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静安 清静安书房
在2013年中国白酒行业的至暗时刻,塑化剂事件与反三公消费政策双重打击下,泸州老窖股价从48元高点暴跌至15元附近,市场信心濒临崩溃。正是在这片悲观氛围中,两位价值投资者做出了截然相反的抉择:唐朝(老唐)清仓离场并持续唱空,散户乙却卖房抄底、越跌越买。十年后回头再看,散户乙在这只股票上实现了超30倍收益,而唐朝虽错过这轮盛宴却坚守了自己的投资原则。这场经典对决揭示了价值投资哲学内核的多元性,展现了同一家企业分析框架下的认知鸿沟。
当2024年白酒行业再度面临库存高压与价格倒挂,散户乙再度加仓老窖的动作,使得这场历史对决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思考光芒。今天试着剖析下这两种投资体系的内核差异,还原其对商业本质认知的底层逻辑,为投资者提供穿越周期的思维启示。
作为价值投资在中国的早期布道者,老唐对泸州老窖的回避建立在一套严密的风控体系之上,其核心逻辑直指企业经营的不可控风险:
老唐对国窖1573的产能数据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追踪推演,发现一组无法自洽的关键矛盾:2011-2016年公司年报明确标注“国窖1573基酒产能约3000吨/年”,但从2016年10月起,这一表述悄然消失。与此同时,销售量却从2013-2015年的年均3000吨左右暴增至2017年的近6000吨。更吊诡的是,2018年公司突然宣称通过技术突破可实现国窖1573产量2万吨以上,而百年以上窖池数量始终定格在1619口。面对这一数据断层,老唐提出三种可能:
酿造技术革命性突破(但未成行业新闻,概率极低);外购符合标准的基酒(高端基酒稀缺,酒厂极少外卖);降低酒质标准换取产量提升(伤害品牌根基的慢性自杀)。
在窖池数量未增、老窖池酿造周期未缩短的背景下,产能暴增成为无法解释的“黑箱”,直接动摇高端白酒的核心价值基础——品质的恒定与稀缺性。
老唐对管理层的质疑源于两起标志性事件:2014年4月,在公司一季度营收同比腰斩(下降50%-60%)的背景下,管理层仍宣称全年目标116.33亿元——这甚至高于2013年未完成的104亿元实际营收。更荒谬的是,2013年原定目标140亿元本就已大幅落空。这种脱离基本面的目标承诺被老唐视为对股东的严重误导,其性质堪比洋河2023年“完成全年指标”的宣告(实际仅增10%,低于15%目标)。
管理层“报喜不报忧”的行为模式,叠加2014年5亿存款失踪事件,形成老唐眼中的“信任成本黑洞”——当数据真实性存疑,估值模型便失去根基。
在高端白酒战场,老唐发现泸州老窖面临难以逾越的消费者心智壁垒。尽管国窖1573的出厂价已与飞天茅台、普五站在同一梯队,但实际成交价却暴露真实地位:2024年618期间,国窖1573在电商平台价格失守800元关口(较指导价低40%),而同期茅台仍坚挺在2200元以上。这种价格倒挂背后是消费者用钱包投票——行业调整期,茅台供给短缺时,消费者首选替代品是五粮液而非国窖。
更本质的困境在于历史战略失误:1988年国家放开名酒价格时,泸州老窖选择“名酒变民酒”路线,错失高端化黄金窗口。当2015年提出“重回前三”目标时,其频繁提价策略(2022年提价十余次)反而加剧渠道库存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老唐体系中的优质酒企应具备全价格带协同能力,但泸州老窖呈现明显的“跛脚增长”:2017-2023年间,高端酒营收从75亿飙升至268亿(增长257%),而低端酒仅从26亿增至32亿,近五年甚至出现下滑。对比洋河中高端与普通酒7:1的营收比和成本效率(中高端成本仅普通酒2倍),老窖的低端产品已成业绩拖累。
这种失衡印证老唐的行业洞察:“高端看产能,低端看营销”,老窖在渠道精细化和大众消费市场的短板,使其增长完全依赖高端单品,抗风险能力被大幅削弱。
当老唐因风险规避离场时,散户乙却看到黄金坑机会。其投资体系将股权思维、复利原理与逆向心理学融合为三重引擎:
散户乙的建仓决策建立在一道简单算术题上:2013年老窖股价20元时,股息率6.5%,PE仅7倍。假设分红率维持50%,十年累计分红可覆盖初始本金。这意味着:股价归零时仍保本(极端风险测试);持股成本归零后,股权转化为永续现金流;
此模型将投资转化为确定性数学问题:“股价没有底,但越跌越有价值。比如老窖从25元跌到12.5元,股息率从6.5%升至13%——这是市场送钱的时刻”。
面对2013年塑化剂+三公消费限制的双杀,散户乙执行精密的分批建仓:价格锚定:20元以下分批买入,最低至15.73元(寓意国窖1573);仓位控制:初始仓位1/3,每下跌10%加仓,最终仓位60%;现金储备:保留40%现金应对极端波动。
这种“主动买套”策略使其在2015年股灾、2018年贸易战、2020年疫情三次危机中,将年度股息(2020年约60万)全部低位增持,成本摊薄至14元以下。
散户乙体系的精髓在于将股息转化为股权裂变引擎:2013-2021年:分红再投金额达初始本金150%;复利效应:若每年分红5%再投入,29年后单年收益=前25年总和;成本归零:2022年分红收入已覆盖初始本金,剩余股权纯利。
这种策略比较反直觉:“股价上涨反而降低长期收益,因为分红再买入股数减少”——与主流“追涨”思维形成尖锐对立。
散户乙的逆向实践贯穿三个关键决策点:危机中买入:在泸州老窖存款失踪、机构集体撤离时重仓,践行“大白马出黑天鹅处掘金”;持有中无视噪音:2015年股灾千股跌停时,将浮亏视为“熊市馈赠”,拒绝情绪化止损;狂热时退出:2021年PE达40倍(ROE/PB<5%)时换仓中国神华(PB<1,股息率10%+),拒绝“为长期而长期”。
支撑十年持有的底层逻辑是对泸州老窖商业本质的双重信仰:窖池不可复制性:1619口明代窖池(占全国浓香名酒老窖池90%)构成生物发酵的“活文物”,再多资本无法短期再造;消费永续性:针对“年轻人不喝白酒”的质疑,提出“消费习惯随年龄迁移论”——“白酒的社交刚需属性在中年群体必然回归”。
老唐与散户乙的对决,本质是价值投资光谱中两种经典流派的较量:
老唐视角:产能数据矛盾是品质塌陷的先兆,当窖池年产3000吨却卖出6000吨国窖时,护城河已实质破损;
散户乙视角:窖池总量决定终极价值,短期产能波动属经营调整范畴。只要1619口老窖池存在,其微生物环境酝酿的风味物质不可替代。
2. 时间观的差异:无限游戏VS有限棋局
老唐采用有限棋局思维:投资周期通常3-5年,需在可见周期内验证逻辑(如产能扩张与品质平衡);
散户乙践行无限游戏:以永续经营假设穿越不确定性,用分红再投拉长投资久期,等待“十五年后的突破”。
二者最大分歧在于对“人”的评估:
老唐将管理层诚信视为投资先决条件,数据瑕疵即触发风控红线;
散户乙更关注股东与管理层利益绑定(高管持股多),将经营波动视为行业调整期的必然现象。
如今,当2024-2025年白酒行业再度面临库存高压(渠道库存普遍达6个月)、价格倒挂(国窖1573批价跌破800元)、经销商流失(3年减少300家以上)的至暗时刻,历史迎来戏剧性轮回:
老唐的缺席:产能疑云未解(国窖1573年销超万吨)、管理层停货保价失效(2024年4月全国停货)、品牌力持续弱化(华东市场占有率仅5%),老窖仍在其回避清单。
散户乙的回归:股价跌至100元附近(PE14倍),股息率重回6%,其买入准则再度触发。
这场时隔十年的二次对决,揭示两种智慧的本质差异:老唐的坚守:远离治理结构存疑的企业,哪怕错过涨幅;散户乙的循环:当极端低估再现,用分红回本模型对冲不确定。殊途同归的是对安全边际的极致追求——老唐通过企业质控实现,散户乙通过价格折扣与复利杠杆达成。
那么当黑天鹅再度掠过白酒行业,真正的赢家到底会花落谁家?如果是你,又会作何选择?
2013年的白酒行业深陷双重危机:塑化剂事件引发质量信任崩塌,限制三公消费政策导致高端酒需求腰斩。泸州老窖股价从48元暴跌至15元附近,市盈率仅7倍,市净率2.9倍,股息率却飙升至6.5%。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叠加公司5亿元存款失踪事件,投资者纷纷抛售。
散户乙却从中看到黄金坑:
稀缺资产重估:泸州老窖拥有1619口明代窖池(账面价值为0),这些不可复制的资产构成天然护城河。“老窖的窖池是再多金钱也无法复制的,这是最宽的护城河”;
消费韧性验证:针对“年轻人不喝白酒”的质疑,他指出白酒的社交刚需属性:“消费习惯会随年龄迁移,中年人社交需求必然回升”;
行业出清机遇:危机加速中小酒企淘汰,“良币驱逐劣币后,名酒集中度提升是必然趋势”。
此时买入的核心逻辑锚定于十年分红回本模型:按当时股息率测算,即使股价不涨,十年内分红即可覆盖初始成本。
散户乙的建仓是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精密操作:
价格区间:20元以下分批买入(最低15.73元),初始仓位1/3,股价每下跌10%加仓一次,最终仓位达60%;
估值标尺:要求ROE/PB>10%(当时11.4%),显著高于无风险收益率。2013年老窖ROE达33.2%,PB仅2.9倍,性价比凸显;
极端测试:测算即便净利润腰斩,股息率降至2.5%,长期持有仍可消化风险。
散户乙经典发言:
“股价没有底,但越跌越有价值。比如老窖从25元跌到12.5元,股息率会从6.5%升至13%——这是市场送钱的时刻”。
2013-2021年间,市场历经三次重大考验:
2015年股灾:千股跌停中拒绝恐慌,将分红再投视为“熊市馈赠”;
2018年贸易战:股价腰斩时将60万分红全数买入,成本摊薄至14元;
2020年疫情:消费股遭抛售,他坚守“股权本质未受损”的信念。
分红再投资成为穿越周期的核心引擎:
每年股息全部用于增持股份,至2021年分红再投金额达初始本金的1.5倍;
复利效应下持股数量指数增长:若每年分红5%再投入,29年后单年收益可达前25年总和。
散户乙心态哲学:
“如果你选对了企业,就像存银行,高波动只是利息到账方式不同”。
“主要上涨期仅占10%时间,需用90%时间等待”。
2021年初,白酒板块泡沫化迹象显现:
估值触发点:泸州老窖PE超30倍(ROE 30%),PB达19倍,ROE/PB比值降至5%以下;
机会成本比较:煤炭龙头中国神华PB<1倍,股息率超10%,提供更高安全边际。
散户乙执行阶梯式减持:
减持1/3老窖仓位换入神华;
保留底仓应对周期波动:“保留底仓应对未来周期波动,但高估时需动态调整”。
卖出原则阐释:
“当股价反映未来10年ROE增长预期时选择减持。高估的本质是透支了时间的价值”。
股价增长:2013-2021年股价从20元升至170元(未复权),贡献8.5倍收益;
分红再投:股息再投资使持股成本归零,8年内分红覆盖初始本金,贡献1.8倍杠杆;
行业轮动:部分仓位切换至神华,三年再获100%+收益。
最终总收益超30倍,年化收益率达35%-40%,完美验证“十年分红收回成本”模型的威力。
股权思维替代筹码博弈。
“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的一部分,收益应来自企业盈利而非股价波动”。他将股票视为“树”,分红为“果实”,估值提升仅是“撞树的兔子”——投资应聚焦确定性果实。
复利需要极致简单化。
十年仅重仓2只股票(老窖+神华),通过深度研究降低决策频率。“真正的超额收益藏在市场唾弃的老窖池里”。
反人性的三重境界。
危机中买入:“在公认大白马出黑天鹅时低价介入,其恢复过程就是高成长”;
持有中无视噪音:“基本面未变则藐视市场”;
狂热时退出:拒绝“为长期而长期”的教条主义。
散户乙的案例,就像泸州老窖窖池中的陈酿:在行业黑天鹅的泥泞中埋下种子,用分红再投的耐心等待发酵,最终在时间的陈化中收获醇厚回报。当2024-2025年白酒行业再度面临库存压力时,他又重新买入老窖的动作,就是在印证其价值投资的内核:“真正的投资,是用十分钱买一元钱的东西,然后等市场认识到它值十元钱”。
这场跨越周期的胜利,不属于预测宏观的投机者,而属于那些看透商业本质,并愿意与伟大企业共赴霜雪的长期股东。
人生最大的运气不是捡到钱,而是某天你遇到了一个人,他打破了你原来的思维,提高了你的认知,带你走向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