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现在A股市场上进了迷雾森林。一边是算力、光模块这些硬件的故事讲得风生水起,阳谋阴谋层出不穷,(没错,我说的是$海南华铁(SH603300)$ )股价上蹿下跳,让人血脉偾张;另一边是各种大模型、应用层的故事讲得天花乱坠,但一看财报,大多还是“为梦想窒息”。
喧嚣之下,我想用一个咱们都懂的老祖宗的寓言,来做一次沙盘推演: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在AI这条未来十年最确定的赛道里,当潮水褪去,真正的Alpha到底在哪一环产生?谁,才是那个能穿越周期、闷声发财的“渔夫”?
看清牌桌,是下注的第一步。当前AI世界最耀眼的主角,就是“鹬”和“蚌”。
“鹬”(Snipe):AI大模型厂商。 他们是舞台上的明星,是故事的讲述者。无论是海外的OpenAI,还是国内的“百模大战”,都在扮演这只敏锐的“鹬”。它们用惊艳的技术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但背后是高昂的研发成本、无休止的算力军备竞赛,以及至今仍不明朗的、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它们在烧钱换用户、换市场、换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对于投资者而言,这里充满了颠覆的想象力,也充满了价值毁灭的风险。
“蚌”(Clam):算力硬件供应商。 以NVIDIA为首的算力提供商,就是那只牢牢夹住“鹬”的“蚌”。它们手握产业链最核心的硬通货——GPU芯片。模型厂商的梦想越大,它们的“铲子”就卖得越贵。这是典型的“卖水人”逻辑,确定性最高,利润最丰厚。A股的相关产业链,从光模块到服务器,也因此走出了一波波澜壮阔的行情。这是目前最清晰的盈利环节,但问题是,这种确定性,在多大程度上已经被市场过度透支了?
“相争”(The Stalemate): “鹬”离不开“蚌”的算力,“蚌”的估值也依赖于“鹬”所描绘的宏大叙事。这是一场华丽的、成本极高的资本内卷。绝大多数的价值,都消耗在了这场技术竞赛的“摩擦成本”里。
那么,破局点在哪?真正的价值洼地在哪?
当“鹬”和“蚌”在海滩上斗得筋疲力尽时,“渔夫”的机会就来了。
在AI的商业世界里,这个“渔夫”不是一个具体的公司,而是一类公司。它们身上往往有三个共同的“杀器”:
1. 杀器一:私域数据 (Proprietary Data) 如果说互联网的公开数据是“海水”,那么各行各业的业务数据就是“淡水”。海水已经基本被大模型厂商“蒸馏”完了,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谁拥有高质量的、结构化的、无法从公开渠道获取的“私-域-数-据”。 金蝶、$用友网络(SH600588)$ 们手里有中国数百万企业的财务、供应链数据;$恒生电子(SH600570)$ 的系统里跑着券商的交易数据;卫宁健康的系统里沉淀着海量的电子病历...这些才是能训练出“行业专家模型”、解决高价值问题的“精饲料”。
2. 杀器二:流程粘性 (Workflow Stickiness) 这些公司,我们通常称之为“行业软件龙头”,它们的产品早已成为客户业务流程的“神经系统”。让一家企业更换ERP、HIS系统,难度不亚于做一次组织上的“器官移植”。这种强大的流程粘性,为它们推广AI应用提供了别人无法企及的“地利”。它们不需要从零开始获取客户,只需要在现有的“高速公路”上,开设一个“AI服务区”,就能实现近乎零成本的触达和转化。
3. 杀器三:信任壁垒 (Trust Barrier) 企业愿意把自己的核心命脉——经营数据——交给谁?是一个合作了十几年的老伙伴,还是一个刚成立两年的AI创业公司?答案不言而喻。在数据安全和商业信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的今天,这份长期建立的信任关系,是无形的、却极其坚固的护城河。
逻辑推演到这里,投资的靶心已经逐渐清晰。相比于去赌谁家的模型技术更好,或者谁家的硬件迭代更快,一个更具确定性的策略,是去寻找那些可能成为“渔夫”的潜力股。
当然,这不意味着闭着眼睛买入这些传统软件公司。它们同样面临“创新者的窘境”——大象转身的迟缓和被AI原生应用“降维打击”的风险。
因此,我们的“作业”,就是建立一个观察清单,用下面几个问题去持续拷问它们:
看战略:CEO是把AI挂在嘴边,还是真的作为“一把手工程”在资源上“All in”?AI是锦上添花的“功能”,还是重塑核心产品的“灵魂”?
看组织:有没有为AI业务设立独立的、拥有高度自主权的部门?有没有吸引到行业顶尖的AI牛人加盟?研发投入的结构是否在向AI倾斜?
看产品:新发布的AI产品,是在解决客户最痛的那个“痒点”,还是不痛不痒的“炫技”?商业模式上,能否清晰地看到AI带来的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提升路径?
总而言之, 在AI这条波澜壮阔的大河里,有人追逐浪花(模型应用),有人看守渡口(算力硬件)。而真正的智慧,或许是找到那片最肥美的、别人看不见的“私域鱼塘”,投身于那些即将拿起“AI渔网”的价值渔夫。
他们现在可能还显得有些传统,甚至笨拙,但一旦他们完成了智能化转身,他们所捕获的,将是整个AI时代最丰厚、最扎实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