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2开启人皆神笔马良,极致内卷时代

用户头像
Weber和他的朋友
 · 广东  

国庆中秋,本来想休息一下,无奈历史的进程不许可了,这一周对于AI应用是历史性的一周,也是属于openai的一周,可以说是AI叙事的微博时刻到了.

Sora2横空出世,声画同步,基本模糊了现实和AI之间界限,在今年上半年,作为一个资深搞流量,搞视频的创业者,我还是可以通过分辨哪些视频内容是AI生产,那些不是,直到sora2出现,基本上已经比较困难,或者说不能区分了

如果连我这样业内人士也看不出来,那绝大部分用户肯定更加看不出,而且随着算力+算法的迭代,这个趋势只会加速,不过这也不算什么,从gpt开始,技术平权的速度只会加快,soar2的出现不过是早一天,晚一天的而已,眼见为实这句古训也要update了.

这意味着生产力工具平权加速.

人类的进步,本质上是记录和传播知识的工具进步,记录就是思想外化,外化要够直接,才方便不耗损,而传播其实就是重复,重复的成本要够低才有效率

从竹帛到宣纸,从刀刻到墨水,其实就是不断降低个体外化+传播成本,提高效率.

之前几年有一套电视剧不错《长安十二时辰》里面徐宾和主角之一李必(暗示大唐名臣李泌)关于竹纸研制的对话,就很有意思,大概就是纸张短缺,价格飞涨,导致基层数据统计粗疏,影响税收,动摇国本, 所以要研究竹纸

原话是:

竹子生长快,南方四季长生,原料取之不竭!琢磨五年试成新竹纸,韧度、耐力度、薄厚都不输藤纸。我唐案牍繁巨,若以此取代藤纸,何愁纸张短缺?何愁税制崩坏

小小一张纸就是生产力工具,如果换成了竹子做原材料,就可以大量生产,成本低廉,因此提高数据(知识)记录+传播的效率.

笔+纸+印刷这3者组合,在人类历史长河里面,一直承担着这个责任,直到互联网出现之前.

80 90后应该还很清晰记得,小时候看报纸,看漫画的经历,当时一个普通人要在公众场域发言是很困难的,要不投稿给报社,杂志社,然后漫长等待,看看有没编辑大人看得上,发了出来后,所有文章合并在一起,也看不出具体一篇数据反馈. 在发行端,无论印刷技术怎样发达,始终是实体书籍,传播速度太慢,创作门槛又太高了.

直到互联网出现,经典的天涯论坛,表达门槛降低和传播的能力指数级别提高,然后是公众号+朋友圈,出现了个体呈现的病毒式传播现象—咪蒙,对于文字创作者来说,门槛已经低到无以伦比.

只是,文字还是有门槛,比如我哥,能代表市去参加奥数选拔,高考数学可以拿满分的,但是让他写文章,叙述一下考试技巧,只能说文字很枯燥无趣,完全看不下去,可以预计,写成公众号,在没有推荐流量的前提下,只能是几个阅读量.

公众号发文高门槛+朋友圈分发,被抖音 快手的视频门槛+算法分发冲得七零八落,本质也是把表达和传播门槛降低了,每天写一个腾讯$腾讯控股(00700)$ 公众号长文是真的很难很难,每天发个短视频,甚至发N个真的没有这么难,直接手机对着自己拍摄就行了,如果刚好成为算法选中的幸运儿,都不是病毒式传播可以媲美的.

题外话,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细节,自从有了抖音之后,腾讯系多久没有出过病毒式传播的案例了,抖音是一波一波推出,从董宇辉到最近鸡排哥,所以之前几年腾讯低迷,也不能怪人,啥时候视频号也出现全民传播案例,那意味着啥~~~

直到国庆假期,Sora2的出现,已经到达了我手写我心的状态,人人都是神笔马良,不需要写剧本,不需要策划文案,不需要会拍摄,不需要后期剪辑,更不需要出外景,请演员,直接写一段提词器就行了.

从上面历史回溯可以看到,工具在不断迭代,大大降低创作的难度和提高传播的效率,工具进化方向是把人从训练中解放出来,其实一切工具莫不如是,骑马—开车—智能驾驶 射箭舞刀弄枪---开枪开炮—导弹 人不需要训练,就可以轻松驾驭, AI底层逻辑就是把大量工具全部迭代了,作为有泛化推理能力的“人”,可以自主帮我们学习好全部的工具.

这就会导致啥,使用层极致的内卷,人人都是神笔马良,对部分工具技能的认知,全部被抹平了,除了内卷,还能是什么.

试想一下,Sora2上,每天每人可以发100-200条,甚至无限多的视频,都是好莱坞大片水准,发文的成本对于个体来说,基本等于零,为了被算法流量概率选中,理性的人都知道应该怎样做,多发,疯狂的发.

这里面颠覆了内容创作千百年来的一个规律

多发—品质的矛盾

强如李白,杜甫 曹雪芹都无可能一天或者短时间内创作大量优质内容,这是莫有办法的事情,人脑就是有限的,才华和感情的爆发也是有限的,这是一个有限游戏,精华精品的其实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有限嘛,因此,很多伟大艺术家在生前是不出名,比如梵高,因为精华有限,在特定时空下,传播不起来.

反过来在发行和传播端,多才是王道

所以做mcn公司,流量公司,都要多签博主,多做账号,在受众端,不是一个权威人去决策火还是不火,无人可以判断,把握受众端反应反馈,最资深的经纪人,操盘手都不可以,那能怎样搞,多嘛,多账号,多内容,多发,总有一种集中群体性心理,让受众追随

精华—多发,本身就高度矛盾,mcn为啥是比较烂的商业模式,核心就在这里,现在好了,精华和多在AI Sora2 时代,居然开始不矛盾了,生产内容成本无限低,想到啥马上就具象化,次次都是精华. 我都不敢想,如果算力成本再下来,人人都可以天天生产几部好莱坞特技大片,或者动漫,时长拉到1-2小时,这么多优质内容要吸引多少人要长时间沉迷在里面,那是多么魔幻的世界.

这还只是技术层面,产品层面,sora2 通过个人IP授权植入,分享植入信息流短视频角色cosplay的玩法,第一次呈现出AI视频应用c端的玩法,再也不是b端专业人士的使用了,c端的使用量,可不是b端可以比的啊,这要拉动多少AI整个上下游产业链需求

之前B端从英伟达 甲骨文 AMD 台积电,都给人一种内循环,左脚踏右脚上登云梯的自high感,原因就在于没有C端一个众创的APP,大模型这样单维度的app,在产品形态上,无法和抖音,小红书这样多维度沟通产品媲美的,sora2第一次出现多维对多维,这完全打开了AI应用产品想象力.

在这个意义上,Sora2从技术迭代+产品形态上塑造了AI应用全新想象力,再说AI是几家巨头之间的自high就真的难评了.

底层逻辑理顺了,Sora2会突破传统的发文精华和多发的矛盾,第一次定义AI应用多维对多维产品形态,短暂的机会就在这里,这波需要抓住,否则就陷入可预见内卷了,学的技能全部都被AI吞噬.

脑洞开一下,机会有可能在以下3个

1,疯狂内卷发文情况下,怎样脱颖而出,只能靠IP,这几天我看奥特曼都看吐了,我想看看庆余年的小范大人大战小马哥, 小马哥穿越回去大庆国练成大宗师也行,谁最多IP,谁就可以脱离内卷$$阅文集团(00772)$

2, 怎样才能支撑这样发文量,需要多少卡,多少电,多少矿,这是几何级别数据的爆发,谁能提供这些资源,这可不是大模型问答玩法,谁最多电,最多矿

3, sora2是平地起高楼,如果有公司已经是短视频信息流app有大量在生态里面赚钱的创作者和用户,同时又具备了sora2技术底盘,那接入一下,是不是很快起飞, 又是谁$快手-W(01024)$ .

答案很明显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