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我的奋斗dyy
 · 四川  

#牧原股份# #牧原股份财务数据引争议# 是的,你说得基本正确。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养猪业都已经完成了“去散户化 → 集约化 → 规模集团化”这个进程,而且这是由成本、环保、食品安全和金融效率共同推动的结果。下面我详细拆解一下:
一、欧美的典型模式:完全集团化、产业链垄断
美国是最典型的例子。
早在1990年代,美国就完成了“家庭农场退出 + 企业化接管”。
现在美国前10大养猪集团控制了全国约80%以上的生猪出栏量,其中前三(Smithfield、Tyson、JBS)就超过50%。
整个产业链从繁育 → 饲料 → 屠宰 → 冷链 → 零售都在少数巨头手中,农户只是“合同养殖者”,拿固定代养费,不再承担市场风险。
**欧洲(丹麦、荷兰、德国)**同样高度集中:
丹麦全国生猪由**丹麦皇冠公司(Danish Crown)**等合作社型巨头主导,几乎实现了“全链条自控”。
德国与荷兰虽然存在中型农场,但普遍规模在几千头以上,且由银行、保险、食品巨头参与资本化经营。
散户早已退出,因为环保标准、疫病防控和成本控制门槛太高。
二、亚洲发达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
这些地区走的是“高科技+高成本+品牌化”路线:
日本只有少数几家品牌化猪肉企业(如雪乃屋、麦猪),与零售商合作,猪场完全自动化、封闭化。
韩国的市占率前五大公司超过70%,政策明确禁止小规模散养。
台湾在口蹄疫事件后彻底淘汰散养户,如今也几乎全为机械化猪场。
三、为什么“去散户化”是必然趋势
环保要求极高:粪污处理、废水达标、碳排放追踪,小散户根本无法负担。
疾病防控门槛高:非洲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等要求生物安全等级高,集团化才有条件控制。
饲料、疫苗、金融成本:大集团集中采购、自产饲料、金融杠杆低利率融资,成本优势巨大。
消费端要求稳定供应与食品安全:超市、餐饮连锁要求标准化肉源,小散户供应不稳定。
政策导向:政府希望稳定价格、防疫风险、减少污染,必然扶持大型企业。
四、中国目前处在欧美20年前的阶段
散户比例仍在40%上下,但已进入快速出清期;
政策、环保、金融三重压力正在挤压小散户;
行业最终会走向“牧原+温氏+新希望+正邦残余资产整合”的寡头格局;
中国的趋势与欧美一模一样,只是时间差了10~15年。
✅结论
是的,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去散户化→集团化→全产业链整合”这条路。
这是一个无法逆转的产业规律,就像农业机械化、电力集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