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机器人圈热闹得很,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家秀肌肉的余温还没散,资本市场又传来新动静——招银国际给仓储机器人龙头极智嘉挂上了"买入"评级,目标价26.7港元。这家靠AMR(自主移动机器人)横扫全球仓库的企业,突然在7月底宣布成立具身智能子公司,正将物流场景的积累转化为具身智能的独特筹码。
聚焦仓储场景,极智嘉的另类打法
当大多数机器人公司还在为"造出的机器人找场景"头疼时,极智嘉已经靠着800多家全球客户和场景,摸清了真实需求。像优必选、宇树这些明星企业,人形机器人进工厂、四足机器狗搞巡检,走的是"先造机器再找场景"的路子。而极智嘉反其道而行——直接用物流场景里验证过的技术积累,给具身智能"喂经验"。
极智嘉在仓储物流已深耕10年,其入局具身智能的底气在于:连续6年全球仓储AMR市占率第一,成功跑通To B机器人商业化、业务覆盖40多个国家、服务超800家客户。招银国际的研报算了一笔账:极智嘉2024年72%收入来自海外,未来三年收入年复合增长率可能冲到34%。简而言之,当别人在实验室调算法,极智嘉早就在真实仓库里跑通了多机器人协同、动态路径规划这些具身智能的底层技术。
技术库存够厚,但"大脑"仍是行业通病
当然,跨界不是有场景就能成。极智嘉敢闯具身智能,手里确实攒了不少硬货:1800多项专利、41%的研发人员占比,还有自研的AI算法平台,在机器人感知、多智能体协同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为其具身智能研发提供有力支撑。
不过行业痛点也很现实。宇树科技创始人在机器人大会上吐槽:现在机器人的"身体"已经够灵活,差的是"脑子"跟不上。比如同样搬箱子,人类工人瞄一眼就知道轻重缓急,机器人却要反复计算路径。极智嘉的优势在于,他们的AMR早就习惯了在复杂环境里做即时决策,这种经验移植到具身智能研发上,可能比从零起步的企业少踩很多坑。中信证券的报告也点出,极智嘉的标杆客户和商业化场景,能帮新技术快速迭代。
商业化竞速赛,谁在偷偷攒"量产门票"?
看明白行业趋势的企业都在抢跑。优必选拿下车企近1亿元人形机器人订单,智元96台轮式机器人开进汽车工厂,宇树四足机器人全球市占率近70%……但热闹背后藏着个现实问题——大部分项目还停留在小批量试点。极智嘉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急着造人形机器人炫技,而是先用物流场景的刚性需求托底。
招银国际的研报提到,极智嘉预计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长近30%,亏损大幅收窄90%以上。这说明商业化路径已跑通,也即将迎来盈利拐点。比起还在烧钱求生存的初创公司,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模式显然更抗风险。
尾声:机器人的未来藏在细节里
机器人行业正从"比谁动作帅"变成"比谁干活多"。就像,以前的展示像调酒机器人耍花式,现在大家更关心它能不能连续工作8小时不洒酒。极智嘉这类企业的价值在于,他们从真实场景里摸透了机器人该如何干活。
这场竞赛没有捷径。无论是极智嘉的物流基因,还是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最终都要回答同一个问题:你的技术能不能让客户心甘情愿掏钱?至少从资本市场的反应看,机构们愿意为"能赚钱的机器人故事"买单。接下来就要看,这些企业能不能把实验室里的灵光一闪,变成流水线上的习以为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