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成就赛力斯之后,H公司在商用车领域又有什么大动作?

用户头像
吹泡泡逻辑
 · 北京  

赛力斯已经没有太多的后续想象力了,市值也摆在那,其他的各种“界”也反响平平。

今天看到一个8月22日华为兆瓦超充的发布会邀请函,其实去年就模糊的有所耳闻这个充电站,今天刚好有空,就请教了不止一位车圈老师,大概搞明白了这个逻辑。

如果你单纯觉得这是个8月22日的超充发布会,埋伏一下就结束了,那就没必要看这篇了,写这篇是觉得可以作为一个长期逻辑来关注。

梳理一下这个事还是值得推敲的,也跟多位车圈老师请教后,初步搞明白了这个逻辑的脉络。

既然乘用车卷成这样,商用车被H公司关注也是自然,毕竟最近的数据显示,商用车里的重卡保有量就有近千万台,华为也是看到了这个领域的蛋糕很大。

只是长期以来,商用车的痛点,很难被满足。矿山、物流等长途运输的最大痛点还是运输成本和疲劳驾驶等问题。

说到降低重卡运输成本,不由联想到前些年出台一系列政策对氢能源重卡减免高速费的措施,前不久见一位车圈老师刚好提到,过去一年氢能源重卡的销量特别惨淡,挺任重道远的。

结合H公司的这个发布会来做思考,并结合一系列和不同老师了解到的情况(细节就不说太细了,感兴趣的老师可以问问豆包什么的)

就是H公司+华体科技+徐工+欣旺达,打造一个面向支线运输的超充网络,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充电速度、减少疲劳驾驶带来的安全问题。

具体的分工大概是:

华体科技是总集成商和运营商、徐工提供车、华为提供技术做重卡的匹配,电芯是欣旺达提供。

兆瓦级超冲系统一次充电可以跑大约3、400公里,而这个距离也是很多货车司机的休息节点,上个厕所、休息一下,半小时就可以充满电继续跑了。

按不严谨的口径来分析,换这类车的回本周期很短,油车2-3元/公里,换成电车就只要1.5-1.8/公里。对矿区、非干线的运输,这个帐是很好算的。

说到为啥不直接做干线运输呢?那些都是邮政、顺丰这类规模的、一些国企的领域,纵使是H公司,也不容易撬动合作。还记得此前的一篇文章里提到过“车圈的傲慢”、“出卖灵魂论”等,所以只有支线做成功了,干线才是最有想象力的那部分,这里就不展开了。

了解到的消息从网上也可以找出佐证:

华为与徐工在重卡领域的合作,2025年4月下旬,华为智能电动和智能充电网络战略与新品发布会召开,发布兆瓦超冲产品,打造超冲联盟2.0,徐工新能源汽车公司与西南大客户签订兆瓦级新能源重卡千台订单。此外双方还共同研发了全球首支无人纯电动矿用卡车车队,于5月15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伊敏露天矿投入运营。

华为兆瓦级超冲系统最大功率达1.5兆瓦,每分钟补能20度,15分钟可将300度电池包充至90%,接近燃油车加油速度,这使重卡充电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十几分钟。

某矿区采用华为兆瓦超充后,电动重卡日均运营市场从12小时提升至18小事,运力增加50%。

当然我也找到了一些没有公开的资料,大概看了看可以分享下:可能是四川的矿区比较多,比较好做试点,北川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兆瓦超充,按照方案测算的话,投资兆瓦超充可以做到四年回本,第二个试点大概率在江油。

未来会做很多这样的超充站,总集成商和运营商是华体科技(有没有点赛力斯最初困境的样子)我问了问车圈老师,为什么是华体来做总集成商和总运营商?老师给我的回复是“为什么问界是赛力斯,而不是长安?”

所以看起来对华体来说,占了不少便宜。作为总集成商,投资兆瓦超充的主体要通过华体科技采购设备,华体可以拿到10%-15%的净利润,也可以一起联营,华体也可以自行投资运营,总之对于当前的华体来说,确实没什么好输的。

看明白这个逻辑后,再结合华体科技最近的走势和近期的公告,应该就能看懂了。

华体科技最新的新闻显示:成立华体兆瓦超充科技(北川)有限公司、成立元企星光兆瓦(江油)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巧合的是,华为兆瓦超充的发布会就在北川召开,第一个兆瓦超冲站就在北川,而计划中的第二个超充站就在江油。

结合以上梳理,这个逻辑不会是一个短逻辑,参考“出卖灵魂的”赛力斯,再看看抱上华为大腿做服务器液冷的飞龙股份,都快200亿市值了。

华体科技的成败肯定要看兆瓦超充在重卡领域的推进力度了,但32亿市值的华体,也匹配兆瓦超充业务刚刚起步的现状。

未来想象力一定是在矿区和支线运输上的成功,能够复制到全国的支线运输,甚至涉足干线运输的机会,当然也需要很长时间来验证了,如果只是想埋伏下发布会,这个兆瓦超冲并没有太大的短期埋伏的意义。

$华体科技(SH603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