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股份# 非常好的问题。
确实——生猪养殖在中国是有明显的“区域划分”的,而且这个划分不仅仅是行政意义上的,而是基于气候、饲料供应、环保政策、疫病防控、运输半径等多重因素形成的产业地理格局。
我们分层看:
一、中国生猪养殖的“三大主产区”
官方(农业农村部)长期把全国划为三大主产区:
区域
代表省份特点主体类型东北—华北—中原带
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山东玉米产区、地广人稀、粪污处理压力小大型自繁自养集团(牧原、新希望、正邦等)西南带
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生猪传统消费区,本地猪肉文化深厚中小农户 + 区域型企业(如德康、天兆)华南带
广东、广西、海南高温高湿、疫病多、环保约束强消费大省、屠宰+调入为主(非养殖优势区)
二、为什么要“区域化养殖”?
主要是三个原因:
疫病防控
非洲猪瘟后国家要求“就地屠宰、分区调肉不调猪”,防止跨省传染。
因此形成了“养殖区—屠宰区—消费区”的分区格局。
成本结构差异
北方饲料(玉米、豆粕)本地产,土地便宜;
南方饲料需外运、环保压力大、用地贵,所以北猪南运成主流。
举例:河南养一头猪可能比广东便宜100~150元。
环保与土地政策
南方很多地区不再批大型养殖场,北方环保空间大;
牧原、温氏等都在河北、河南、黑龙江扩建基地。
三、牧原的区域布局逻辑
牧原其实就是靠区域化规模养殖 + 区域化屠宰 + 区域化冷链调肉起家的。
牧原的核心基地集中在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山东;
每个区域建成“饲料厂 + 猪场群 + 屠宰厂 + 冷链”闭环;
这样形成一种“区域生态自循环”,运输半径控制在300公里内。
所以它不是全国乱铺摊,而是按“区域矩阵布局 + 集群复制模式”扩张。
四、未来趋势:从“调猪”到“调肉”
这是趋势的大转折点:
阶段
主要运输对象特征过去
活猪(调猪)疫病风险高、运输成本大现在
冷鲜肉(调肉)牧原、双汇、天康都在建冷链工厂未来
品牌肉、预制菜类似消费品,利润更稳、估值更高牧原2024年起大力推冷链和预制菜,就是为适应“区域化屠宰 + 全国化品牌销售”的未来。
总结一句话:
生猪养殖确实是高度“区域划分”的产业——牧原赢,就赢在它抓住了“北方集中养殖 + 区域闭环 + 全国调肉”的结构性迁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