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瑞银、巴克莱、摩根大通国际投行首次进入一家小市值公司的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他们想干啥?

用户头像
风启金豚
 · 江苏  

背景条件:一个靠炒股生活的哥们给我介绍了英可瑞(300713),公司连续亏损二年,加上今年是第三年了吧,不符合我的投资逻辑。不过哥们说了,里面肯定有猫腻。我就对这家公司进行深扒。

根据英可瑞(300713.SZ)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及公开信息,高盛(Goldman Sachs)、瑞银(UBS AG)、巴克莱Barclays Bank PLC)、摩根大通(J.P. Morgan Securities PLC)等国际投行首次进入公司十大流通股东名单,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一、股东变动的核心事实

新晋股东名单

国际投行集体入场:2024年三季度,UBS AGBARCLAYS BANK PLC、J.P.Morgan Securities PLC-自有资金及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新进入十大流通股东,分别持股0.64%、0.28%、0.20%和0.66%(增持0.47%)。

取代原有股东:上述机构取代了二季度末的沈超、罗月萍等个人股东,显示外资对公司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机构持股比例

截至三季度末,共有5家机构投资者合计持股5.09%,较上季度增加1.53个百分点,外资成为主要增量。

二、外资布局的逻辑分析

1. 行业趋势:新能源充电与电力电子的长期潜力

超充设备需求爆发: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欧盟“2035禁售燃油车”政策加速充电桩建设。英可瑞的高功率充电模块(如480kW液冷技术)适配超充标准,已进入广汽小鹏等车企供应链,并中标国网、南网集采项目。

技术卡位优势:公司在高频开关电源领域拥有150+项专利,可能吸引技术合作或战略投资。通过自主研发满足欧盟CE、美国UL等国际认证标准,产品效率达96%以上,较传统方案节能20%,符合欧盟《新电池法》对充电设备的能效要求。

2. 政策与资本协同

国内政策支持:中国“新基建”规划要求2025年车桩比达到1:1,充电桩市场规模预计超千亿,英可瑞作为国产充电模块头部企业(市占率12%)可能受益。

外资准入放宽: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背景下,QFII/RQFII额度增加,国际资本加速配置新能源产业链标的。

3. 估值与财务博弈

低估值修复预期:尽管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亏损4981万元,但市净率(LF)为4.51倍,高于行业平均(约3倍),反映市场对其技术资产溢价认可。

逆周期布局:外资可能在业绩低谷期介入,押注行业复苏与公司盈利拐点。例如,经营活动现金流由负转正(同比增加1851万元),显示一定经营改善迹象。

三、风险与争议点

财务压力显著

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4.11%,净利润亏损同比扩大144.91%,三费(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占营收比例升至29.39%,同比增69.42%,成本控制能力待验证。

负债率39.48%,短期借款同比增130.45%,流动性压力(流动比率1.43)需警惕。

行业竞争与政策风险

充电模块行业价格战激烈,毛利率已降至23.24%(同比增13.53%主要因成本优化),长期盈利性存疑。

四、机构行为的深层解读

战略协同可能性

国际投行可能通过持股为后续业务合作铺路,例如为英可瑞提供海外债券发行、并购顾问服务(如拓展欧洲充电桩市场)。

ESG与长期叙事

英可瑞重新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4-2027年),享受15%所得税优惠,契合外资ESG投资偏好。

公司在储能变流器(PCS)、氢能电源等新场景的布局,可能被视作“第二增长曲线”。

五、未来关键跟踪点

订单落地与海外拓展:需关注欧洲480kW液冷超充模块交付进度及东南亚市场突破。

技术商业化能力:SiC器件成本下降速度及超充产品毛利率能否稳定在25%以上。

资本运作动向:若外资持续增持或推动战略合作(如技术授权、合资公司),可能成为股价催化剂。

总结

国际投行集体入驻英可瑞,反映了对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赛道中国供应链技术出海的长期看好,尽管短期财务表现承压,但技术壁垒与政策红利构成核心吸引力。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个票的机遇、风险并存,作为对哥们的信任,我觉得今天下午可以入个5~10%仓位,最终仓位不超过20%。
另外感谢我的那位哥们分享给我的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