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位朋友,他和老婆两人90年代就来广东打拼。由于文化层次不高,一直做最传统的行业。靠着他们的勤劳和来广东前的丰富行业经验,很快就在这个行业里面做出来一番小成就。
他们两人育有一位独子,很早就被送到海外求学。儿子学成回国后不喜欢家里的传统产业,干起了金融。老两口也很支持,毕竟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行业里面积攒的利润大多让他们儿子操弄。
可惜的是,投资没有一样是顺心的。自己炒股,不行,亏钱;让别人代理炒股,还是不行,亏钱;最后投了基金产品,仍然亏钱。八九年下来,光是金融投资就亏了1000多万。他们很懊恼,觉得这钱要不是投了金融,而是在熟悉的传统行业里面继续滚下去,现在规模应该做到很大了。
大家很可能觉得他们的小孩是个纨绔子弟。其实,我和他吃过饭,上的菜品都很简单,谈下来也发现他是一个谦卑,节俭而勤勉的人。但问题是,做金融投资,不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是白搭。我见过太多在这个行业拼命研究但是亏损惨痛的人了,因为投资大多数时候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心性和耐力,勤奋不一定管用,否则也不会那么多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栽在投资上了。
再说我自己的例子。我是2003年开始创业,前期外贸一直顺风顺水,后来开了个小厂生产MP3播放器也能稳定盈利。后来智能手机兴起,MP3播放器行业开始走下坡路,于是2011年我动了做手机的心思。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极其糟糕的决定。与mp3播放器相比,手机行业投入大,很少有公板公模,什么地方都要自己去花钱。请设计公司弄手机ID设计和结构设计,开模,批量采购主板,高薪找工程师和销售,在深圳车公庙租房,但最后生意以失败告终,一年下来,亏损200多万。
其实,做手机那1年时间,是我这辈子最累最苦的一段时期,干到半夜两三点甚至熬通宵都很常见。结果累的最惨,反而亏的最多,以至于生意结束后两三年还经常梦到那段不如意的经历。
后来复盘,根本原因还是方向性的错误。小资金投入的手机已然在走下坡路,而我自己也没有足够好的团队来支持。高薪找来的销售老总,设计总监,跟单,采购,全部都是拼凑起来的队伍,作为老板的自己没有掌握核心能力去整合,不亏钱那才叫怪事。
假如当年不是贸然闯入不熟悉的手机行业,而是从外贸转入自己相对熟悉的其他贸易领域,恐怕情况会很不一样。
还好我自己的股票投资还算顺利,虽然那一年生意亏钱,但是毕竟前期有一定积累,发现苗头不对及时止损,没有伤筋动骨,很快就顺利出坑。不过我自己也就彻底离开了实体经济。
举这两个例子,是想和一些朋友们共勉。
有一定积累的家庭,很少有消费败家的案例,大多数的家道中落是因为投资和创业的失败。就好比拖死万达的,一定不是王思聪的消费,而是万达摊子铺的太大,负债过高,投了很多短期内难以见效乃至亏损的项目。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可能就垮了,也就必然伴随财富的急剧缩水甚至变成负资产。
因此,花点钱消费倒是无足轻重,但是有钱后在不熟悉的领域投资或者创业,一旦失败,倒是败家最快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