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芝堂(SZ000989)$
转载一篇百度发表文章
九芝堂业绩下滑,管理层集体辞职,对赌压力持续增加
怡笙吧说财经 2025-09-04 04:05湖南
妙了,“九芝堂”最近过得这日子啊,按老话讲,是真不省心。
要不是亲眼瞧见季报,谁信三百七十多年的金字招牌,也能一夜之间变成“老寒腿”——营收直线往下滑,连管理层都集体扔下摊子,说句老实话,这剧情未免也太有网感了吧?你看着财报上的数字,凉飕飕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电视剧在上演老字号家族恩怨。
可这还真不是编的,是真实在在发生了。
话说回来,九芝堂的“水逆”,究竟是从啥时候开始的?
是去年国资委挥舞大旗,豪气接手,还是更早之前就已经埋下地雷?
搁这分析,还真得抽丝剥茧,一点点扒拉出这谜题背后的复杂剧情。
讲真,最让人“上头”的,一定得从业绩说起,毕竟看现场,钱是门面,也是底气。
2025年这半年,九芝堂的营收“哐当”掉了四分之一,净利润更是拽着头发往下冲——近三成的降幅,二季度更绝,直接打个对折。
啥意思?想象一下,昔日的长沙老药铺,如今每天进账都要少点,屋里人还要“打鸡血”撑起颜面,但屋顶却还在滴滴答答地漏水。
按理讲,有国资接手,政策撑腰,日子总该赖得住吧?可别想得美,故事偏偏不照套路走。
就在黑龙江国资排队进门、公司甩掉ST这顶“绿帽子”的喜讯还没捂热,董事长孙光远带着俩大将说走就走,“因工作调整”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根草。
你说神奇不?这三位去年才上任,履历又硬核,怎么看都得撑个两三年,能当个领袖。
结果,还不到十二个月集体“闪辞”,难不成背后有隐情?光明正大裸辞,想来公司气氛也不咋地。
其实,明眼人一瞧便知——这是领导班子内部“磨合不灵”,各有算盘。
一边是省国资委那套合规、长远的打法,另外,公司原有的民企舵手还坐在副总经理、持大股东位置,两种路数碰一起,比双拼火锅还辣眼睛。
新瓶老酒,喝着闹心。
彼此都在试探,谁也没信服谁,合着公司成了夹心饼干,里外不是人。
业绩数据更扎心。
2024年净利润才1.8亿,国资签的对赌书上写得明明白白:2025-2027三年合计得干够9个亿。
听着不高?得了,平均每年三亿多!
翻查公司历史纪录,上一年净利润一共才2.16亿,连目标线都摸不到裤腰带。
只能说,对赌这事真是“豪赌”,李振国如果真掏腰包补贴,还不得暗地里磨掉了几层牙?
上半年1.36亿净利润,离年度目标还远着,照这趋势,拿啥补?
压力山大可不是段子手随口一说,是真实发生在这家老字号领导班子肩上的。
管理层换来换去,谁都没把“快刀”磨快点,反倒弄得公司治理比一锅乱炖还玄乎,里头再好吃的料,都混成一股馊味。
整改一年,好不容易摘了ST,眨眼工夫领头的说溜就溜,其背后的无序与疲软几乎昭然若揭。
但说起来,九芝堂今天的处境,还真不是一两年造就的。
从第一波股权变动开始,每一任实际控制人都像是在“赶考场”,恨不得三年一换,生怕迟到了错过行情。
2002年,长沙国资一抛,涌金系魏东接盘;谁料魏老板2008年出事,股份转给了妻子。
2015年友博药业强势买入,大佬李振国压不过气,又拍马进来,嘴里喊着“引进先进管理,决战新业绩”,可说到底,动了多少真格的,明眼人都能见点门道。
到了2024年,黑龙江辰能又出场,掏3.85亿要“回炉”重做,挂牌股东,国企体面。
可实控权来了个大调换,民企股东“象征性让权”,台下18.91%股份还紧握不放,副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帽子扣得牢牢。
说得俗点,这种夹生饭,谁吃谁膈应。
国企硬把标准化流程搬进来,民营思维瞅着业绩就催油门,搞得公司方向盘抖得跟旧卡车一样。
你要问背后症结,不妨先看产品硬实力。
你以为“南有九芝堂”、国家级非遗这牌子就能一本万利?
搁现在早过了“吆喝就好用”的年代。
对比一下成绩单,人家北京同仁堂,2024年年营收186亿,还能小步慢跑向上漂。
九芝堂呢,连二十四亿的门槛都站不住。
净利润更惨,同仁堂十五亿,咱只剩俩,差了七条街还带一个红灯。
拿出家底瞧,九芝堂手里418个药品批文,35个独家,6个过亿产品,说出去是“多”,可真有拿得出手的吗?
市场份额老是在“大锅炖”,安宫牛黄丸同仁堂已是近一半带走。
你跑药店一问,九芝堂的牌子人家直接摇头,大多数门店压根不进货。
“认牌就得认头”,顾客的钱包永远跟着大流跑。
利润担当的疏血通注射液呢,没了医保兜底,销量立马萎靡。
剩下的六味地黄丸、逍遥丸,你卖,人家同仁堂更卖,价格就像踩在钉子上一样,谁敢提价?
驴胶补血颗粒听着唬人,一个号称145元一盒,可遍地可替代,顾客挑到眼花,利润就被杀成肉沫。
更别说研发投入,1.45亿砸下去,可新药、超级抗生素还在“画大饼”。
很多新项目卡着初期,原地踏步。
干细胞治疗,听着高大上,落地可能得下下下个五年计划,谁等得起?
老药二次开发也没让库房货腾空——周转率慢得堪比老牛拉破车,积压库存成了新常态。
一边是药批文“多而不精”,另一边销售费用狂砍,人均工资下滑,员工人数倒是逆势多出了4.8%——这业务逻辑,打工人怕是真的看不懂。
说到底,人还是公司最难的那盘棋。
管理团队这连番“跳船”,说白了,谁心里都打着小算盘。
新董事长王立峰,上来全靠“资本运作、产权交易”那一套,但中药行业门槛高,难有“突袭奇兵”那般直接见效。
他懂得再多资本故事,当务之急是把药品业务带活,把市场认知做扎实。
可纸上谈兵与市场拼杀,永远是两码事。
能不能让团队拧成一股绳,老板心不散,职工队伍就不垮,这话往哪儿搁都是真理。
你想,管理层没了激励,干多干少一个样,人心就跟撒了麻子的碗,想收拾回来可难。
说九芝堂走到这一步,是时代变了,更是思路走窄了。
三百多年的老字号,靠祖宗积德混到今天,难难难。
光靠“老”还真混不出鲜活市场。
别家同仁堂研产品、拓渠道、大店小店轮番打广告,九芝堂偏偏在“折腾管理”、“对赌压力”里自转。
国资进来了,按理说能带来体制资金上的强背书,可企业文化转不过弯、激励制度跟不上,最后做的还不如私企效率。
当年同仁堂能进宫,靠得是“品质第一、信誉至上”,你现在还本着“发批文养家”,早晚“带不动”。
一句话,这老牌子要活,要想闯出新天地,得拿创新当命、把市场敏感度和团队稳定都放在前面——祖上传下的“金杯”顶多是敲门砖,真要就业绩,得靠自己的“铁饭碗”本事。
限于眼下症结,九芝堂眼前困境像个死结。
管理层在折腾,员工在消耗,市场在溜号,政策红利却迟迟落不下实处。
就像网友调侃,“国资拼搏,民资打压,最后俩队一块躺平”,企业还得靠市场说话。
看似新旧交替、机制磨合,大佬们的“对赌合同”才是真正的悬剑。
只要每一年任务没完成,老板的腰包就会持续“漏水”。
你说,这种压力激励,真能换来企业转型吗?
还是让大家都学会“按部就班、熬时间?”
这恐怕也不是国企民企本来的初衷吧。
不过,阳面里还是有亮色的。
国家这两年一直在力挺老字号创新,行业机会挺多。
九芝堂如果真能下定决心改革,扔掉老人老章、打破山头利益,集中力量搞点独门新药,说不定还能活泛一把。
不断折腾的历史已经教育了它,“变”是唯一的常态。
就等新班子和所有员工齐心协力,别总让“管理层跳绳”成了最大的娱乐节目。
讲真,靠老祖宗的脸吃饭吃不了多久。
这年头,市场也是有记性的,错一回,还能再原谅几次?
大家还是得拿出新东西撑场子,否则九芝堂真成老“九”了。
你怎么看,老字号是该靠历史能量续命,还是甘愿被新格局淘汰?
你心目中理想的企业转型,有哪些关键一招?
等你聊聊,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