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石油(00883)$ 中国海洋石油供需前景:
转帖:
一、短期收缩:巨头 “节流” 应对行业不确定性
“未来四年,我们每年将削减 10 亿美元资本支出。” 本周,道达尔能源抛出的这一计划,成为石油巨头应对行业波动的缩影。紧随其后的是裁员潮:雪佛龙、康菲石油已启动岗位裁减,页岩油领域的头部企业也纷纷加入缩减开支的行列,行业整体氛围趋于谨慎。
“政府能源转型政策的推进、国际油价的自然波动,让不少企业选择‘以守为攻’。” 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当前几乎所有预测机构都认为 2026 年国际油价将进一步走低,供需失衡的担忧成为短期调整的直接诱因 —— 机构普遍预测 “需求疲软、供应过剩”,但现实却与这一判断出现微妙偏差。
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美国页岩行业。曾以 “钻吧宝贝,钻吧” 为口号的疯狂钻探时代已落幕,如今行业高管更愿用 “等等吧宝贝,等等吧” 形容当前状态。数据显示,美国陆上钻井平台数量同比减少 26 个,降至 553 个;2025 年页岩油领域资本支出削减 18 亿美元,产量增速从 2023 年的 100 万桶 / 日骤降至不足 50 万桶 / 日。“特朗普关税推高钢铁成本,每桶页岩油成本增加 3-5 美元,而当前油价已跌破多数企业 65 美元 / 桶的盈亏平衡线,暂停钻探成为无奈选择。” 该分析师补充道。
二、供应端承压:页岩放缓与欧佩克 + 增产乏力双重叠加
供应端的压力不止来自美国页岩。2025 年 4 月,欧佩克 + 曾承诺启动 250 万桶 / 日的增产计划,试图缓解市场对供应的担忧,但截至 9 月,成员国仅完成计划的四分之三,实际增产量仅 150 万桶 / 日。
“部分成员国已踩上产能‘红线’,另一部分则在为过去的超额产量‘补课’,后续增产难度更大。” 交易员透露,沙特等核心产油国的闲置产能已不足 100 万桶 / 日,伊拉克、尼日利亚等国则因设备老化、投资不足,根本无力兑现增产承诺。业内预测,2025 年下半年,欧佩克 + 的实际增产量可能降至承诺量的 60%,甚至半数。
一边是美国页岩 “踩刹车”,一边是欧佩克 +“心有余而力不足”,全球原油供应端的弹性正持续减弱。这种 “双弱” 格局,与此前市场预期的 “供应过剩” 形成鲜明反差,也为后续行业基本面反转埋下伏笔。
三、需求韧性超预期:中印扛压进口 能源转型暂未撼动石油地位
与供应端的疲软形成对比的,是石油需求的 “强韧性”。彭博社最新数据显示,尽管特朗普政府向俄罗斯原油的最大买家印度、中国施压,但 2025 年 9 月俄罗斯原油出口量仍创下 16 个月新高,达 360 万桶 / 日。
“除了价格折扣的吸引力,更关键的是新兴市场的需求刚需。” 能源市场研究人士指出,2025 年印度原油进口量预计增长 7%,中国预计增长 4%,两大市场贡献了全球原油需求增量的 90%,直接抵消了欧美市场的需求疲软。国际能源署(IEA)测算,2025 年全球原油需求仍将增长 74 万桶 / 日,需求 “疲软论” 并未成为现实。
即便在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石油需求也未出现逆转。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市场,2025 年电动汽车渗透率已突破 30%,但国内石油需求仍实现 2.5% 的增长。“石化原料需求正在成为新引擎。”BP 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预测到 2050 年,石化用油量将占全球石油需求的 30%,较当前水平翻倍,成为支撑石油需求的核心力量。
四、长期利好凸显:IEA 改口、BP 推迟需求峰值 行业基本面重塑
近期行业最大的 “转折点”,来自 IEA 的立场转向。2025 年 9 月,该机构在报告中首次承认 “油气田枯竭速度快于预期”—— 全球主力油田年均递减率已从 6.5% 升至 7.2%,若要维持现有产量,能源企业每年需新增 1200 亿美元勘探投资。
这一结论彻底推翻了 IEA2021 年的论断。彼时该机构宣称,在 2050 年净零排放情景下 “无需新增油气投资”,这一观点曾直接压低国际油价。“IEA 的改口,印证了大型石油公司对行业前景的判断。” 道达尔能源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克・普亚尼表示,油气田枯竭是行业 “常识”,但 IEA 的警示让市场重新认识到油气资源的稀缺性。
BP 则进一步释放长期利好信号。在最新发布的《能源展望》中,BP 将石油需求峰值预测从此前的 2030 年前推迟至 2030 年代中期,意味着石油需求的 “平台期” 将更长。欧佩克也维持长期看涨立场,沙特阿拉伯更是通过持续上调对亚洲的油价,用实际行动印证需求的真实性。
五、行业变革与投资机遇:效率提升 + 资本重配 机构重拾能源股
面对短期压力与长期机遇,石油巨头正通过 “技术革新 + 资本重配” 优化资产结构。道达尔能源通过数字化改造,在巴西 Mero 油田部署自动化生产系统,实现资本支出减少 10% 的同时,产量年均增长 2%;雪佛龙则通过并购赫斯公司,获得圭亚那 110 亿桶当量的油气资源,大幅提升资产质量。
资本流向也在发生变化:巨头们纷纷从加拿大油砂、北海老油田等低效益项目撤资,转向 LNG(液化天然气)与深海开发。道达尔计划到 2030 年将 LNG 产能提升至 5000 万吨 / 年,占公司总营收的 35%;埃克森美孚则并购先锋自然资源,在低成本页岩区域储备产能,等待市场复苏。
这种调整也吸引了机构投资者回归。尽管雪佛龙、康菲石油因油价低迷缩减股票回购规模,导致股价短期承压,但两家公司的股息率仍维持在 4%-5%,远高于标普 500 指数 1.5% 的平均水平。贝莱德等资管巨头已将能源板块持仓比例从 2023 年的 3% 提升至 2025 年的 6%,“实体数据支撑的长期价值,比短期回购更有吸引力。” 贝莱德能源投资负责人表示。
六、未来展望:2026 或迎转折 巨头布局抢占长期先机
业内普遍认为,2026 年可能成为石油行业的 “转折之年”。若特朗普关税政策延续,2026 年全球原油库存或增加 1.2 亿桶,油价可能短暂跌至 60 美元 / 桶;但从 2027 年开始,美国页岩油产量预计减少 30 万桶 / 日,欧佩克 + 无力补位,全球原油供需缺口将扩大至 150 万桶 / 日,推动油价反弹至 90 美元 / 桶以上。
对此,石油巨头已提前布局。道达尔、埃克森美孚等企业在圭亚那、巴西等新兴产区锁定超 200 亿桶当量资源,这些项目将在 2028 年后集中投产;沙特阿美则持续加大勘探投入,其 CEO 表示:“当所有人谈论能源转型时,我们仍在为世界提供 70% 的能源,这种需求不会突然消失。”
结语:短期阵痛孕育长期价值
当前石油行业的短期收缩,并非 “衰退信号”,而是周期波动中的 “创造性破坏”—— 页岩油退潮淘汰低效产能,欧佩克 + 增产乏力凸显资源稀缺,能源转型则推动行业向高效、清洁方向升级。对于投资者而言,短期波动正是布局良机;对于石油巨头而言,优化资产、储备产能的动作,将在 2030 年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正如市场观察人士所言:“短期忧虑终将散去,油气行业的长期光明前景,正由供需基本面与行业变革共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