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氢的门槛。
绿氢制造出来后,后面合成氨醇就是纯化工领域了,只是能量或者物质形态的变化,是其绿色价值载体的变化,产生绿色价值以外的附加值(包括绿氢的门槛造成的垄断溢价),这个先放在一边不讨论。
绿氢的门槛最主要的是电能成本,而既然是绿氢,那么它又在前面加了一个绿电的限制。如果把绿氢(及其后继产品)的市场定位在出口欧洲市场,那么绿色认证就是必要的。那么最起码用的绿电是需要认证,这就涉及到碳认证,否则不按绿氢卖就成了在高成本制氢气。打上绿色认证的这一步是需要门槛的,尤其是要得到欧洲市场的认可,那么门槛就更高一些。
然后是电从哪里来?如果用大电网上取电再购买绿证,这个恐怕欧洲市场是不认可的,因为绿证的价格中国和欧洲是不一样的,也就是绿电的绿色价值中外不同,也正因为这个不同才使得出口具有更高的利润,虽然遗憾,但是得承认欧洲对绿色价值开出的价格更高(甚至远高于国内)。所以最好就是自发自用,自己直接建绿电发电厂,离网独立运行。这就涉及到离网构网的技术,这方面并不是谁都有的,国内的话风电里面金风科技和远景能源在构网技术方面领先同时这两家都有很强的构网型储能技术的储备,所以风电+储能,很自然的就搞起来了,它们两家早早在绿氢这条线上产出实际成果也是理所当然的。光伏方面的话,不是电池龙头,而是逆变器龙头的阳光电源技术更有优势。但是光伏天生的短板,同样容量需要搭配更多的储能来满足连续生产的要求。另外光伏的碳成本比风电更高也是个天生的短板。
好了,那么都选风电+储能这个最佳组合来制造绿氢是不是就行了呢?还不行,前面说了,主要成本是电力,那么这里面就有了谁能做到更低的绿电度电成本。除了自然资源影响外,就看设备了,所以你就看到了,只有主机厂在大规模的搞绿氢,因为主机厂,尤其是最头部的技术最优的主机厂能做到绿电度电成本最低,是它们在带头搞绿氢,因为”优势在我“啊。
当然了,因为中外对绿色价值的评价标准不同,产生的差价有可能覆盖掉上述的一些“不利因素”而在某些时候形成“闭着眼干”也能赚到钱(只是说有这种可能,具体我没有计算过),但是很明显的,先天就被那些技术领先的主机厂“卡脖子”了,一旦展开价格战,人家有赚你不赚甚至亏本,那么投资就都打水漂了,所以想趁着“闭着眼睛”也能赚钱的时候杀进这个新赛道,就要冒着将来可能血本无归的可能性。
------
所以,虽然看起来是新兴赛道,但是竞争格局一望便知,而且这也不是消费品赛道有个审美差异带来的市场分化的问题,甚至传统的矿产还有个品位高低之分呢,而它非常的单纯,极容易比较。所以想靠资本优势抢占先机占领这个赛道基本上也是不可行的,这是个看本事看技术吃饭的赛道,本质上是高端装备制造的延伸。所以在绿电装备制造那里就天然的设下了门槛。相关央国企可能会响应国家政策进入这个行业,但是竞争力上肯定不如主机厂,而且主机厂的规模起步就不小,想单纯依靠规模降本不会带来什么优势。
--------
反过来说,这一套经验摸到手里,可以接活给央国企建绿氢工厂,设备以及服务费可以产生溢价,但是目前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实际例子(建厂或者更高的设备以及服务费溢价),毕竟行业还处于前期,还没有大规模下场。这里面最让人担心的是能否守住里面的技术壁垒,也就是前面分析的内容。之所以有这个担心,是因为过去央国企仗着垄断优势,把整机商吃得死死的,就说你只是个“设备供应商”而已又能怎样?就说你们都是同质化的东西又能怎样?你还不是得乖乖的去人家那里拿单,去遵守人家定的规矩吗?但是,如果能通过技术壁垒把央国资本拒之门外独占这个赛道(因为下游甚至直接对接海外市场,而不再为央国企垄断。打破垄断才是这个赛道最吸引人的地方,因为没有了国资垄断价值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那么就如我之前说的,新能源=设备≠资源,那么设备制造最终会变成绿色能源生产,由设备制造商变成绿色能源生产商。放在石油时代,那就是相当于某些石油大亨的定位了。当然了,这些都只是刚刚起步阶段,还要看未来怎么发展。
竞争者肯定是会出现的,但是这条赛道意外的清晰透明,而且这条赛道成立的前提条件就是对接欧洲市场,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么也不用急着发展绿氢产业。只要是对接海外市场,那么央国企在这个领域就没有任何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