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技术,光启科学,分道扬镳

用户头像
大树的格局
 · 江苏  

2014年,光启已经在超材料领域搞出了点动静,但是后续,缺钱搞技术转化。当时市场对“临近空间技术”和“飞行包”充满好奇,刚好公司在这方面有技术储备和资源,所以就决定在港股借壳上市融资。刘董通过New Horizon等主体间接持股约35%。

光启科学港股上市这十年,可以说是一场从云端跌到泥里的过山车。2014年借壳英发国际上市时,公司带着“未来科技”的光环,搞了一大堆听起来科幻感十足的产品:云端号浮空器(智慧城市监测)、旅行者号临近空间飞行器(载人试飞吹得天花乱坠)、还有从澳洲收购的马丁飞行包(号称个人飞行器革命)。那时候市场疯狂追捧,股价半年翻了20多倍,最高冲到63.8港元,市值一度超过350亿港元。

但问题出在这些玩意儿太超前。比如马丁飞行包,收购时想的是“空中特斯拉”,结果连创始人马丁都因为理念不合跑路了,最后试飞只能飞三分钟、十米高,160万一台的售价根本没人买单。旅行者号搞了十年还在试飞,云端号在东莞、海口落地几个项目后也没动静了。说白了,这些产品技术难度高、研发周期长,最主要的是没有政策扶持,烧钱速度比印钞机还快,但商业化落地遥遥无期。

每年光启科学这摊子亏几千万,还得靠A股光启技术输血——比如像光启科学采购智能管理系统、金属构件,2023-2025年关联交易额好几个亿。到2024年,光启科学年收入只剩8988万港元,净亏损4742万港元,市值缩水到8亿港元,股价跌到0.5港元左右,彻底成了仙股。2025年4月,刘董断臂求生,抛售29%股权。

刘董在光启科学上减持,导致在光启技术的间接持股从38.07%降至36%,由此外界怀疑刘董曲线减持光启技术,但更多还是猜测这是甩掉光启科学这个包袱。港股这个壳背负着“深圳四大骗”骂名,拖累A股军工主业的声誉。这次卖掉约29%股份,按当时市值算套现不到1亿港元,钱不算多,听说这笔钱主要用来填窟窿——还债、支付运营成本。

这次减持是把股份转让给了“与光启无关联的第三方”,我想刘董主要的目的是优化光启科学股东结构,引入产业资源或长期资本,助力技术商业化,也就是换老板,找生路,目前股权还在过户中,新老板还没浮现。扔掉包袱后,刘董会集中资源投入A股主体光启技术,这才是核心资产,亲儿子。

结论

刘董抛掉手里29%的光启科学股份,套现不到一个亿,用来填了港股公司的运营窟窿,纯属割肉止损。然后,让老搭档张洋洋彻底辞了A股光启技术的财务总监职位,专职去当港股光启科学的主席,不过张洋洋还间接持有光启技术5.08%的股份。表面升官,实际是把他按在港股收拾烂摊子。就此刘董不再是光启科学的实控人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光启技术(SZ00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