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夜间飞行家
 · 安徽  

其实很多人都有种锚定心理,就是之前市场都是这么定价的,那么现在应该也会这样吧?
回想一下这几年做币股的记忆,23年的时候,市场统一都给矿股2倍甚至3倍的溢价,就是大饼涨1个点,矿股能涨2-3个点。所以在23年年尾那一波,你可以看到不管是mara还是clsk,都涨的非常漂亮,因为上一个减半周期,市场就是这么定价的,所以那时候大伙还有点嫌弃mstr涨的不够多,全都冲矿股去了。
结果到了24年的3-4月,市场即将迎来减半,突然发现矿股好像没有之前那么多溢价了,甚至有时候还跑输大饼,那时候应该很多买矿股的跟我一样,还心存幻想,觉得下跌的原因是什么这家机器效率低,那家增长预期低,等等。甚至那一波大饼从4万涨到了6万多超过了21年的高点,很多矿股在4月份跌回了大饼3万时候的价格。
那时候,我们买矿的人还在自我安慰:等减半结束,等我买的这家挖矿规模上来,股价就会追上去。结果,其实市场从那时候就已经彻底抛弃纯矿股了。
因为矿股只知道ATM,然后买机器,挖币,最终可能市值没跌,股价跌的不着边。资金彻底不喜欢纯矿股这种市场无节制吸血的模式。
不过,后面有几家公司,其实也不算后来,应该一开始他们就有明确的目标,从传统挖矿股转型AI数据中心,比如iren,wulf,cifr。。。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传统挖矿逐渐被抛弃,新的数据中心被追捧。
再回过头看,那时候mstr的模式独一无二,受到很多不能买ETF人的热捧,股价在币股圈内表现的独树一帜,每次mstr都能比大饼先启动,当然也离不开光头的资本运作。
但是,并不是每个屯大饼的公司都获得了mstr那样的溢价,比如mara,屯了一堆币,股价也就那样。
再看看今天,各种各样的囤币公司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这种囤币模式已经不像刚开始那样稀奇了,你囤你的我囤我的,你囤eth我囤sol他囤xrp,让你挑的眼花缭乱。
其实,这些财库公司的股价大部分都是受到ATM规模、币价、市场情绪等等各种因素左右,散户如果只是对标币价来算股价,很容易被收割。都是越早买越能吃到一波利润,反而到后面,溢价越来越低,最后财库公司膨胀了市值,可能股价却原地踏步。
其实,我之所以从我最开始买矿股的历史说起,是想说,我们不能有锚定心理来玩这一轮囤币股行情,不能因为mstr过去享受过几倍大饼的溢价就确定现在的这些囤币股都会按照这个定价。市场是变化的,可能前一秒这个模式还是市场香饽饽,下一秒就被人唾弃。
在我看来,不管是矿股还是mstr这种囤币股,某种意义上都是币的衍生品,如果有渠道,看好币价,还是买币本身的ETF才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