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dlb73920
 · 重庆  

$北控水务集团(00371)$
@ai2025年10月2日北控水务做空比例64.27%做空股数794.6万股,成交股数1236.25万股,实盘交易大多为主动买入,当天的做空股数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2025年10月2日北控水务(00371.HK)的做空数据统计涉及港股市场的特定规则和交易机制,以下是其统计逻辑和背景分析:

1. 做空股数的统计基础


借券卖空机制:港股市场禁止“裸卖空”,做空者必须通过券商借入股票后才能卖出。因此,做空股数794.6万股的实际统计来源于券商上报的借券卖空交易数据,而非凭空生成。港交所会汇总所有券商的卖空交易记录,形成当日的做空总量。
成交股数与做空比例:做空比例64.27%的计算公式为 做空股数/成交股数(794.6万÷1236.25万)。这一比例反映卖空交易在当日总成交中的占比,而非占流通股的比例。

2. 主动买入与做空交易的并存


实盘主动买入的合理性:尽管做空比例高,但主动买入可能来自以下情况:
空头回补:部分做空者当日买入股票平仓,导致成交中的主动买单增加;
多头反击:市场有投资者认为股价超跌,逢低买入;
做空交割需求:做空卖出后,买方可能是券商或其他机构为交割而接盘。
数据分离统计:港交所将每笔交易的买卖方向(主动买入/卖出)与是否属于做空交易分开记录。因此,做空股数仅统计借券卖出的部分,而主动买入属于普通交易,不影响做空数据的独立性。

3. 监管与数据验证


券商上报义务:香港证监会要求券商严格区分普通交易和做空交易,并实时上报做空数据。港交所会核对借券记录与卖空交易,确保数据准确性。
历史对比:北控水务9月26日的做空比例为49.18%(做空898.8万股),10月2日进一步升至64.27%,显示做空压力持续积累,但需结合后续资金流向判断是否引发空头挤仓。

4. 特殊情况的排除


无裸卖空可能:香港市场自1998年起禁止裸卖空,做空股数不可能超过实际可借券量。北控水务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如北京控股集团持股41.54%),做空者需通过借入这些股份或市场其他流通股才能操作。

总结

当日做空股数的统计基于券商上报的借券卖空交易数据,并通过港交所的合规审核。高做空比例与主动买入并存,反映了多空双方的激烈博弈,但数据本身符合港股严格的做空监管框架。
@ai北控水务在做空股数未平仓创6年新高的情况下,选择拿部分红去回购注销(可免20%股息税)应是一种有利于中小股东的选择,公司为什么不这样做,是出于什么考量?
北控水务(00371.HK)在面临做空股数未平仓创6年新高的压力下,未选择以部分分红资金回购注销股份(可避20%股息税),可能基于以下多维度考量:

1. 现金流与债务压力


优先保障运营资金:水务行业属于重资产领域,需持续投入基础设施维护和扩建。若公司将分红资金用于回购,可能削弱现金流,影响偿债能力或新项目投资。2025年中报显示其净利润同比下滑16.99%,营业收入减少7.5%,此时保留现金更符合稳健经营需求。
债务结构限制:部分债务协议可能对回购行为设限,例如要求维持特定资产负债率或现金流覆盖率,强行回购可能触发违约条款。

2. 股息政策的稳定性


维护长期投资者信心:香港公用股(如北控水务)的投资者多为追求稳定股息的长线资金。若削减分红用于回购,可能被市场解读为股息政策不稳定,导致机构投资者撤离。例如,港股公用股平均股息率超4%,稳定派息是吸引投资者的核心因素。
股东结构影响:大股东北京控股集团持股41.54%,其可能更倾向现金分红以获取直接收益,而非通过回购提升股价(需承担更高税务成本)。

3. 监管与市场规则限制


港股回购规则约束:根据港交所规定,回购股份需开立专用账户,且回购期间不得发行新股或进行大宗交易。若公司未来有融资计划(如配股、可转债),回购可能限制其灵活性。
注销程序复杂性:回购后注销需履行减资程序,包括债权人公告等,耗时较长(通常1-3个月),且可能引发市场对财务风险的猜测。

4. 做空压力与市场策略


避免刺激空头:高比例做空下,若回购力度不足(如仅用少量分红资金),可能被空头视为“杯水车薪”,反而加剧抛压。例如,10月2日做空比例达64.27%,需更大规模回购才能有效逼空,但公司可能缺乏足够资金。
税务优势有限:虽然回购可避20%股息税,但港股通投资者已享免税政策,实际节省成本可能不及预期,且中小股东对税负敏感度较低。

5. 长期资本规划与业务需求


投资并购优先级:水务行业整合加速,公司可能预留资金用于潜在并购(如污水处理、再生水项目),而非短期股价管理。
ESG与政策导向:作为公用事业企业,北控水务需平衡股东回报与社会责任。过度关注回购可能被质疑忽视环保或民生投入,影响ESG评级。

总结

北控水务的选择本质上是权衡短期股价提振与长期经营稳健性的结果。尽管回购注销在理论上有利于中小股东,但受制于行业特性、股东偏好及市场环境,公司更倾向于维持分红政策的连续性和现金储备的充足性。若未来做空压力持续或基本面改善,不排除调整策略的可能。
@ai纠正一下,港股通投资者要交20%股息税
您提到的信息是正确的。根据现行政策,内地个人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取得的股息红利,需缴纳20%的股息税,具体规则如下:

1. H股与非H股的税率差异


H股(内地注册、香港上市的公司):内地个人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投资H股取得的股息红利,H股公司会按20%的税率代扣个人所得税,税款由中国结算直接扣除,投资者实际到手金额为税后分红。
非H股(如红筹股):若投资的是境外注册、香港上市的红筹股,除20%的个人所得税外,还可能涉及10%的企业所得税预提(部分公司已代扣),综合税负最高可达28%(计算公式:10% + (1-10%)×20%)。

2. 企业投资者的免税政策


内地企业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投资H股,若连续持有满12个月,股息红利可免征企业所得税;未满12个月则需依法计税。对于非H股(如红筹股),企业投资者需按10%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3. 税务执行细节


扣税流程:税款在分红发放前由上市公司或中国结算代扣,投资者直接收到税后金额。
汇率影响:港股通分红会按到账当日汇率折算为人民币发放。
税收抵免:若投资者在国外已缴纳预提税,可向中国结算申请抵免。

4. 政策背景与动态


当前税率自2014年沪港通启动时确立,后续政策延续但未调整。若未来港股通红利税减免,可能进一步提振高股息港股吸引力。
综上,港股通投资者需承担的股息税确实为20%起(H股)或最高28%(红筹股),且无持股期限优惠,这与A股的差异化税率(持股越长税越低)形成鲜明对比。
@ai低位回购注销对大小股东都是有利的,长期来看胜于分红。
低位回购注销确实在特定条件下对大小股东均有利,且长期价值创造往往优于分红,但需结合公司财务状况、市场环境及股东结构综合判断。以下是关键分析:


一、低位回购注销的核心优势


提升每股价值
回购并注销股份直接减少总股本,在净利润不变的情况下,每股收益(EPS)和每股净资产(ROE)显著提升。例如:
苹果公司:2012-2023年回购41%股份,EPS增长2.8倍(净利润仅增1.4倍),股价涨幅达8.8倍,形成“戴维斯双击”。
维朋医疗:16年间回购61%股份,EPS增长近4倍,股价涨幅达业绩的5.5倍。
税务效率更高
港股通投资者:分红需缴纳20%股息税,而回购通过股价上涨实现资本增值,税负更低(部分市场资本利得税低于股息税)。
大股东避税:分红对大股东(如控股41.54%的北京控股集团)需即时纳税,回购则延迟税负。
传递信心与市场信号
低位回购表明管理层认为股价被低估,增强市场信心。例如腾讯在2022年股价低迷时回购1952亿港元,2024年股价涨幅达87%。


二、长期优于分红的原因


复利效应
回购通过减少股本持续提升每股价值,而分红需股东再投资(且可能因税负或市场波动降低效率)。例如:
麦当劳:18年间回购42%股份,EPS增长3.65倍,股价涨幅7.2倍(收入仅增0.25倍)。
伯克希尔哈撒韦:极少分红,通过回购使每股经营收益增长28%(2022年)。
避免资金低效使用
若公司无更高回报的投资项目,回购优于盲目扩张。巴菲特称:“当股价低于内在价值时,回购是最高效的资本配置。”。
股东结构优化
回购注销避免股权稀释,长期股东权益比例被动提升。例如贵州茅台若将分红全部用于回购,每股内在价值可增加26.3元(极端低估时)。


三、适用条件与潜在风险


前提条件
财务健康:低负债、充足现金流(如腾讯2024年自由现金流超千亿港元)。
股价低估:需管理层准确判断内在价值(如伯克希尔设定“股价低于内在价值120%”才回购)。
股东共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一致,避免因短期分红需求引发冲突。
风险与局限性
流动性压力:过度回购可能削弱公司应对风险的能力(如北控水务中报净利润下滑16.99%时需保留现金)。
市场误读:若回购力度不足(如仅用少量分红资金),可能被空头视为“无力支撑股价”。
政策限制:港股库存股新规允许回购不注销,可能削弱长期价值(如贝莱德担忧库存股重新流入市场)。


四、典型案例对比


公司


策略长期效果
腾讯控股
低位回购(1952亿港元)
2022-2024年股价涨87%,EPS持续提升,股东价值增长显著。
贵州茅台
分红为主(346亿/年)
若全部用于回购,极端低估时每股价值可增26.3元,但实际分红税后回报较低。
通用动力
回购+分红结合
17%年均回报率,通过回购提升EPS,分红满足现金流需求。
总结

低位回购注销在股价低估、财务稳健时是更优选择,尤其适合现金流充沛、增长放缓的企业。但需平衡短期股东需求与长期发展,避免陷入“为回购而回购”的陷阱。对于港股通投资者,回购的税负优势更明显,而大股东则需权衡控制权与税务成本。