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最重要的四种商业认知

用户头像
鑫鑫-投资
 · 福建  

一、

创业的本质: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

创业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

段永平认为,创业的核心在于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他强调:"如果光有理想就去创业,这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自身的产品或者想法能够提供他人无法提供的东西。"

为什么很多中产返贫,就是因为误把时代红利当成个人能力,当自己行业不好做之后就出去开餐厅、咖啡馆、奶茶店......

他们失败的核心原因都是过于“我寻思”、“我认为”、“我觉得很好”。许多人以为创业很简单,却忽略了创业的本质——解决社会某些真实存在的问题,满足市场的真实需求

给别人打工是相对轻松的,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因为早期加入大中型的互联网公司,其实自身能力很一般也能有超级丰厚的回报。

真想创业一定要做好长期战役的准备,就像雷军说的:创业不是人干的,是阿猫阿狗才会去干的

另外,段永平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当年就是因为喜欢玩游戏,便一头扎进去了。"这也说明起初创业最好源于创业者的真实需求和兴趣。

当你真正了解一个领域,真正热爱一件事情时,你才更容易发现其中的痛点,找到不可替代的价值点,更容易在竞争中胜出。

创业的风险管控

段永平对创业风险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建议创业者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准备:

避免裙带关系:在创业公司里,如果亲戚朋友一大堆,虽然短期内对凑齐人员有好处,但从长期来看容易形成裙带关系,不利于留住其他人才。

接受失败的可能性:创业没有固定的公式,失败的概率非常高。除非你拥有可持续的高度热情,或者真的无路可走,否则需要慎重考虑。

二、

企业文化:制度之外的约束力

企业文化的三要素模型

段永平将企业文化分解为三个核心要素:

使命:企业存在的意义,解决"我为什么活着"的问题
愿景:大家共同的远景目标,明确"要活成什么样"
核心价值观:关乎大是大非的问题,界定"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完整框架。段永平强调,企业文化必须由自己创立,没有人能够帮忙,因为它反映的是企业的DNA和基因。

企业文化的作用机制

段永平对企业文化有一个精辟的定义:"企业文化就是在规章制度管不着的地方发挥作用的文化。"

制度具有强制性,而文化则不完全是。管理必须重结果,但结果的达成必须"取之有道",这就是企业文化起作用的地方。企业文化可以看作是护城河的一部分,强大的企业文化会帮公司找到好的CEO,好的CEO在有强大企业文化的公司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文化中的元素都是用来约束自己的,千万不要用作挑剔别人的工具。

评估企业文化的标准

如何评判一家公司企业文化的好坏?段永平的答案是"听其言观其行"。看这家公司过去都说过什么,都是怎么做的。

他以苹果为例,为了了解苹果的企业文化,他看了苹果所有的发布会,以及Tim Cook和乔布斯的所有演讲,并体验了很多苹果的产品。

评判的标准是企业行事是以利益为准则,还是以是非为标准。如果凡事以利益为准绳,就不是好的企业文化。

三、

商业模式的黄金三角

什么是好的商业模式

段永平认为,商业模式简单讲就是公司赚钱的模式,即能够长期获得很好利润的商业模式。好的商业模式必然拥有定价权,而定价权的背后往往有着深厚的企业文化支撑。

从生意角度讲,好的商业模式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差异化产品:满足独特需求

差异化是指用户需要但其他竞争对手满足不了的某些东西。段永平强调,没有差异化产品的公司很难长期赚到大钱。

苹果为例,苹果厉害的不仅仅是硬件,而是整个生态系统,其他"对手"已经难以撼动。iPhone用户不会因为别的手机便宜一点而更换,这就是差异化的力量。

网络游戏也是一个有相当差异化的产品。虽然不玩的人看起来都差不多,但对游戏中的中坚玩家而言,社区和感觉的差异实际上是巨大的,不那么容易更换。

2. 强大的护城河:长期竞争优势

差异化是产品能满足用户的某个或某些别人满足不了的需求,而能长期维持的这种差异化叫护城河。

段永平强调,对企业而言,差异化绝不是简单抄袭爆款稍微改改,真正的差异化大部分都是长期厚积薄发的结果。专一是产生差异化的基本点,而不是简单的不同。

对企业来说,若想长期拥有竞争优势,低成本是靠不住的,差异化才是关键。

3. 良好的现金流:可持续的利润模式

好的商业模式除了产品有差异化外,还要有杠杠的利润和净现金流,而且竞争对手很长时间里也很难抢。

段永平的理解是"少花钱多赚钱的模式是好的商业模式"。他以茅台为例:收预收款,货还没出,钱已经到手了,这就是好的商业模式。相反,花很多钱却不见来钱是差的商业模式。

反面教材的启示

段永平通过分析一些行业的问题,揭示了什么不是好的商业模式:

同质化陷阱:航空业和硅片行业都是差异化很小的行业,价格竞争异常激烈,很难有持续的竞争优势。

伪增长模式:连续几年营收和利润实现高速增长,并不意味着就拥有好的商业模式。短期的增长可能掩盖了商业模式的根本缺陷。

四、

认知与决策:做对的事和把事情做对

段永平将企业经营分为两个层面:战略层面的"做对的事"和执行层面的"把事情做对"

战略层面:做对的事

建立"Stop Doing List"

段永平认为,所谓要做对的事情,实际上是通过不做不对的事情来实现的。这就是"Stop Doing List"的重要性——不做不对的事情,或者立刻停止做那些不对的事情。

他举了一个投资例子:当发现买错了股票时,应该赶紧离开,不然越往后拖,损失往往越大。但大部分人却常常希望等到回本了再说。如果当时不及时改正错误,可能损失会更大。

长期主义:坚守能力圈

每个人都有投机的心,所以才需要信仰。段永平对信仰的理解就是"做对的事情",知道是"不对的事情"就别做了。

他以巴菲特为例。巴菲特之所以成为"巴菲特",最重要的就是他能坚持做正确的事,错误的事不做。几十年下来,他犯的错远远少于同行。

执行层面:把事情做对

允许试错:过程需要学习调整

在把事情做对的过程中,都有可能犯错。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犯错有时候是在所难免的。

想要不犯错,唯一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做。而什么都不做,有时候可能恰恰是最大的错误。

关键区分:执行错误 vs 方向错误

段永平强调需要区分一个重要概念:在把事情做对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和因为做错的事情而产生的结果,要严格区分开来,这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成功的本质:坚持对的事>天赋或运气

什么是成功?段永平的答案是:坚持做对的事情,或者说坚持不做不对的事情。

人们在看待成功者时,往往关注的都是他们如何将某件事做对的,然后觉得这人真是天才。实际上那常常是折腾许久后才碰巧做对的,关键在于坚持做对的事情。

另外关于学习,每个人的知识都是后天积累出来的,无论想干成什么终身学习都是必须的,而在必须的事面前就不要谈论什么天赋之类的东西,有天赋最好,没天赋该做的事也必须要去做。

最后对段永平四个大方向上的思考进行总结:

1. 创业层面:专注于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

2. 文化层面:构建强大的企业文化作为护城河的一部分

3. 商业层面:打造具有差异化、护城河和良好现金流的商业模式

4. 决策层面:坚持做对的事,允许在执行中试错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