目标为低空慢速小目标,已研发便携式、车载式激光防御系统;合资公司则主攻5万瓦以上的高能激光系统。激光对抗系统核心为ATP,由电源、激光器、转台、战车等装置组合构成大型系统装备。

Q:高能激光APP、便携式轻小型系统及车载轻量型防御系统的价值量大概是多少?

A:高能激光APP的价值量方面,5万瓦或10万瓦以下产品单价约为500万-1000万,10万瓦以上产品单价约2000万,具体受数量、成本、技术创新及元器件采购等因素影响。便携式轻小型系统价值量约为几十万至100万。车载轻量型防御系统价值量约300万,目前尚未形成量级销售,主要通过研制原理样机与客户联合研制推进。

Q:国内激光对抗领域在产品或技术上形成竞争的主体数量如何?该领域是否存在市占率概念?

A:国内从事激光对抗方向的竞争主体主要为国有科研院所,包括兵器、电科及科工集团下属科研所,参与企业数量较少。

Q:国庆阅兵展出的产品是否表明军方已采购、列装并批量生产该产品?

A:国庆阅兵展示的93系列反物设备已达到列装的小批量阶段。展出的4台、6台或8台过长安街的装备表明其已具备列装状态,目前该装备处于刚开始列装阶段,属于小批量规模。

Q:当前展示的反物设备市场空间规模如何估算?

A:市场空间可通过两类设备需求推算:其一为舰载式设备,按每艘舰船配备1-2台的配置逻辑,结合中国现有驱逐舰、航母数量可估算其未来装备量;其二为车载式设备,因需应对无人机蜂群防御,需作为大系统配置于作战单位,需结合具体作战部队的需求规模进行估算。

Q:激光防御系统市场规模的量级如何?公司是否做过相关测算?

A:公司未对激光防御系统市场规模进行测算,市场行业报告及部分研究员分析提及规模约为大几百亿或千亿,但不同分析的计算方式及理解存在差异。

Q:激光法无系统能否实现全部国产化?是否存在外采情况?

A:目前激光法无系统可实现全部国产化。重要型号及旧型号均要求核心器件国产化,总体单位及军方对此有明确要求,因若使用国外核心器件,后续可能受地缘政治及贸易摩擦影响装备量,故研制过程中即要求国产化。

Q:公司后续是否有实施股权激励的计划?

A:公司对后续股权激励有一定考虑。2022年、2023年公司进行了部分回购,目前库存股约80万股,该部分库存股将于明年三四月份满三年。公司将综合当前内部经营发展情况、在手订单及未来规划等因素,结合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整体情况通盘考虑,目前尚无明确正式方案,若实施将通过公告披露。

Q:展望十五五,公司在收入或利润方面是否有经营目标?

A:过往几年公司收入稳定在1.5-1.8之间,利润持续亏损,主要原因包括:年研发投入约3000万元,受军改影响;应收账款规模较大;战略布局设立分支机构产生额外费用。不过,分支机构布局已显现效果,近两年市场工作强于以往年度。公司正通过内部管理优化、降本控费提升经营质量,未来将结合市场端表现与内部管理升级推动利润改善。

Q:产能满产时对应的年收入规模是多少?

A:产能满产时,年收入预计可达4亿至5亿元。该产能对应光机电一体化升级改造项目,项目提前两年改造,IPO时已对建成后的产能进行策划。

Q:如何从半年报数据中提炼价值量以判断预期订单?公司收入现金与营业收入存在约4000万至5000万的差值应如何解读?

A:从半年报数据看,截至6月30日公司新增在手订单约1.53亿元,2024年末在手订单为1.6亿元,合计约3.13亿元;半年报后七八月份新增部分在手订单,目前在手订单规模保持3亿余元。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2000余万元,投资者可通过去年底至今在手订单扣除上半年已确认收入推算剩余订单情况。合同负债方面,截至12月31日约为7300万至7400万元,较去年同期6000万元增长,按30%预收款比例可反推支撑在手订单数据。

Q:公司在建工程是否约1亿且属于库存?

A:公司在建工程实际约500万元。用户可能混淆了存货,公司当前存货约1亿元,较2023年末的8000余万元增长,主要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及发出商品,主要为已完成或正在装调测试的光学目标仿真、制导产品,因个别型号项目恢复,公司开展了原材料备产及装调生产测试。

Q:公司半年报收入仅2000余万元,收入较低的原因是受军工行业整体影响,还是公司自身因素?

A:收入较低主要因军工企业交付集中在四季度,具体由两方面因素导致:一是行业周期特性;二是公司产品以光学目标仿真为主,属于系统级定制化非标项目,涉及总体单位联调联试,研制过程受技术指标、参数及总体单位要求影响,生产、装调、测试及验收周期较长,综合导致交付集中于四季度。

Q:公司近期对外交流增多并参加策略会,其投资者交流策略及对市值的看法如何?

A:公司长期重视投资者交流与价值传递,通过参加证券公司策略会、业绩说明会、上证互动易及专人接听投资者电话等方式开展交流。关于市值,公司自2019年上市以来经历股价波动,近期二级市场表现良好反映投资价值回归。

Q:公司现有回购库存股的情况下,是否会考虑进一步回购及实施股权激励?当前是否有明确规划?

A:股份回购与股权激励是公司长期考虑的运用资本市场制度提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需根据窗口期、自身发展及行业情况等综合判断实施时机。当前公司库存股约80万股,按此前回购计划需全部用于股权激励,并在回购期满三年内完成,公司正结合发展、行业情况及未来规划谋划实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